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苏东坡传假期读书笔记800字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苏东坡传假期读书笔记800字5篇.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二苏东坡传假期读书笔记 800 字 5 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800 字 1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
2、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 炼;他是那
3、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这些所有的零零碎
4、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
5、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苏东坡传读书笔记800 字 2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_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
6、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
7、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
8、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昨天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
9、.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800 字 3 苏东坡传被誉为 20 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
10、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 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 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
11、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
12、的 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苏东坡传读书笔记800 字 4 苏东坡传里提到过曾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腹踱步,问道:我肚子里是些什么?侍者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识见.而他的侍妾朝云却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就是苏东坡独有个性.苏东坡一生几乎从没做过大官,这绝不是他的才华不够,而是灵感来的总是不合时宜.在宋朝那个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时代,像苏东坡那样,显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么能忍住自己的心里话呢?明明有能力却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贬再贬,纵然是苏东坡也会对这个社会无奈吧?太多人的眼里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随手送给
13、朋友的诗词也会遭到别人的舆论.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东坡这样说过.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朝为官的却误认为是苏东坡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必会在朝廷造反.(虽然是事实,但被人一语道破也没面子.)于是,众怒难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着那么多人的抗议.苏东坡的不合时宜终究还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们被牵连.对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后悔,但对他的知心朋友,他却表示绝不后悔.对社会现状作出正确评论的苏东坡,有什么理由要后悔?好在后来有两首送给子由的诗传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见子瞻措辞悲惨,这才使苏东坡的案子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但是最后却
14、判得很轻.这也许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苏东坡的不合时宜帮了他.苏东坡总是受到历代皇后的庇护.元佑年间,朝廷在短时间内使苏东坡升至第三级翰林.不过苏东坡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苏东坡恳请之下,朝廷终于降了他的职位,让他出任杭州太守.苏东坡的不合时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点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苏东坡的两个守护神相继离世,自那以后苏东坡的倒霉日子又开始了.直到他六十四岁去世的时候,一切才全部结束.终了.世上再没有第二个像苏东坡这样不合时宜的伟人了.再没有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800 字 5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千年难遇的才子,他曾这样评价这位文坛伟人:李白,一个文坛上的
15、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才气洋溢而乐观的人是难求的,像是苏东坡这样的文坛巨匠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在他这样多才多艺,守正不阿的人身上,要寻觅出让人敬佩的理由那倒是轻而易举.随手拈来即可的事情.书中的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
16、,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逗趣儿的人.但这些所谓的描述都不能完全勾勒出苏东坡带给世人的印象.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画家或是百姓挚友的伟人,他思想清澈,写作优美,作为勇敢,决不为功名利禄动摇,也不因世俗之见而违背自己的意向.他对人热情慷慨,虽不积存一文钱,却认为富比王侯.他富有出众的口才,但有时也是心直口快导致招惹了小人,他多才多艺,诗风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动人心以真情.处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书中的苏东坡过的快乐幸福,不屈不挠,无所畏惧,像是一阵
17、清风度过了传奇的一生,又如一抹阳光找到现在人们的心中.从小就听闻苏东坡的名号,随口拈来的苏东坡的著作也是不少,但是什么时候又曾如此了解过他的一生,不了解一个人的故事,背诵他的诗词又怎能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俗话说知人论世,只有在了解了他的故事之后方可深入体会诗里字里行间隐匿的情感,就如同炼字,是我最欣赏古人作诗作词的一种金益求精的方式.吹断檐间积雨声中的积字.霜风来时雨如泻中的泻字.写照江天一抹红中的抹字定和王安石泊船瓜舟里写的又绿春风东南岸中的绿字一样必是推敲已久,带给人的一种诗中景象重现眼前的感觉,定是这些个字给人一种在心上轻抚的丝滑,一种延绵千里的意味.苏东坡的一生就是他的真性流露,虽然在玄学上他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既是重担又是苦难的说法.他的信仰是他混合的人生观.他这一生,尽情享受人生,不管贬谪与否,他都乐观面对人世间的一切.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当年的皇太后为他撑腰,让他平安地度过了一段宦海时光,但是朝云和皇太后的去世的的确确是个巨大的转折点.初二苏东坡传假期读书笔记 800 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