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注】余浆:剩下的水。豚:小猪。翕赫:轰动。斫:砍。(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顾见空桑_ 因植种_ 意欲持去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
2、酒肉滂沱 B.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C.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D.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就是,原来是;仅仅、只。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个义项,就是、原来是。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小希:
3、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个义项,仅、只。因为_。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_。【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解析】【分析】(1)顾:回头看。因:于是。意:打算。(2)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对句子的意思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结合意思断句即可。“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
4、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意思是“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据此断句为“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故选 A。(3)“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句中“李君”指的是李树,“谢”意思是“祭谢”,“以”意思是“用”,“豚”意思是“小猪”,“谢以一豚”的正常语序应为“以一豚谢”。据此翻译。(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句中的“耳”意思是“罢了”,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张助认为这件事很荒唐,对众人不明所以的行为感到很轻视,所以“乃”可以解释为“仅仅,只”。这篇文章通过一件小事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都要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不能盲
5、目轻信。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回头看;于是;打算 A;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
6、,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以及探究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
7、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要想准确地探究文章给人的启示,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附参考译文】南顿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又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于是就把李核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反而长出了李子,就奔走相告(这个神迹),有一个患了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但是)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张助远行归来,看
8、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迹呀,这李子只是我种的罢了。”于是就跑去砍了那棵李树。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划线的字词。蒙辞以军中多务_ 及鲁肃过寻阳_ 卿今者才略_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2)翻译句子。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9、.孙权劝学时,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法推辞。B.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答案】(1)推托;到,等到;才干和谋略;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2)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3)B 【解析】【分析】注意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辞:动词,推托;及:动词,到,等到;才略:名词,才干和谋略;博士:名词,古今异义词,专掌经学传
10、授的学官。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今:当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句意是: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B 项有误,孙权要求吕蒙多读书,要涉猎广泛,文章没有涉及“而且要钻研经书”。故答案为:推托;到,等到;才干和谋略;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B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
11、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附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
12、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玮用兵 曹玮尝出战小捷,虏兵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
13、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注释】虏兵:敌军。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縻(m):束缚。少选:一会儿。几:接近。痹:麻痹。阑:残,尽。(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可以为师矣 B.遂弃牛羊而还 肃遂拜蒙母 C.歇定可相驰矣 愿驰千里足 D.若乘锐便战 关山度若飞(2
1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B.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C.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D.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4)结合文章,分析曹玮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答案】(1)B(2)C(3)敌军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赶快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劳了,故意用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4)曹玮假意贪图牛羊之利,使军队表现出军容不整的样子,诱敌深入;敌人
15、追至,避敌锐气,假意不想乘人之危,让敌人休息修整,使敌人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了,人气残尽,最后一击击败。【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年代:北宋。(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 项:军队/老师;B 项:于是;C 项:驱马进击/赶马快跑;D 项:如果/好像。故选 B。(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
16、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据此可以判断出答案应为 C。(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去”“利”“师”“疲”“故”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从“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可知曹玮的目的是“诱
17、敌深入”;从“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可知其善于抓住有利的时机。故答案为:(1)B(2)C(3)敌军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赶快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劳了,故意用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4)曹玮假意贪图牛羊之利,使军队表现出军容不整的样子,诱敌深入;敌人追至,避敌锐气,假意不想乘人之危,让敌人休息修整,使敌人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了,人气残尽,最后一击击败。【点评】(1)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含义,所以理解一词多义要结合具体语境。学生平时在总结一词多义时,一定要注意语境。(2)断句多是在主谓之间,句首发语词之后,等;还要注意读
18、句子,弄懂句子的含义,也是做题的关键。(3)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直译的原则,字字落实;其次要把句子中的关键词翻译出来,这是得分点。(4)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会翻译文章,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去做题。【附参考译文】曹玮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离
19、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人正苦于疲劳极了,都很高兴,使军队严整地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爱莲说 【乙】竹似贤 ,何哉?竹本固,固
20、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贤:贤者。本:根。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体:体悟。虚受:虚心接受。贞:坚贞。之:代词,指竹子。实:充实。(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 竹本固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竹似贤,何哉?(3)【甲】文从莲的_、_、_、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
21、【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_、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4)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表现手法:_;表达方式:_。【答案】(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2)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注意“亵”的正确解释。(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
22、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做题时,要先认真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答题。答题时,如果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注意别抄写错误。(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要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确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然后分析其写作特色。故答案为:(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
23、坚固)(2)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点评】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题目时,难度较大,这就要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可以联系所学到的课文进行分析。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24、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_(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25、D.其反激之力(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试题 整理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