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东战争.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1949:生存 巴勒斯坦战争:建国第二天就面临亡国威胁的以色列 1947年 11 月 30 日清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合的城镇,爆发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激烈武装冲突,这被称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的开始。之后,在 1948年 1月3 月,双方不断发生冲突。15 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在英国支持下,阿拉伯联盟的正规军拥有大炮、坦克、飞机和英国教官,而新生的以色列只有相比之下少得可怜的游击队和在纳粹屠刀下逃生并得以建立自己国家的兴奋。1948年 6 月 11 日:美苏联手为以色列送来
2、4 周休战期 战争一开始,阿拉伯国家军队对比以色列优势明显,势如破竹。5 月 17 日,开战的第三天,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 36 小时内停火。苏联代表也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它们停止行动。英国最初反对美国的建议,并声称继续给予阿拉伯国家援助。但不久,英国又同意了美国的建议,并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6 月11 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1949年 7 月 20 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 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与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 15 个月,战争以阿拉伯
3、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 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 6000人。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计 2 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 6700多平方公里。战争中有 96 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所规定的巴勒斯坦国始终未能建立。从此之后,中东地区战乱不断。战争的胜负有时并不需要看战场 除却美苏对以色列的支持之外,以阿双方本身也有着种种差距。被称为以色列“建国之母”的梅厄夫人在纽约犹太人大会上呼吁:现在掌声和哭声对以色列人都没有用,现在以色列需要钱,美国的犹太财团马上筹集了 8000万美元支援以色列。
4、战争爆发后,许多还不会讲希伯来语的年轻犹太人一下飞机就投入了战斗,其中许多人是第一次拿起枪。反观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尽管兵力、兵器在战争早期都占优势,但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甚至只占地盘不出力。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1957:出海口 苏伊士运河战争:比战争借口更重要的是出海口 1956年 7 月 26 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对于占据苏伊士运河这一世界级交通枢纽的英法两国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失败。两国政府斥责纳赛尔是“彻头彻尾的强盗行径”,并决心进行军事干涉。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而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
5、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 1955年 11 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两者是一拍即合。1956年 10 月 29 日下午 4 时,以色列发动闪电战,占领埃及苏伊土运河以东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大部分,逼近运河。1956年 10 月 29 日:以色列伞兵拉开了闪击战序幕 为达成突然性,以色列采取了欺骗措施。开战在即,以色列总理和驻美大使还在信誓旦旦声明,说以色列不会发动任何侵略战争。沙龙上校(后任以色列总理)率领的 202伞兵旅向约旦边境做虚张声势的调动,摆出一副要进攻约旦的架势,但在 10 月 29 日晨,沙龙却突然掉头南进,迅速穿过内格夫沙漠,进逼埃
6、及边境。突破防御之后,沙龙也发现自己陷于绝地之中,前有米特拉山口阻拦,后无援军,北面埃及援军源源不断,于是他置总参谋部的命令不顾,向米特拉山口进发,最终在遭受严重伤亡后,夺下了这一要点。然而,除这次战略冒险外,以色列军队的进展并不顺利。1956年 10 月 31 日:英法两国兵锋直指苏伊士运河 正当埃军在西奈集结重兵要与以军大干一场之际,英法开始发难。按照事先与以色列共同编排的“双簧”节目,10 月 30 日下午 6 时,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与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立即停火,否则派兵进驻运河区。以色列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这一要求,而纳赛尔则于当晚加以拒绝。一切像安排好的,31 日
7、下午,英、法联军出动240架各种作战飞机,对埃及 15 个空军基地、开罗等众多城市港口进行了疯狂的轰炸。至此,战局发生逆转,埃及军队开始撤出西奈半岛。除了英法两国 所有人都是赢家 这场战争是在美、苏两个大国那不希望中东燃起战火的时期发生的。当时,苏联正身陷匈牙利动乱之中,美国正忙于选举总统。所以战端一开,苏联即声称如不停战将不惜对英国本上实施核攻击,美国则命令其全球驻军进入战备状态。英、法政府在美苏的强硬态度面前屈服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遭到彻底的失败。反观以色列,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从此畅通无阻,是赢家。就连埃及也实现了运河国有化和使以军撤离西奈半岛,达到了其政治目的,
8、也算是一个赢家。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安全 六天战争:苏联的欺骗促使以色列先发制人 1964年,阿拉伯国家出现了团结合作的局面。阿方甚至计划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64年成立后,其军事力量法塔赫为了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开始不断地袭击以色列,令以色列防不胜防。无独有偶。莫斯科、开罗、大马士革传出了“以色列军队正在北部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叙利亚”的消息。以色列再三要求苏联大使到现场调查,澄清以色列是否真的在集结兵力,但遭到了祖巴钦大使的拒绝。战争的真正根源在克里姆林宫。1967年 6 月 5 日:这次闪电战的主角是空军 1967年 6 月 5 日,以色
9、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这一天,以色列空军几乎倾巢而出,甚至连教练机也投入了战斗,对阿拉伯国家 25 个空军基地进行了袭击。在开战后 60 个小时,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 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 336架,叙利亚损失 60 架,约旦损失 29 架,伊拉克损失 25 架,黎巴嫩损失 1 架。埃及作战飞机损失了 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 26 架飞机。1967年 6 月 11 日:反以联盟在六天内崩溃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 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 983人。通过
10、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 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 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考虑到战前的力量对比是以色列 8万面对埃及、叙利亚、约旦 29.5万正规军,各式主要装备比例也多为 1/2,再加上前苏联人力、物力的支持,这个结局无疑显得有些荒诞。苏联策划战争 美国曾计划进攻以色列 苏联利用散布假情报等手段蓄意挑起了这场阿以之间的战争。而苏联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由于以色列在核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为了对付这一威胁,苏联希望在战争中联合埃及对以色列的迪莫纳核设施进行轰炸,他们甚至还计划在以色列沿海登陆。当
11、时,苏联的核潜艇也驶近以色列海岸,以便在以色列准备使用核武时对其进行还击。同样,在战争前夕,美国曾制定一份秘密军事计划,如果以色列向东进入约旦河西岸或者向西攻占西奈半岛,美国将对以色列实施军事打击。但这份计划最终以流产告终。而让美苏两国铩羽而归的,是以色列军队的迅捷的速度。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1974:复仇 赎罪日战争:阿拉伯国家处心积虑的复仇之战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对埃叙发动突然袭击,占领大片领土,阿拉伯国家蒙受了巨大损失和耻辱。以牙还牙,收复失地,成了埃、叙军政领导人的一项非常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埃及总统萨达特在上任后的第三天,便召集军队高级将领开会。他说:“从我上任的那天起,我就
12、知道这一仗非打不可。”萨达特还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多次协商,以优势兵力从西、北两线对以军实施夹击,收复部分或全部失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战争阿拉伯国家不再以消灭以色列为口号了。1973年 10 月 6 日:埃及和叙利亚发动了突然袭击 10 月 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斋月节里,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饭,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所以,以色列认为,阿拉伯国家决不会在着一天发起进攻。赎罪日是犹太人的绝对休息日,从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大多数官兵都留在营中,前沿士兵很少。埃、叙就选择了这一天突袭。1973年 10 月 10 日:短暂的混乱后以色列反败为胜 10 月 9 日,
13、埃军在运河东岸的兵力,仅第二集团军就有 9 万人,坦克 800辆;在西岸,还有 900辆坦克待机渡河。以军的一些防御支撑点被摧毁。整个西奈半岛的以军情况危急。此时,75 岁的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忧心如焚。她向华盛顿发出呼吁:“以色列快要完了,救救以色列吧!”但自 10 月 10 日开始,埃军在西奈半岛停止进攻,调整部署,巩固既得阵地。以军抓住这个战斗间歇,首先在北线集中 3 个师,越过 1967年停火线。此后,阿拉伯一方局势急转直下,以色列先败叙利亚、后败埃及,实现了战局的大反转。这是第一次为了和平而非毁灭对手的中东战争 萨达特发动十月战争决不是为了实现阿拉伯民族“消灭以色列”和“解放巴勒斯坦”
14、的伟大理想。萨达特和他的高级将领甚至对收复自己的国土西奈半岛也没有信心,只是想“根据武装部队的能力,通过军事行动,向以色列的安全理论挑战”,让以色列明白:埃及不会屈服于它强加的条件,不会放弃自己的国家领土和主权。一句话,改变以色列的傲慢姿态,迫使它同埃及进行和平谈判。因此,十月战争是萨达特和平战略的一部分,其基本目标是“以战促和”。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安宁 黎巴嫩战争:交战双方都在别国的领土上厮杀 1982年 6 月 6 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 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
15、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黎以战争的起因,总的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1982年 8 月 12 日:巴解和叙利亚军队被迫撤离贝鲁特 战争开始后,以军仅用了 8 天时间,即占领黎巴嫩领土约 3000千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 2000人和武装人员 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及南部,同时,给叙军以沉重的打击。8 月 12 日,巴解宣布愿意撤出贝鲁特西区。累次战败 让阿拉伯国家走向谈判桌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1980年代是寒冷的年代。他们的阿拉伯兄弟们,正在淡忘“阿拉伯大义”,不再把解放巴勒斯坦当作他们的义务,巴勒斯坦问题已不再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问题,而变成了单纯巴勒斯坦人自己的问题。阿拉伯国家纷纷承认以色列,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支持越来越少。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巴解组织实力大为减弱,而阿拉伯诸国对巴解组织的支持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况下,巴解组织不得不谋求西方国家的支持,阿拉法特也表示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建立巴勒斯坦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