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融合研究.pdf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融合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融合研究.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融合研究 作者:于敏章,汤雨鑫,钟雨婷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9 年第 12期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是对语文素养的凝练与提升,在新时代,它是中国学生发展的必须素养。其终极价值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同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那里的表现,不应该是简单的“加法”,而应该是“乘法”,是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为表现的统一体。初中语文应从四个教学方面入手,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围绕语言、阅读、写作和文言古诗进行改变。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素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2、-010X(2019)35-0014-05 一、语言的品悟与延伸 语言即传递信息的声音。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外物中曾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国古人大多认为意境比语言更重要,可是如若没有文学文本的支撑又如何表达意境呢?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一)立足语言的根基 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曾在教育漫话中提到:“作为一个绅士,需要研究其他各种文字,尤其应该研究他本国的文字,以便对于自己常用的文字得到一种绝对正确的了解。”在语文学科上我们最开始学习的就是文字,由文字逐渐延伸到词语和句
3、子,当我们有了文字的积累便逐渐延伸到感知语言文字的表现艺术。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汉字字理是识字和析词的根本,是语文学习的“活水之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时,应从字理开始,在学生识字之初慢慢渗透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这样学生的文字基础将会十分扎实。(二)个体言语经验的塑造 个体言语经验是发展语言素养的关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语经验。在论语中孔子曾对孔鲤进行庭训:“不学诗,无以言”。并不是说不学诗经我们就不会说话了,而是不能把话说得含蓄优美,无法自如地运用春秋时期的赋诗传统与相应阶层的人交流,无法在外交辞令上引“诗”据典,不学“诗”的学生在核心素养上缺失了美的感受。即使没有接
4、触过文学龙源期刊网 http:/ 作品的人,也会有个体言语经验,只是没有经过“文而化之”的言语经验会鄙陋无文、视野封闭、格局狭窄。新课标这样定义语言建构与运用:“語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语文课程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筛选和整合,逐步掌握本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本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由此
5、,个体言语经验成为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点。语文核心素养的主体是“人”,以适应“人”的终身发展为导向的个体言语经验尤为重要,核心素养是一种终极目标,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生应终身发展自己的语言素养,而这也是语文教师真正应该培养的。(三)语言的转化与运用 语文课程性质新课标中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得出学生应通过将优秀的语言材料进行积累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言语经验,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语言素养。语文教师也应由“讲”转变为“引”,从输入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和语言运用与建构。初中语文教师倾向于诗歌鉴赏题的解题套路,浮于文本表面的泛读,就是抹掉了古诗
6、独特的言语形式和语言表现的个性。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不应简单停留在只知道“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古思乡”这样洞然无物的肤浅层面上,而要引导学生探索诗人言语形式的个性和言语表现艺术的秘妙,从言语形式出发,去洞察创作主体的文本思想和内涵,感受艺术表现之美。并且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咀嚼消化”,逐渐迈上语言积累的最高层,最终完成语言学习的内化。二、走进充满“语文味”的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
7、可以医愚。”由此,阅读的益处可见一斑。我国在逐渐深入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充分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多维度的阅读能力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质的改变。语文是一门有诗意的学科,阅读是孕育诗意的土壤。阅读是学生各方面能力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优质的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大的益处。(一)仔细品味,感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 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若学生有充足的语言积累,教
8、师“读”用得好,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提升。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应培养学生从阅读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参与进课堂的阅读中,并且让学生以“读”悟读,以“读”悟情。在一次教学实习的过程中,笔者对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印象深刻。他的语文教学课堂,层次分明: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小组同学起来朗读,让其他学生发现这个小组“读”的问题并进行提问或补充。整个课堂“语文味”浓郁,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投入自己的感情,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学生自己“读”开心了,语文素养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语文教师就是应当激发学生的语文爱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情地读
9、、尽情地品,走进文本,受到文字的感染和启发,让学生在弥漫着“语文味”的课堂氛围中走进语文、积累知识。(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阅读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是通过读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提升素养的过程。阅读也是学生和文本交流的过程,要让学生获得高效阅读,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去读并体验。1.教师应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应让学生先爱上阅读,只有喜欢才会主动去阅读。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常采取多媒体教学工具,以播放影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结合课文内容,组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当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语文课堂中拥有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2.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学习。阅读课不是讲授课,而是
10、生成课,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在读中不断生成与积累的过程。当学生完成自主阅读后,教师应以伙伴的身份,去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理解和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以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阅读文本,有利于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交流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把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教师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关于中学生的阅读,国家教育部门对此有了规范的标准:“通过中外名著的阅读,使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得到积极向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核心 素养 教学 设计 深度 融合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