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对比鉴赏.pdf
《古诗文阅读对比鉴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对比鉴赏.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文阅读 对比鉴赏 教学园地 10-20 1042 对比鉴赏 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10 年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 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 鉴
2、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 C 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 峡口 表示地点。花飞 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 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的思想情感。前一首 同为客 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 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
3、喜悦之情。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2009年高考题(09 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4、(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答:秦词的理趣:元词的情趣:(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答:答案(1)秦诗之理趣: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 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用 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 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 留春问春寻春 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 醉里春归 深婉有致,醉里 可见沉迷于春景,但 春归 却明确点出 春去也 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 梦里寻春去 语淡情浓
5、,表明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解析(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1)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1)要抓住区别点 理、情 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2008年高考题 1.(08 湖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
6、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两首诗都有一 愁 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答案 李白诗中的 愁 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 诗眼,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 愁 是远谪之愁;以 愁 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解析李诗写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受谗毁,被贬为龙标县尉的消息,写了这首诗。诗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抒发怀念友人的感伤之情。王诗写王昌龄被贬龙标,由于为治以宽,政善爱民,被誉为 仙尉。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2.(08 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
7、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答案(1)耐寒 拟人(2)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解析要回答对诗意理解的题目,须先扫清文字障碍,如吕诗中的 霜前、范诗中 小寒 都是指秋天,吕诗中的 东风 是指春风,范诗中的 愁红怨绿 形容秋末残败的
8、花。木芙蓉,又名拒霜,秋天开花;其次,应明确写物诗,往往有感情的寄寓,即托物喻人,以物抒情;再次,要明确写其他花对表现木芙蓉的作用。第二部分 二年联考题汇编 2010年联考题 2010年 6 月更新 1.(安徽省 2010届高三模拟试卷(十)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答案 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 推移,即使发挥
9、了 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 果。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2.(甘肃省嘉峪关一中 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两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1)两首诗都以 除夜 为题,除夜 指。两诗都选择 作为意象。(2)高诗的 霜鬓明朝又一年、戴诗的 明日又逢春,两者都用了 又 字
10、。请分别赏析 又 字的内涵。答案(1)除夜:除夕;(孤馆)寒灯 或 霜鬓衰鬓(2)(高诗之 又:归乡遥遥无期,一年又一年,寄托无奈、伤感、凄冷、孤寂之意;戴诗之 又:可做 多解,既可理解为在悲苦的人生中寄予新的希望,也可理解为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 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只要意思接近即可。)2010年 5 月更新 1.(江苏省南京市 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
11、何异同?试简要概括。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答案(1)同:都是返乡士兵。异: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2)对病军人的同情。(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2.(2010届湖南六大名校高三高考模拟仿真联考(教师版)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12、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注】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 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王诗中的 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 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或 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 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 情飞舞的情景。(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答案
13、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表现了 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 两联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 意情怀。3.(海南省 2010年高三五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1)两首诗都以溪居生活为题材,但主旨有异,请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
14、上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请你结合溪居即事,尝试着对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 门去却关 诗句中 疑急 的妙用作简要赏析。答案(1)溪居即事主要表现水乡的宁静优美、溪居生活闲适;溪兴主要表现随遇而安,独乐其乐 的闲适心情和隐逸之乐,同时,还有些孤寂。(2)平白、质朴。用 疑、急 二字,把小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好客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惟妙 惟肖,神态毕现。诗人以他那锐利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 淳朴、天真好客的水乡农村儿童形象。4.(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 2010届高三 5 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
15、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答案(1)既以 春残 二字概括点题,又用 黄鸟稀辛夷花尽 和 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 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 不改清阴 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 不改 之情志。5.(天津一中 201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问题。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
16、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梦江南 皇甫松 兰烬 注 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注:兰烬,香油灯结的灯花。(1)两首词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2)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答案(1)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借景抒情。白居易忆江南描写江南风景色彩鲜明,格调高爽,直抒自 己怀想江南希望重游江南的感情。皇甫松的梦江南把自己的情感全部灌注在用景物描绘所铸成的形象画 面之中,含有不尽之意,令人思索玩味,全篇借景抒情,达到了 情景交融 的艺术境地。(2)白词好:意境更开阔。在词中特意写杭州之秋,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一写灵隐寺赏月
17、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使我们读后恍如身临其境。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 浪的景色,与上句 山寺月中寻桂子 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一动一静,写 出悠然自得的愉悦,流露出对杭州的难忘难舍之情。皇甫词好:描写更细腻。全词借梦中所闻动人境界,描绘了江南水乡梅雨季节的风光,寄托了思念故乡 的缱绻之情。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 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角到听觉,构思极其概括而富于层次。堪称为清新隽
18、永,颇富诗情画 意的佳作。6.(2010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问题。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山中与元九书 元稹注 白居易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 恻恻 的原因。(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答案(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
19、或被贬不给分)(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 笼鸟槛猿(或同 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7.(安徽省 2010届高三模拟试卷(九)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二首诗
20、中的 安得 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答案 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 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 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 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 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 绝俗不言可知。2010年 4 月更
21、新 1.(浙江省温州市 2010届高三第一次适用性测试)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数 日 宋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野 望 宋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1)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赵诗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 妙处。答案(1)赵诗流露出一种 懊丧(落寞、悲苦)的感情,而翁诗却流露出一种闲淡(欣喜)的感情。(2)赵诗末两句写由于树林稀疏使远山呈现
22、出它的雄姿,却又被云遮去了一半。一 放 一 出,神采 飞扬,显现出淡远的画镜,山却 一半无,不禁让人懊丧,写得起伏跌宕。(或者结合诗句写出拟人手法 及其好处)(2 分)翁诗末两句写的是诗人登山为了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闲 字(或者抓 住 忽 字赏析)可以想见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与 野水青山 等清空悠远景色正相契合;(或:写出 了一种审美境界,山掩水,水映山,从山看水,从水看山,从一事物身上看出另一事物的影子,语虽质朴,但理趣盎然)2.(湖南省长沙市一中 2010届高三第九次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示三子
23、(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 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断 和 复 用得好。断 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复 字写诗
24、 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2)第一首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 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 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 与 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后一首,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 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 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 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 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 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
25、,见面时儿女形 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 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 了知 重逢 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 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3.(湖南省常德市 2010届高三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文 阅读 对比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