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来源.pdf
《中国戏曲来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戏曲来源.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晚清大学者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堪称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从王国维氏著述行世的晚清以后,研究戏曲起源者代不乏人。关于戏曲的起源主要有下列几种观点:1、起源于巫觋 代表人物是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云: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巫指古代女巫,觋指男巫。巫、觋均是以歌舞娱神的职业,常扮演鬼神,后渐变为优,即演员。巫以乐神,优以乐人,后代的戏剧就是由巫、觋发展起来的。有人称之为宗教祭祀说,这种说法出现很早,认同者也比较多,这种说法侧重于戏曲中的表演因素。2、起源于歌舞说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开篇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作者认为,人们在战事、畋 tin 猎等实践活动之后,为了宣泄
2、感情,常常再现事件的过程,表演歌舞。其中有些片断具有叙事性质,可视为后代戏剧的前驱,而歌舞也是后代戏剧表演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观点侧重于戏曲中的歌舞因素。3、起源于优孟说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认为优孟衣冠故事开滑稽剧发达之端绪。优,指优伶,古代从事表演的艺人;孟,是艺人的名字。据传春秋时楚国的国相孙叔敖死后,其子穷困不堪,求助于优孟。优孟心生一计,便穿上昔日孙叔敖的服装,模仿他的神态去见楚王,楚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想任用为相。优孟因势讽谏,请楚王推封其子,是为优孟衣冠故事。这个故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当中,优孟惟妙惟肖的扮演叔孙敖,我们可以看作是人物形象的模拟,其间有对话、有动
3、作,确实与戏曲演出相似。这种说法侧重于戏曲中的情节因素,但不是按照规定的情节来表演故事的。4、起源于百戏 中国著名的戏剧史专家周贻白力主此说。其 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 对这一观点作了详细阐述。周贻白的戏剧起源于百戏说出现较晚,但由于着眼于综合性,所以很多人附和这一说,影响较大。古代的百戏,是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出现,又称角抵戏。角抵,就是两人摔跤或拳斗。广义的角抵戏,不只是指摔跤,而是指各项技艺会集一起,彼此竞赛,互争优胜。从故事表演来说,对后来戏剧有深刻影响的是那些敷衍故事的狭义的角抵戏。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上记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
4、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从这些记载看,东海黄公表演的是秦代末年的一段故事,内容是黄公企图伏虎不成,人们以此为题材形成了角抵戏。这个节目已有简单的故事,有人物扮相和白虎的假形,还有简单的道具和独白似的符咒,不只是单纯竞技的表演,而且还从民间传入宫廷,在宫廷演出。东海黄公是记载中最早有故事表演的角抵戏。后来三国有辽东妖妇,南北朝有代面、踏摇娘等,都是这一传统的演变和发展。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中国戏剧最早溯源于巫觋,战国时和俳优合流,到汉的角抵,又增加了故事情节,至南北朝时,出现代面、踏摇娘,才合歌舞以演一事,随成为后世戏曲之起源。5、起源于傀儡戏
5、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家孙楷第傀儡戏考源主此说。这种说法同意者比较少,影响不大。6、源于印度梵剧 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首倡此说。这种说法认同者很少,影响也比较小。7、起源于讲唱文学 戏曲艺术是由多门类艺术综合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文学。小说、讲唱文学及戏剧都有叙事成分,其区别在于,小说、讲唱文学用第三人称叙事,而戏剧则以第一人称代言。在实际演出中,艺人常常由第三人称叙事转变为第一人称代言,于是,讲唱文学就演变成戏剧。学术界有一种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歌舞是远祖,多渠道、多元化是中国戏曲形成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以1902 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
6、小说(实含戏曲)与群治之关系的著名论文作为上限,以 1931 年吴梅南北词简谱脱稿作为下限,前后大约三十年时间。这一时期戏曲史学、戏曲美学、戏曲音律学的研究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限于篇幅,这里只谈戏曲史学与戏曲美学。一、戏曲史学的规模初创 二十世纪以前的曲家,虽然也有不少关于中国戏曲史的论述,但大都比较零星,不成系统,很难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戏曲史学。二十世纪初叶,终于产生了第一部科学的完整的戏曲史专著,这就是王国维 1912 年完成的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治宋元戏曲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清晰的文艺发展史观。宋元戏曲史序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
7、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这一观点,是借鉴焦循在易余籥录中提出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观点而又有所发展,对于研究宋元戏曲史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因为元杂剧过去不受重视,“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沈晦者且数百年”。而从文艺发展史观看问题,就能给元杂剧以公正的评价。第二,明确的“真戏曲”的观念。在王国维那里,“戏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歌舞戏、滑稽戏,也包括“真戏剧”。“真戏剧”的标准是“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真戏剧”既然必用“歌唱”,那就离不开戏曲,所以“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但
8、“戏曲”要进而成为“真戏曲”,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曰“乐曲上之进步”,即戏曲音乐要有足够的表现力;二曰“由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以此为尺度,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戏剧中称得上“真戏曲”者当自元杂剧及南戏始。对于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王国维作了一个总体的描述:“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第三,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王国维胞弟王哲安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先兄治学之方,虽有类于乾嘉诸老,而实非乾嘉诸老所能范围,此有得于
9、西欧学术精湛绵密之助也。”这种“精湛绵密”的研究方法,首先就是王国维自觉拈出的“综括及分析之二法”1。他在研究中国戏曲的过程中,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以“究其渊源,明其变化之迹”。1908 年,王国维先整理出曲录,这是一部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比较完备的总目。1909 年,完成戏曲考原一文,以“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为总纲,对中国古代戏曲的源流作了大致的勾勒。同年,还完成了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鬼簿校注,前两书分别从“故事”、“歌舞”两方面,具体考察古代戏曲的源流。1911 年,完成古剧脚色考,从“脚色”方面,具体考察古代戏曲的源流。在一系列分体研究的基础上,最后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以三个月的时间完
10、成了宋元戏曲史这部巨者。宋元戏曲史一出,便受到了学术界极大的重视。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谓:“最近则王静安国维治曲学,最有条贯,著有戏曲考原、曲录、宋元戏曲史等书。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学,静安当为不祧祖矣。”又谓:“最近则有王静安国维著宋元戏曲史,实空前创作,虽体例尚有可议处,然为史界增重既无量矣。”郭沫若则将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并誉为“中国文艺 史研究上的双璧”,认为二者所从事的,“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2 比王国维略迟,吴梅也曾从事戏曲史学的研究。他这方面的著作,以 1925 年完成的中国戏曲概论最为系统。虽然在开一代新风方
11、面,吴梅远不如王国维,但他仍然有着自己独到的成就。例如在中国古代戏曲“曲”的源流的探索方面,在戏曲作品评价的文学性与舞台性相结合方面,在明清戏曲的整体评价及风格流派的分析方面,吴梅的研究均可以补王国维之不足。以对明代戏曲的整体评价而言,王国维称之为“死文学”3,是有失偏颇的。相比之下,吴梅对明代戏曲的整体认识,要客观得多。吴梅在顾曲麈谈第四章谈曲中说:“盖明初承元季之风,其时且在洪武未行科举以前,故诸文人皆尽心此道,初不料科举兴而反用八比时文也。自时文兴而杂剧衰,而传奇盛,此亦曲家一大关键处,惜自来文人无有言之者。往与亡友黄慕庵(黄人)作文学史,论有明一代,上有八比之时文,与四十出之传奇,为别
12、创之格。其他各学,非惟不能胜过前人,且远不如前代,无论其他。即在北曲,亦复如是。倘亦所谓盛极 难继者耶?(文长四声猿,亦不尽北曲,杨升庵太和记,亦间有南词。)余尝以为知言云。”在中国戏曲概论卷中一明总论中说:“有明承金元之余波,而寻常文字,尤易触忌讳,故有心之士,寓志于曲,则诚琵琶。曾见赏于太祖,亦足为风气之先导。虽南北异宜,时有凿枘,而久则同化,遂能以欧、晏、秦、柳之俊雅,与关、马、乔、郑之雄奇相调剂,扩而充之,乃成一代特殊之乐章,即为一代特殊之文学。”综合吴氏以上两段论述,有这样几层意思:第一,明代的杂剧创作远不及元代,其原因有三:一是元代杂剧是“盛极难继”;二是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体现北
13、方文化特色的杂剧不能与之相适应,所谓“南北异宜,时有凿枘”;三是八股科举的影响。第二,传奇为明人“别创之格”,可以称为“一代特殊之乐章”,“一代特殊之文学”。但传奇的成就也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吸收了宋词、南戏以及北杂剧的艺术经验,加以丰富发展的结果。朱元璋赞赏琵琶记,本意虽在于教化,但客观上也起到了提倡南戏、传奇的作用。吴梅的这些分析,大体上反映了明代戏剧的总体面貌,对于客观评价明代戏剧是有帮助的。二、戏曲美学的中西交融 中国古典戏曲美学包含着丰富的遗产。二十世纪前期,研究者们对此有继承,有发展,使得戏曲美学既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这方面贡献最突出的是王国维,其次还
14、有姚华。(一)王国维的“自然说”、“意境说”“自然”的提法,起源于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以真为贵、以质朴为美的思想,王国维戏曲美学中的“自然说”,则主要是对元杂剧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他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一章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又说: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为什么说“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王国维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从创作动机来看,完全是自然而然。“盖元剧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学问
15、也;其作剧也,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戏剧为小道,为有名位学问者所不屑为;而元杂剧作家也正因为没有名位学问,所以没有精神上的包袱。他们创作杂剧,既不是想扬名于生前,也不是想流传于后世,只不过心有所感,一吐为快,从而为自己与他人都带来审美愉悦罢了。正因为没有“名位”之想,“学问”之累,所以他们在创作上也就没有那么多顾忌,那么多掩饰,那么多条条框框,于是他们的作品也就自然流露出“真挚之理”、“秀杰之气”。王国维对元杂剧作
16、家创作动机的这一番分析,与李贽所说“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4是有相通之处的。第二,从元杂剧的文章(或曰文字)看,其主要特点(或曰主要优点)也是自然。王国维在论述了元杂剧作家创作动机的自然之后说:“若其文字之自然,则又为其必然之结果。”这就说明,文章(文字)之自然是动机之自然的一种表现,而动机之自然是文章(文字)之自然的一个根源。文章(文字)之自然,如果换一个说法,可以叫做“有意境”。王国维说: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
17、然。明以后其思想结构,尽有胜于前人者,唯意境则为元人所独擅。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在王国维看来,“自然”与“有意境”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宋元戏曲史元南戏之文章一章云:“元南戏之佳处,亦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申言之,则亦不过一言,曰:有意境而已矣。”可为证明。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上引评元剧一段与此精神完全一致,但加了“述事则如其口出”一句,这是考虑到戏曲区别于词的代言体、叙事性特点,有意加以拈出的。对于元杂剧中言情述事之“自然”者,王国维列举关汉卿谢天香第三折正宫端正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戏曲 来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