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pdf
《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简答题:【元朝】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A、杂居作品中洋溢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愿望和鲜明的爱憎。B、善于塑造各类典型的戏剧人物形象,尤为擅长刻画女性的悲喜剧角色。C、完善杂剧体制,创立戏曲艺术范式,重视舞台效果。D、本色当行的语言。2、西厢记的艺术创新:(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体制宏大而结构严谨,剧情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相互制约的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艺术的孤独高峰”。“曲”与“剧”的高度统一(三)
2、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西厢记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高超的心理描写。是塑造崔、张性格的重要手段。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成功的心理描写不仅表现在“充分调动擅长抒情的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活动”,而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语言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3、“长亭送别”赏析: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
3、场戏之一,在全剧占有重要地位。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曲词华美,充满诗情画意,集中刻写了莺莺送行时的复杂心绪。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别。通过莺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一)赴长亭途中 【端正好】情景交融,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心情。董西厢中此处作:“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滚绣球】正面刻画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金圣叹“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
4、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叨叨令】是直抒胸臆,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路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二)长亭别宴【脱布衫】【小梁州】写莺莺愁闷哀伤的神态,也可指莺莺眼中看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小梁州】中“阁泪汪汪”等句,究竟指莺莺,还是指莺莺眼中的张生值得推敲。明代戏曲家王伯良认为是“莺指己言,恐人之知,故阁泪而不敢垂。”金圣叹则说:“真写杀张生也,然是写双文(莺莺)看张生也。”意即写莺莺眼中的张生。两说似可并存,而王说似更贴切。【
5、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快活三】【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酒食,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情思。(三)长亭分别【四边静】至【二煞】五支曲,写宴后话别。【四边静】【耍孩儿】写莺莺对张生的依恋之情。【五煞】莺莺对张生的叮嘱,句句情深,字字见血。【四煞】【三煞】写莺莺预想张生走后自己的孤独凄凉之状。【二煞】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透露莺莺内心的隐忧。【一煞】【收尾】二支曲,写送别之后。通过暮秋晚景,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之情和离别后的 落寞、惆怅、痛苦。4、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1、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处于
6、“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莺莺心灵深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别离的无限悲戚,对老夫人的深深怨恨,对爱情的不尽忧虑。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A、景中寓情。如【端正好】一曲萧瑟凄清的秋景与恨别愁离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一个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B、以景衬情。如【一煞】一曲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C、以景托情。如【滚绣球】一曲正面刻画莺莺的离愁别绪。“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就是景为情设。以景之无情来表现人之痴情。3、深厚的语言功力。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
7、被誉为诗剧;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和表演密切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5、白朴和梧桐雨的基本内容:A、是一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主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 B、梧桐雨 杂剧浓郁的抒情气氛 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能通过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且化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语言极其华美。C、梧桐雨的主题思想:“歌颂爱情”说 、“评判政治得失”说、表达“沧桑之感”说。D、在描写婚姻爱情剧中的特色:女主人公李千金在要求婚姻自主方面更生动、热情、泼辣、自信和坚定。6、琵琶
8、记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善良朴素,吃苦耐劳,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2、双线并行式的结构,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语言,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协调。语言富于动作性。7、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A、中心:破除世俗观念,树立高洁形象。B、前五支曲子“破”:否定人世的纷争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挂念。光明、事业、英雄、富贵、人生寿数须参破。C、后两支曲子“立”:表现出细宇宙、小万物、俯视尘世的隐士之风。“立”起了隐逸文人的高洁形象。【明朝】1、王学左派的兴起
9、对文学的推动作用:A、李贽“童心说”。B、文坛-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C、剧苑-临川派“至情论”。D、小说-金瓶梅、三言二拍。E、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F、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2、三国演义关于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A、“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曹操写成“奸雄”。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B、“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史学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倾向不同,这种倾向的形成有着较长远的、复杂的历史和思想背景。偏安的汉王朝同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争正
10、统地位的历史思想背景。但不能把“拥刘反曹”简单地归纳为封建正统观念的表现。“拥刘反曹”所体现的主要不是正统思想,而是作者推崇“仁君”的政治思想。以行仁义的刘备为正统,以行暴政得曹操为异端;以南方为正统,以北方为篡位,这是当时的南宋时期以及元代的民族精神的反映。而且这样一变,就给刘备这一方增加了很多伦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悲剧的力量。因为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势力最大,如果把他当作正统,就写他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乱世哲学,东征西讨,一股霸气而已。写刘备,写诸葛亮,在乱世里行仁义,刘玄德携民渡江是一个典型,而面对金人的侵略,宋高宗仓皇逃到了南方,把北方的老百姓抛给了金人,生灵涂炭,
11、遗民泪尽,哪里有一点“携民渡江”的打算?所以三国演义的尊刘反曹观念里,有很深的民族情绪在里面。写诸葛亮和刘备,就有一种有心扶汉、无力回天的危机感。3、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和战争描写:(一)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1、性格结构的单一和谐(性格的单一性)2、性格表象的定向聚合(性格的稳定性)3、性格特征的群体概括(性格的群体性)4、略貌取神的性格描写 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二)战争描写 作为描写战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汉末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战争的规律,作者着重表现了战争中策略和智慧的斗争,变化多端的战争场面,从而表现出战争的复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学史 大三 明清 答题 复习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