写意为象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之写意性艺术特征.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写意为象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之写意性艺术特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意为象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之写意性艺术特征.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写意为象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之写意性艺术特征 王一飞【摘 要】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绘画艺术,有着极其绚丽和悠久的历史.在传统以形写神和写意传神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工笔人物画将其工整严谨的本质面貌与写意性的艺术特征有机结合,体现出工写相宜的审美特征.本文从工笔人物画的造型、构图、色彩和技法表现等方面展开论述,深入探析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艺术特征,旨在通过研究和发掘民族绘画艺术的精神与特征,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8)003【总页数】9 页(P67-75)【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写意;写意性;艺术特征【作 者】王一飞【作者单位
2、】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杭州 310002【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J212 中华民族是抒情而浪漫的民族,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亦是富于抒情性和写意性的。无论是在传统的诗歌、戏剧、音乐或舞蹈中,还是在绘画、雕塑艺术中,均具有写意性的艺术特征。抒情浪漫与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是由东方的大地山河所孕育,也是由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含蓄而内向的性情,以及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共同造就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本结构,写意性是中国艺术普遍存在的一大艺术特征:在中国诗家的笔下,那寥寥的五言、七绝诗比万语千言更耐人寻味;在中国音乐家的琴瑟之间,常常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而中国的书画家们,
3、则用中国所特有的水墨丹青经营出了一片游离于“似与不似之间”的笔墨天地由此而言,绘画中的写意性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艺术特征,也正是因为有了意象性这样一种创作思维方式和基础结构,才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立象以尽意”传递出中国传统绘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抒情性和写意性的艺术观构成了独具东方意味的文化特征。中国的传统绘画讲求画家的主观情感,抒情而富于写意性,这一特征贯穿中国画的各个领域。中国画讲求“写意传神”的这一画学思想的提出,最初并非只针对我们今天所说的写意画,而且还针对当时的工笔画,正是针对工笔画中的“工”而强调工笔画家应注重作品的“写”,“工笔”与“写意”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中
4、国画的两大主要创作表现形式,而“工中求写,写中求工”的审美理念随着绘画的发展也应运而生,写意传神的美学思想成为历代中国画家追求的目标所在。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写意性的艺术特征也是传统的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之处。就传统意义的中西绘画进行比较,中国画讲求写意性,西画讲究写实性。中国画求虚境,更空灵;西画多讲究写实,塑造表现更显具体和实在。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使中国画充满诗意的浪漫和感性的意识,而传统的西洋画一直沿着一条较为严肃的、理性的轨迹发展,西方艺术家将许多的科学规律、公式法则融入绘画之中。为此,在西方的现代派艺术出现之前,西洋绘画普遍以一种庄重严肃的、深沉理性的面貌驻世。我们常常可以
5、从西画中看到许多建筑学法式、设计理念,乃至数学中的计算与几何公式。与之相比,中国画的艺术则大相径庭,因为中国画的创作更多讲求画家的主观情思,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渗透与影响,使得在画家浓厚的感性意识引导下的传统中国画创作发展似乎一直游离于“有法与无法”、“严肃与浪漫”的幽径之间,做着一番富于诗意的漫游。在传统中国画中,除了独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之外,更多洋溢的是中国人的性情以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抒情浪漫和写意情怀。中国画同西画相比,虽少了几分严肃或科学性的法则,但却更多富于写意性的浪漫情致,写意性的艺术特色留给观众更多的遐想空间,这正是古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所在。就这一点而言,
6、中国画艺术更接近艺术的本质且更具艺术性,难怪连西方的艺术大师也不得不承认:“真正的艺术在东方。”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性,这种强调画家主观意识和抒情性的艺术特征,其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正是通过写意性的艺术特色展开的。这种写意性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文人画家酣畅淋漓的水墨画中,同时也是造型严谨、制作精细工整的工笔人物画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本文就是笔者对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艺术特征所做的一些研究和论述。“写意”二字,重在“意”字,“写”只是手段,“意”才是目的,才是灵魂。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中国画中的“意”呢?传统的画学思想认为,“意”是中国画创作与表现的根本,是中国画学治学之导论。从大的视野来看,“意”者包罗
7、万象,可从华夏民族的气质、精神,到中国的文化、哲学、宗教等;从小的角度来看,“意”是画家思想、情感、品格、修养、气质的体现。古人常言画家要培养“胸中逸气”,文人画家治学讲求的不仅是画内的功夫,更注重画外的功夫,即对自身全面的文化素养的培养。“东方绘画的基础在哲学”1。传统美学中,各家各派对“意”的理论,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论。道家周易认为,一切“意象”皆是表现“意”的手段;佛家认为,“意”是众生“心”、“性”的表现,自然存在的万物万象变化,都受制于人的“心”(即“意”)。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云:“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为也。”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绘画表现
8、不是单纯地表现主观或客观,而是主客观的统一,并将之明确命名为“意”。唐人所谓“悟对神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论断,反复论述阐释的也是一个“意”字。东晋的顾恺之所谓“迁想妙得”,也是在讲“意”。宋人欧阳修认为“古人画意不画形”,他以“意”的概念表达画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之神往交融的统一;同时,也以“意”这一概念,表达画家对客观上不直观的精神本质的想象过程。追寻探索并用笔墨表现这种“意”,是历代画家创作和研究的重要任务。古人的这些美学思想和画学理论,成为历代画家的画学研究之思想导论;对于作品中“意”的追求,成为所有中国书画家的目标;对书画作品中“意”的有无或含量的评价,也成为古人评画的重要标
9、准。这种“尚意”的思想在中国画学之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意”凌驾于作品的“形”、“色”、“技法”等一切绘画语言之上,历代书画家都在经营追索那个“象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一现象,伴随在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之中。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画种,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在造型、构图、设色、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已自成体系,形成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艺术面貌。古代的工笔人物画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精湛的工笔画作品,除了院体画家的卷轴画以外,还有民间艺人绘制的壁画和年画。这些艺术珍品以其悠久的历史、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10、中国工笔人物画早在汉唐有过非常灿烂的历史,到了宋代达到成熟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清两代,连有建树的工笔人物画家都寥若晨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工笔人物画几乎处于衰微的境地。分析工笔人物画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画体自身而言,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亦出现了“恪守法格,专以形似”的风尚,这就导致了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缚于成法,陈陈相因,不但失去了画家创造的精神,也因此埋下了工笔人物画逐渐衰落的因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少数画家对工笔人物画画体本质认识的偏差,过多地留意古人绘画的程式和套路陈法,渐而忽视了工笔人物画“写意传神”、“以形写神”的优秀传统,由此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一度步入了僵化、呆板、停滞不前的
11、误区。这一误区,也正是工笔人物画画体本身最容易犯,且最为致命的缺陷所在。僵化、呆板是工笔人物画创作表现的大敌,它们的泛滥不仅阻碍了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同时,也给观者造成了对工笔画艺术认识的误区。伴随着宋元文人画的兴起,特别是水墨山水画的崛起,以其顺应“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民族宇宙观和审美观,打破了以宣扬“成教化,助人伦”为社会功用的人物画在画坛一统天下的局面,至此工笔人物画主宰画坛的地位不在。文人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历史的偏见排斥工笔重彩画,独尊水墨文人画。舆论所及,工笔人物画逐渐步入发展的低谷。特别是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画家把后人伪托王维所撰的山水诀中以下一段文字奉为圭臬:“夫画
12、中水墨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却把工笔重彩画贬为“挥扫燥硬”、“板细无士气”,并说 “刻画细碎,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并有“士人之画妙而不妙求工,作家之画工而未必尽妙。故与其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这些言论在褒扬士大夫文人画的同时,意在嘲讽工笔画的品位格调不高,难登大雅之堂。事实上,艺术作品格调的高低不在于工或写,或是水墨、设色与否,而应取决于画家品格上的艺术修养以及作品本身的意趣。正如清代画家邹一桂所言:“俗眼不识,但以颜色繁华富贵者为妙,而强为知识者,又以水墨为雅,以脂粉为俗,二者所见略同。不知画固有浓脂艳粉而不伤于雅,淡墨数笔而无解于俗者,此中得失可为知者道耳。”
13、对工笔画的偏见一定层面上适应了当时一些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造成了人们对工笔画认识的误区“格调不高,匠气重,僵化呆板”等。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画艺术大发展的 60 年,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也曾一度步入艺术创作的误区。首先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对中国的人物画改革,在吸收苏联现实主义绘画表现方法的过程中,工笔人物画受其影响,在表现上出现了偏向刻意求似(只求外形相似,忽视神韵意趣的表达)、刻意求全(要求立体感、质量感、空间距离一应俱全)、刻意求细(面面俱到,没有主次)的误区。其后,在西方现代艺术涌入中国的大潮中,一部分工笔画家出现了生搬硬套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模式的倾向,使工笔人物画一度失去
14、了民族特色和艺术个性。美术史家薛永年先生在重彩画及其语言中也提道:“近世西学的东渐虽使中国画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地位,甚至也在中国画里出现了因西入中的体格,但画家多属知识分子中行路的先觉,创作也仍在纸绢上进行,因此并未改变中国画水墨为主的局面。”2 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传统工笔画经历了唐宋辉煌之后至近现代逐渐跌入低谷,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画家一味地承袭传统的模式,即从画到画,仅从摹古的方法寻求发展,忽视了师法造化,即非直接面对面写生的方法,忽略了画家对客观对象鲜活、生动地直觉把握,终而导致高度概念化的形象处理和形式语言的套路化。它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审美情感的变化与需求,渐而导致传统绘画所讲求的“写意传神
15、”艺术特征的缺失,偏离了贯穿中国画创作与表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轨迹。造成以上工笔人物画发展偏向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画家对于工笔画写意性的艺术特征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开掘。综观历史上那些登峰造极、被人们喻为经典之作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如东晋顾恺之和唐人吴道子等的作品,正是在“写意”传神的审美要求下,孕育创作而出的。为此,我们应珍视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艺术特征。这就要求画家不仅在工笔画的创作过程中,始终抱有“写意”的心态;而且对欣赏者来说,也需通过自己的视觉经验和生活阅历,能够“会意”工笔人物画中丰富的视觉感知和画家心性修养的表达。为此,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艺术特征是建立在画家
16、与欣赏者之间心灵和情感的沟通与共鸣基础之上的,要达到这一最佳的创作与鉴赏状态,首要的是正确地认识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艺术特征。就此,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将从工笔人物画的构图、造型、色彩、艺术表现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以及深入地论证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艺术特征。中国画的构图形式与西画相比,有其独特的艺术面貌。总的来看,中国画的构图经营受“意”的统领,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滋养下,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图式语言”。中国画的构图比一般西画的图式,更加自由、更为大胆,同时也不失严谨的“章法”。概括中国画的构图形式,可称之为“意”、“象”、“法”的和谐统一。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构图法则,集中体现了中国
17、画的图式特征,它脱胎于自然,却又不受自然的局限,它从自然规律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取得了意象表现的自由,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积淀,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构图形式,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法则至今仍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演变。工笔人物画的构图经营受“意”的统领,为了达到写“意”传“神”的要求,把有限的画面转化成为无限的艺术空间,古代画家巧妙地创造了“散点透视”、“以大观小”、“时空交错”、“留空白”(以虚代实)等构图法则。这些构图法则不仅突破了人有限的视野,以及西画所普遍运用的焦点透视的局限性,而且使“意”、“象”、“法”诸元素和谐统一起来,营造出“象有尽而意无穷”的笔墨天地。工笔人物画构图经营的这种图式法则,使得
18、许多在西画中无法表现或难以表现的画面场景得以在工笔画中体现。中国画所特有的散点透视法因其视点不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故而可以多角度、多视点观察表现物象,为作品创造出更大的艺术表现空间。正是这种散点透视的构图经营法则,才使得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能以手卷的形式,将曹植在洛水沿岸与宓妃相遇的浪漫故事表现出来,而画家和观者好像同画中人物曹植一道游历洛水一般:一面走、一面看、一面画,将诗人在洛水沿岸偶遇宓妃的情景尽收画中,借助这种手卷“步步移”式的构图法则再配合“以大观小”、“以时观空”的处理法则,帮助画家将山前山后、水中岸上、舟船鞍马的自然风物,仙、人活动表现出来,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又表现了诗家画中人(曹植
19、)和画家(顾恺之)的胸中之“意”。留空白也是中国画构图的一个重要特色。假设没有空白,中国画流动空灵的意境将无法形成,笔墨、线条也会失去其用武之地,虚实、疏密的形式美感也无从体现。中国画中的空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画中之画”、“画外之画”(南宗抉秘),它留给观众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使观众通过联想进行再创造,于空白处勾画出各种有形有色的形象,与画面真实具体的形象相互补充,形成一种既虚幻又充实、既丰富又含蓄的意境。正如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说,“实境清而空景生”,“真景逼而神景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值得一提的是“空白”还起了突出主体的作用。在此我以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为例分析工笔人物
20、画家对空白的巧妙运用,在这幅作品中,画家虽对背景不着一笔,但从画中丽人和侍从那闲适自若、策马徐行的神态中,令人感到游春之意,大唐长安城的繁华、花团如锦的春貌、烟水明媚的湖光山色,皆隐现于画面的空白背景之中,观众通过想象,可以心领神会出一片美丽的春天景色。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集中体现了工笔人物画独特的构图表现形式。作者巧妙地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原理,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长卷形式,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特定场景和情节放置于一个空间之中。伴随着情节的开展,将韩熙载托情避祸、苦中作乐的内心世界和“灯映酒色”的夜生活,呈现给了南唐后主李煜和广大的观者。画面通过屏风、道具的巧妙分割,既变换了时空,同时
21、也使作品的构图形式富于节奏,将观众带进了一个“似幻似真”的天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给后代工笔人物画家在作品的构图、画面构成经营等诸方面艺术表现上开创了一个典范。以上所谈的中国画中经常运用的构图手法,在西方传统绘画中是不多见的,“焦点透视”、“黄金分割律”、“模仿再现自然”这些金科玉律,束缚了艺术家表现的自由,传统的西洋画很难创作出像中国画这样时空广阔、抒情写意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拉斐尔在其代表作雅典学派中,虽竭力要将古今伟大的学者、哲人同聚一堂,意在表现出跨越时空、气宇宽广的胸怀和文艺复兴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风貌,但西方绘画中太多的公式和定律将画家那博大的思想局限于“一室”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写意 浅析 传统 工笔 人物画 艺术 特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