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学了一个多学期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对中国古代器乐更感兴趣,以前只是觉得那些老古董使人听起来很吵,甚至有些嘈杂,但经过过一学期的鉴赏与学习,发现中国的传统乐器同样能表达人的情感,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从前对古筝很感兴趣,所以找了这篇关于古筝的文章,拿来与大家分享。论文内容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演奏上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可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
2、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本文主要探讨古筝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发展以及古筝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古筝艺术 民间特色 美育功能 古筝,这门被称为“仁智之器”的古老民族乐器。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的多民族大国里能在无以数计的民族乐器中经历历史淘金般的选择发出熠熠光彩逐步从一种作为自娱自乐的工具跻身于具有教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作用的高品位音乐文化行业。自古以来,人们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近十余年来。伴随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建设的腾飞。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弘扬民族文化,使古
3、筝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个爱筝、学筝的热潮,全国习筝者已达百万之多,其繁盛景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一、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 2 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古筝”。当时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在秦国(今陕西省)流传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东渐南移。并在与当地戏曲、说唱
4、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的河南筝派: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曲调弦乐和细乐为风格特点的潮州筝派,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闽南一带: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与洞萧、琵琶、三弦、椰胡一起合奏、极具古朴典雅风格的客家筝派: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以活泼明快的“四点”为技术特点的浙江筝派:以及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的陕西筝派。这些异彩纷呈的古筝流派在历代筝家的不断创造革新下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它们是在特有的土壤上生长开放的花朵。无论秦汉
5、时期古韵古声的呜呜歌、相和歌阶段,还是在唐代绚烂多彩的歌舞艺术和音乐中,无论是在明清以来的“西调”戏曲音乐,还是在质朴独特的“榆林小曲”的地方民间音乐中,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筝自古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绵亘久远,形成了筝乐传统割不断的血脉。二、与琴“空更”相对照的“充实”雄厚高亢的中国传统美学品格 琴和筝象征着中国传统音乐主流的两种美学品格,即“空灵”和“充实”。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空灵”,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写照,与“虚实”、“言意”、“形神”等审美范畴相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古琴“空灵”的审美品格不同,筝的美学品格可用“充实”两字概括。此词源自“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的
6、命题。所谓“充实”,即韩愈的“本深”、“形大”、“行峻”、“心醇”、“优游”(韩昌黎文集答尉迟生书):即司空图的“雄浑”、“劲健”、“豪放”、“精神”、“悲概”(诗品):就是刘勰的“风骨”(文心雕龙)、元好问的“刚健雄壮”论诗三十首):或者黄钺的“沉雄”、“圆浑”(二十四画品)等等。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这种“精力弥漫”(周济宋四家词选)的“充实”显而易见。它在生动、活泼、率直的民间艺术中得以发扬,进而也成为民间艺术的美学品格。在筝乐中,“充实”的美学品格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为“气势”。筝弦长则音量足,筝弦设柱,多弹散音,其弦音明亮厚实。弹筝用义甲,与筝弦接触准确,弦音灵活,为筝乐之“气势
7、”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例如高山流水就不失“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那种“气势”、那种“充实”之美,造就了筝乐“充实”的美学品格。第二就是“积实”。“积实”作为一种审美意识,首先就要求主体心灵的饱满而丰富:“积实”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所带来的美学品格就是“充实”。这种“充实”就是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所说的“精力弥漫”、“万感横集”。总之,无论是“气势”还是“积实”,体现在筝乐中就是那种从音响到情绪的饱满感。这些来自听觉的感受在筝乐中处处存在。三、古筝艺术浓郁的民间特色 筝起源于民间,成长在民间。东汉建都洛阳,北宋建都开封秦筝随迁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
8、。有一首讲弹筝技术的诗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短短四句讲了左手和右手的重要的演奏技术问题。可以见出,在河南筝技的普及已经相当高。河南筝派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后来,筝从伴奏的地位脱离而独立演奏。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易名为高山流水。
9、剪剪花、满舟、叠落等筝曲,短小、清新、活泼,别具一格。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的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板头曲。战国策齐策中讲:“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竿、击筑、弹筝”,其中的“弹筝”就是指齐筝也即山东筝。现存的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橡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就是作为联缀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
10、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多少年来,筝长期流传在民间,伴奏也好独奏也好,民间大舞台使给了筝以太多的营养,是筝从远古一直不间断地得以发展地支撑。民众的悲欢离合自然成为筝乐的主要表达内容,草根的命运和情感成为筝乐的情感归宿。四、古筝艺术具有浓郁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开发,尤其是学习乐器,是手指的运动,锻炼手指能对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这种复杂的手指训练,对于培养青少儿集中注意力、增强毅志力及促进其品质与能力的发展,均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古筝本身所具有的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和雅俗共赏、易于入门的特质,在民族乐器中成了最佳的选择。青少年学习古筝艺术,既是美的培
11、育和意志力的锻炼也是提高审美情趣、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筝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是通过筝的乐器属性和文化属性来实现的,并通过音乐表演这一运动过程来完成。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演奏一首乐曲之前,学习者必须研读乐谱、了解作品的基本框架、曲式结构、术语标记、文化背景、作曲家试图表达的倾向与意图等等,然后决定对音色、力度、速度的选择以及情感投入的分寸。学习者可以透过作品千姿百态的旋律调式结构乐曲风格去追求韵味、寻找美感,从而加深对乐曲思想内容的理解。以上等等,均能够使学习者在古筝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增强其对美的感受能力、美的想象能力、美的思维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以起到开
12、发智力、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作用。五、古筝艺术的继承 任何一个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既有继承性,又伴随时代的进程、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古筝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观念意识。只要我们研究一下传统筝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是社会生活对筝曲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任何一首传统筝曲必然反映出时代生活特征,从而带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印记。近年来,古筝艺术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局面,多种多样的流派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曲目及新创作品在群众中较广泛地流传老一代筝家为培养后继者呕心沥血,中青年筝家人才不断涌现,业余古筝爱好者越来越多,演奏形式也由独奏、为歌唱伴奏发展为重奏及合奏
13、。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从古筝演奏和筝曲创作来看古筝艺术的发展不能不受到古筝传统的深刻影响和有力制约。离开了纵向继承、古筝的独特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貌就难以延续和传承下来,离开横向借鉴,便会影响古筝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在我们审视古筝艺术传统时。应该承认古筝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历代筝家以其创造性的辛勤劳动,为古筝艺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近四十多年的筝艺发展事实也告诉我们,古筝艺术的革新是不能抛弃传统,另起炉灶,应当在吸取现实生活养料的基础上,用当代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古筝艺术传统,以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艺术欣赏的需要。继承传统是为了创新、创造新意离不开传统法度,处理好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古筝艺术的优良传统。不断推陈出新,使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