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影视技术发展与应用.pdf
《中国广播影视技术发展与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广播影视技术发展与应用.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11 年中国广播影视技术发展与应用 2011 年,广播影视技术政策不断完善,技术研发不断创新,应用效果良好,引领和推动广播影视发展取得了诸多新进展。广播电视台内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异构网络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节目制播流程得以再造,大大提高了制播效率和质量。制播一体的自动化播出系统广泛应用,实现了高效能、智能化播出。高清电视大规模推广,地面数字电视推广应用全面铺开,中央与三网融合试点地区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已完成 IPTV 集成播控总平台、分平台建设,已具备与电信网络 IPTV 传输系统对接的条件。中国广播影视监测监管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有线、无线到卫
2、星,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统一监管。一 2011 年广播影视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创新体系建设(一)广播影视技术政策日益完善 政策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2011 年,重大广播影视技术政策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广播影视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这一战略部署为广播影
3、视技术发展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指引了前进的方向。2011 年,国家广电总局积极完善相关技术政策,指导和推动技术发展与应用。安全播出政策体系更完善,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62 号)以及电视中心、广播中心等 7 个专业实施细则的宣贯,较好确保了安全播出任务。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技术的发展更加协调,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定位和作用。无线覆盖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免费、最基本的广播电视服务;有线电视主要服务城市用户,在确保广播电视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增值服务;直播卫星立足于为“盲村”和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群众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移动多
4、媒体广播电视满足移动人群接收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网络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则主要满足人们从互联网、通信网获取音视频服务的需求。公共服务方面,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从过去以无线覆盖为主,调整为现在以直播卫星覆盖为主、无线覆盖为辅。新技术新业务方面,国家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开办中国3D 电视试验频道的通知,促进了 3D 电视试验频道的开播。(二)广播影视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1 年,广播影视技术工作注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审定通过了 14 项国家标准、10 项广播影视行业标准和 3 项行业暂行技术文件。技术管理质量与行业
5、发展更加贴近,创新设备入网认定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入网认定工作平台,为设备生产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统一试验验证平台,促进了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的研究。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服务关键支撑技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关键技术、新媒体与数字广播技术等的可行性论证完成,并在科技部立项。组织开展了 3D 电视关键技术、NGB 视频点播、数字音频广播传输关键技术、直播卫星系统等 74 个科研项目。这些为创新广播影视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二 广播影视制播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 2011 年,广播影视制播技术数字化、网络化不断深入推进,在高清电视、3D 电视、电影数字化拍
6、摄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高清节目制播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 自 2009 年 9 月 28 日正式启动 9 个上星频道高标清同播以来,中国高清频道数量日益增多。2011 年,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体育频道、纪实频道以及湖北卫视等相继播出高清节目。全国共开播 13 个高清电视频道,100 多个有线网络传输高清电视节目,300 多个大中城市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具备播出高清电视节目能力。2011 年年底,上星播出的高清同播频道高标清同播率已达到 100%,天津、四川、贵州等省级电视台已在本地开展主要频道的高清同播。为进一步促进高清电视频道的发展,2011 年 9 月,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已开展高标清同播的频
7、道,同播率和高清播出率必须高于95%;各影视制作机构完成的电视剧须有85%以上为高清拍摄制作;鼓励已开办的有线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调整为高清付费频道。高清电视节目制播系统以数字化为基础,网络化为核心,由制播网络系统、视音频系统和服务管理系统三个基础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数据交换和互联支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为满足广大用户的收视需求,各地电视台特别是卫视频道大力发展高清电视系统,加大高清设备的投入,实现高清网络化制播。2011 年,北京电视台启动了高清电视技术系统工程项目二期工程的建设,对高清播出传送、演播室、转播车、节目制播网、移动应急采播传输系统以及其他
8、配套设备等高清技术支撑平台进行扩建与完善,完成了“远程上载传输系统”建设,新建了“高清综合制作网”。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对高清频道制作网、全台网主干平台、高清播出系统进行二期升级改造,首辆高清卫星传输车于 5 月底完成建设,并顺利通过测试,为高清节目制作和传输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国家广电总局提出,到 2015 年,全国地级(含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的制作与播出要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有条件的地级(含地级)以上电视台主要频道实现高清化,全国具备制作播出 100 个高清频道的能力。(二)3D 电视节目制播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 从 3D 电影阿凡达上映到南非世界杯3D 转播,从电影到电视,3D 节目
9、制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迅速升温。中国广电部门高度重视3D 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紧密跟踪 3D 电视技术的发展,做了大量探索研究工作。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湖南卫视、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电视台以及一些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纷纷尝试开展3D 节目拍摄、制作实验。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都用3D 设备做了实况记录,为 3D 电视试验频道的开播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首个 3D 电视试验频道于 2012 年 1 月 1 日正式试播,每天播出节目 13.5 小时,其中首播 4.5 小时,重播两次,内容主要包括动画、体育、专题片、影视剧、综艺等以及重大活动的现场转播。3D 电视标准制定是 3D
10、 电视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3D 电视标准主要包括 3D 电视图像视频格式和视频编解码、传输格式和接口、显示方式、客观与主观评测方法、舒适度、安全健康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在 3D 电视节目制播还没有国际化通用标准的情况下,为了规范3D电视节目制播,引导 3D 电视的良性发展,2011 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立体电视关键技术、立体电视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方法研究两个科研项目,跟踪国内外3D 电视关键技术,针对 3D 电视系统采集、制作、存储、播出、传输、收看等各环节,进行关键参数客观测试方法和标准、系统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标准、具有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传输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
11、的成果。2011 年 11 月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 3D 试验频道开播实施方案,发布了3D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指导、3D 电视节目传输技术指导、3D 电视 100 问等技术性文件,开展了制播与传输技术试验和技术培训,为3D 电视试验频道的开播做了充分准备。2011 年,中央电视台及部分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纷纷加大3D 技术研发和系统建设。中央电视台自 2011 年 7 月开始积极组织调研,不断优化完善3D 电视系统的建设与配置方案,进行了 3D 播出系统的搭建、前端编码的压缩传输、节目的上传接收以及3D 现场节目制作系统的搭建,确定了 8 套电子新闻采集系统、8 站点网络后期制作系统架构。新建 3
12、D 电视制作系统具备每天不低于 1 小时的制作能力,系统网络支持高清视频基带上载和文件接入,能完成左右眼两路高清图像的剪辑、效果、字幕、配音、合成以及立体影像视差修正与调整,输出制作 3D 播出带、套片输出高清及标清 2D 节目播出带。截至 2011 年年底,北京电视台具有 7 套前期录制设备、1 套现场制作系统、10 套后期制作设备的技术规模,完成拍摄 3D 素材 287 小时,制作完成 31.5 小时 3D 节目,初步形成了每天 1 小时的节目生产能力。江苏广电总台建立了 3D 节目制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健康节目万家灯火在国家 3D 试验频道成功播出,试验性利用 3D 技术拍摄了非诚勿扰
13、、七一红歌会等多档节目。(三)电影拍摄制作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 2011 年,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数字电影迅猛发展,数字拍摄和数字制作技术在电影行业加速推广应用。电影拍摄方面,目前中国数字和胶片拍摄并存,但以数字方式拍摄影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技术质量稳步提升。2011 年,金陵十三钗等电影,多以数字方式拍摄或数字与胶片混合拍摄。在电影制作方面,随着电影特效镜头越来越多,数字化制作越来越成为行业应用的重点。数字化制作包括数字后期制作和数字母版制作。2011 年,后期制作工艺正全面向数字化过渡,数字母版制作正逐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计算机图形图像、运动捕捉、虚拟现实(VR)、三维动画制作、
14、2D/3D 格式转换、实时虚拟摄影棚系统、光学特效与数字特效无缝接合等技术应用加速,胶/数转换、数字中间片、颜色管理等技术日益成熟,数字制作质量不断提升,数字特效制作成绩卓著。例如,电影飞天通过构建空间站模型,并利用数字调色、三维图像制作、数字合成等方式实现了物理特效与数字特效的完美结合。2011 年,电影摄制领域新技术与新应用发展迅猛,不断提升电影技术质量和大银幕临场感与冲击感。4K 电影摄制技术应用加快,4K 数字摄影机相继推出并加速应用。由于高帧率摄制技术应用可有效缓解画面模糊和降低视觉疲劳度,显著提升视觉效果和临场感,特别是与3D 技术相结合,能够创造出更加真实完美的影像效果,引起电影
15、行业密切关注,相关研究与技术试验积极开展。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始在电影行业应用,云渲染(Cloud Rendering)技术已经应用于三维影视动画制作领域。2011 年,“天河酷卡”动漫与影视超级渲染云计算平台、无锡城市云计算中心等可以为影视后期制作提供云渲染服务。(四)视听新媒体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视听新媒体应运而生。近年来,视听新媒体相关技术不断创新,推动视听新媒体新业态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信源编码技术由第一代 MPEG-1、MPEG-2 技术标准向第二代 MPEG-4、H.264 和 AVS 等技术标准演进,编码效率大大提高,能更好地适应 IP 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广播 影视 技术发展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