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1.创造社:“五四”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团体。1921 年 7 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成立。2.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 1921 年 1 月 4 日在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 170 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3.新月社: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 1923 年成立于,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
2、团。4.语丝派:1924 年,11 月创办语丝周刊,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以散文创作为特色,在中国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学创造上做出了重要建树。5.湖畔诗社:现代文学社团。1922 年 3 月在浙江杭州成立。成员为、潘谟华、。创有湖畔文集,以写作爱情诗闻名。6.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 1 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7.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
3、在不同时期所写的 8 篇作品。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8.问题小说:为探讨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五四”时期流行,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作者主要是文学研究社、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在民主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潮流广为传播的背景下,表现了文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9.乡土小说: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的小说 ,也指“乡土小说”指的是 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废名)、王
4、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10.新格律诗:诗体的一种。其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在中国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1923 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因提倡现代格律诗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1.爱美剧:“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翻译介绍欧美。在此基础上,一些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辛亥革命以后欧阳予倩、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12.国剧运动:1926 年,赵太侔、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
5、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13.白马湖作家群: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任教,生活过的夏丐尊为首,包括朱自清等一批魅力四射的文坛人物群体,环境的恬美、至善至性的交情,充满了文人生活
6、的魅力,文章清新隽永、质朴平易、自然畅达、情理合一,时时保有一种对文化、自然、社会、人生的责任感。14.左联:中国左翼作家的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名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门中支持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实践,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但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代表人物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代表刊物有北斗等 15.两个口号争论:1936 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争论,这两个口号都是因 过大对华侵略和国
7、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争论,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16.第三种人:标榜自己不站在任何阶级立场上,对各个阶级,对各种文艺不加以褒贬的文艺流派,该流派出现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苏汶,胡秋源(代表作阿狗文以记)为代表,他们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
8、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观点有失偏颇,但有一定合理性。17.蚀三部曲:茅盾于 1927 年发表幻灭及后来发表的动摇和追求三部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鲜活生动的展现时代女性现象,为新文学任务画廊增添了新鲜的艺术现象,为小说叙事贡献了新方法。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18.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出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绘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
9、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逐渐成为工人主流。19.普罗小说:所谓“普罗小说”,即以描写无产阶级革命为内容的小说。“普罗”即英文 Proletaria(无产阶级,音译“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普罗小说的作家多为成员(如、楼建南适夷、等)和后期成员(如、等),以及、等。主要作品有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洪灵菲的流亡等。20.新感觉派小说:20 年代 30 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 1928 年 9 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
10、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 都市风景线 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21.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萧军等 22.京派:京
11、派是 30 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李健吾、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5 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 、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23.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
12、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24.“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25.“山药蛋”派:山药蛋派是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 50 年代至 60 年代中期。指以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西戎、李束为、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26.“荷花淀”派: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
13、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27.孤岛文学:孤岛”指 1937 年 11 月至 1941 年 12 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6 28.民族形式问题争论:29.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0.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相当流行的三出小戏,被当时戏剧界合称为“好一记鞭子”,曾经风行一时。皆为田汉的街头剧。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着一些大城市的相继沦陷,以城市为中心的戏剧运动失去了原来的剧场和舞台。于是,一些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织流动演剧队,深入农村、前线和内地开展演剧活动,街头剧和活报剧以及广场剧等由此应运而生、广泛流行。“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是演出最广、影响最大的街头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