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战略异同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战略异同解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制造 2025”和“工业 4.0”战略异同解析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2013 年,德国提出了工业 4.0战略,去年以来中国政府也组织力量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对于中国来说,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制定中国制造 2025,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举措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推动制定中国制造 2025的主要背景,具体有三点考虑。适应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的紧迫需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国际金融危机后,欧
2、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 4.0”战略,法国出台了新工业法国。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也不甘落后,去年 9 月,印度发布“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希望利用后发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使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这就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放眼全球,积极应对,努力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找准定位,把建设制造强国作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内在要求。2010 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总的来说,大而不强的特
3、征十分突出。在创新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比如,近八成的集成电路芯片依赖于进口,2013 年进口额达到 2313 亿美元。在土地矿产等资源方面,2013 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 35.47 万公顷,原油、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超过 50%,资源环境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方面,2012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 9.37亿,比上年减少 345 万,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中国劳动力数量拐点已经出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建设
4、制造强国势在必行,我们也别无选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做支撑,这对我国制造业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工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发达国家在已经完成工业化任务后,仍然把制造业作为体现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法宝,并牢牢掌控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但其主导
5、地位和根基作用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还不会改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追逐伟大的中国梦的征途上,唯有实体经济方是富国之基,唯有制造业方是强国之本。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步伐,不断夯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物质基础。实施中国制造 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 中国制造 2025 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九大战略任务、十个重点领域和五个重大工程,对未来十年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落实好中国制造 2025 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任务。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 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
6、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贯彻这一要求,必须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位置。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引擎作用。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端制造业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改建新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以创新中心为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
7、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尽快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重点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坚持智能转型,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抢占这一制高点,就必须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要抓好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突破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可穿戴产品、智能家电、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要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从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
8、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要积极培育新型生产方式,结合汽车、机床、通信设备、纺织等行业特点,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不断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坚持强化基础,把夯实工业基础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工业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能力的根本体现。要把强化基础作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重点做好工业强基工程的组织实施。要加强统筹规划和发展引导,制定工业强基专项规划和“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发布工业强基发展报告,促进“四基”建设与制造强国建设同步发展。要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
9、,着力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加大基础材料的研发力度,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一批基础工艺研究机构,不断夯实产业技术基础。要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建立产业联盟,形成以市场促进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突破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瓶颈。坚持绿色发展,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着力点。绿色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要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协调发展。着力抓好制造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在有色、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积极引领新材料
10、、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力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例,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中国制造 2025和德国工业 4.0,成为中德两国各自应对新一轮全球竞争而采取的新战略 我认为,要通过比较分析这两个战略的共同之处和各自特点,寻找双方可能的合作点,让这两个战略成为促进两国产业合作的强大力量。利用这次机会,我谈谈对这两个战略的认识。从共同点看,中德两国的新战略具有相同的战略使命和核心理念。首先,在
11、使命层面,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纷纷抓紧调整各自的战略,日益重视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复苏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中国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德国提出实施工业 4.0,应该说都是希望通过各自战略的实施,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的分工和竞争中抢得先机,发挥各自优势,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其次,在理念层面,都是把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放在第一位。前面我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显著特征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换一个说法也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
12、网络化和智能化。德国工业 4.0 着眼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中国制造 2025 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从不同点上来分析,中德两国新战略无论是发展基础、产业阶段,还是战略任务都具有各自特点。首先,在发展基础方面,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和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在汽车、机械、医药化工、电机和电气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并凭借这些技术优势,保障了产品性能的可靠性和功能的完善性,树立了德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中国是制造大国,
13、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与德国相比,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技术水平,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其次,在产业发展所处阶段方面,德国工业 4.0 是在顺利完成“工业 1.0”、“工业 2.0”,基本完成“工业 3.0”之后,提出的发展战略,是自然的“串联式”发展。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工业 2.0”和“工业 3.0”并行发展的阶段,必须走“工业 2.0”补课、“工业 3.0”普及、“工业 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 4.0 更加复杂、更加艰巨。最后,在战略任务方面,德国工业 4.0 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
14、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 2025 不是专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不仅要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和措施,还要加大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双方合作,共创中德制造业美好的明天 中德两国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各自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过长期的交流合作,中德两国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态势,中国已成为德国企业最重要的市场和利润来源地,比如大众、西门子、SAP 等德国企业在华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高额回报。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我们还要看到中德
15、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双方之间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双方应进一步加强联系,建立机制,深化合作,共同促进制造业发展。在此,我提六点建议。第一,启动政府指导下的对话机制。中德双方推选的对话牵头单位分别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双方应就对话机制的框架、合作的方向和思路,以及行动计划等问题交换意见,并邀请两国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第二,开展战略研究合作。支持双方在对话机制下共同开展相关前瞻性、战略性课题研究,探讨全球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双方在未来发展目标、实现路径上的
16、共识和差异,寻求双方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绿色低碳工业以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机会。2 0 1 5 年,我建议双方可联合开展“智能制造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变革”课题研究,政府给予支持和资助,在课题研究完成后,公开发布研究成果,引导两国及全球制造业的变革创新。第三,加强标准化合作。中德双方将继续加强在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的现有合作机制,在智能制造领域组织双方的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对话交流,推动标准化合作,制定一批通用标准并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广,并努力形成国际标准。2015 年,重点是推进中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与德国工业 4.0 标准化组织,在标准体系和重点标准研究等方面加
17、强交流,明确下一步标准化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工作计划。第四,开展试点示范及经验交流。双方在对话机制下,推动政府指导部门间实现信息共享和机会分享,为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发挥中德各自的优势,推动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领域的示范推广。同时,积极鼓励中德企业参与现有政策框架下的试点示范项目,开展经验交流。2015 年,重点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化生产服务等领域,开展企业试点示范和经验交流。第五,加强人员交流培训。利用政府互访、行业对接、学术交流、展会论坛等契机,推动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加强交流。支持开展培训和人员交流项目,重点研讨德国双元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中德联合办学方式,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2015 年,推动智能制造纳入中德新一轮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第六,共建产业示范园区。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德产业园区等基础,吸引中德企业入园发展,促进企业间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提供合作平台。2015 年,将重点支持弗劳恩霍夫协会与广东省揭阳市按照工业 4.0 标准共建中德金属生态城,支持沈阳市建设中德高端装备产业园。(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内容有删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