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中医养生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摘 要:就中医养生的起源、基础、学术流派、特点和方法以及养形、养神和法于自然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做了概述,旨在“古为今用”,将中医养生更好地应用于防治当前日趋增加的慢性病。关键词:中医养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如何治未病,其实就是重视养生,而养生之道就是治未病的主要途径,故不通养生之道者,就不能称“上工”、“良医”。养生又称摄生,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天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进一步通晓养生理论,指导人民
2、养生祛病,更好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的防治是大有裨益的1。1、中医养生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其萌芽于先秦时期,到春秋战国的蜂起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在秦汉到晋唐的发展期,养神流派已经形成,到宋元至明清的鼎盛期是中医养生学的黄金期,各种养生方法研究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对如今养生学影响较大2。2、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从理论到功法处处体现了尊生贵命的思想观,这一思想又直接影响了中医养生学的奠定与发展,
3、形成了中医独特的养生体系。道家太平经告诫人们要重人贵生,“人最善生,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庄子让王)。道家怡神之道,以“杜外制中”为圣法。杜外者,使外物不扰于心也。制中者,使心不动于外物。内外不动,神自安宁,故能长久。儒家的尊生贵命思想体现在“仁者,爱人”,“天地之性,以人为贵”。儒家这种贵生不仅贵生命之体,且更贵人生之价值与意义。儒家文化是关于如何“做人”为核心,故以修性为首务。儒家修炼心神以“克己”、“寡欲”及“容忍”为内容,炼就一个宽厚、博大、坦荡之胸怀,以此来把握自己的情感。佛家修性讲究对品格行为的修 2 持,确立戒、定、慧为修持方法,以解
4、脱尘世物欲束缚,破开执迷、顿悟成智为修炼内容,修得心无丝毫杂念,顿悟圆通究竟,彻见本来面目,以了却生死欲念为最高境界总之,尊生贵命即是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对自身的锻炼和养护,以期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3。3、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 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主要有: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动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并指出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流畅,其生理机能才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为主。黄帝内经 素问曰:“恬
5、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圣人处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调气血派: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而不散。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最早倡导调气的是春秋战国时的管仲。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恩乃知,知乃止也。”孙思邈汲取前人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很多好的调气方法,如“吐纳”、“省言语,和七情”、“慎起居,顺四时,适劳逸”等。固精学派:认为养生要省欲保精,只有节制性生活,保护阴精,方能益寿延年。历代养生家认为“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4。4、中医养生学的
6、特点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以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以综合施养为原则:针对不同个体和不同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内调外养相结合,扶正祛邪,中医养生所包括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环境养生等均与提高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中医养生具有普适性:不论男女老幼均适宜且方法简廉易行5。5、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和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享受生命的理念。通过观察 3 体验及感悟等手段,对生命过程、生命现象、生
7、命实质和生命规律进行了孜孜不惜的认识、记录与阐释,创造性地构建了藏象生命理论系统,提出了重人贵生、趋利避害、颐年尽数、天人和谐、脏腑协调、形神兼养、先后天并重等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思想原则,并以此创建了以脏腑养生、药物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和起居养生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养生方法。它是从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到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发展,历经数千年逐渐形成一门充满生机的科学6。其可以运用针灸、按摩、导引、气功等方法,充分调动人体自然平衡能力,配以食疗、药疗培补元气,调理脏腑,提高人体抗病愈疾的能力7。6、中医养形与
8、慢病防治 养形,指通过体育保健,各种导引功法、针灸按摩,以及饮食、药物养生等方法来强健体魄,适量的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气机通畅,使气血调和,脉络通达,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养形应注意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以及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注意适度的运动。61 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有度、有时、不偏嗜,这本不会导致营养失衡。但传统饮食养生讲究“四气”、“五味”等,这是现代营养学所欠缺的。如何糅合传统饮食养生与现代营养学之精华,总结推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饮食准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气候干燥的西北高原,应常食银耳、梨等柔润之品;而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应多吃
9、薏苡仁、蚕豆等健脾化湿的食物。对不同体质的个体也应据其体质有所取舍,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等,多食辛味的食品以温补壮阳。阴虚火旺者宜食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多吃酸甘食品以滋阴润燥8。总之,应据气候、地理环境、个体体质差异、因时因地因人施食,以达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之目的。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成,先走肾”,饮食也要因四季不同而变,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9。但春季味过于酸,则易伤脾胃,故要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要注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季要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要省咸增苦以养心气10。中医养生之道反对过
10、进肥甘、恣食生冷,告诫人们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4 在阳气隆盛的夏季,常遇暑湿,人体出汗较多,应常吃一些利湿消暑,养阴益气的食品。在阳气收敛的秋季,气候凉爽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的食品。在阳气潜藏的冬季。则易酌温补11。还要“饮食以时,饥饱得中”,即吃饭要定时定量。目前中国人膳食的特点:蔬菜食用频率普遍很高是其优点;其缺点:尤其在农村表现在某些蛋白质类食品摄入较少,且熏制品食用频率较高。且饮食正从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向高脂高糖方向转化12。俗语说:“上床萝卜,下床姜”,早食生姜能开胃,夜食萝卜助消化13。清代才
11、子李渔认为“倦时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则食停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勿食,避恶心也;恶心则非特不下 而呕逆之。”“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不可。怒时食物易下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也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少杀”14。饮食水谷,既是养生之本,又是致病之原,饮食失节,过饥过饱,五味偏嗜,进食不洁,均能致病,养生防病必须把好“病从口人”关。62 生活起居 中医非常重视人的生活起居,指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内经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批判了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告诫人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养生 慢性病 防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