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课程学校文化变革的核心力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课程学校文化变革的核心力量.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个人课程:学校文化变革的核心力量 作者:汤雪平 来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1 年第 10 期 【摘 要】教师是学校文化变革中的主动因素,教师个人课程的形成必然推动学校文化的变革,体现为超脱的课程文化品质、动态的教学文化生成、开放的教研文化生态。教师个人课程形成的进程中涵盖三个不同的文化变革视域:一是教师作为主体建构个人课程,通过教师与课程的深度融合,重构独特的课程文化体系;二是通过个人课程与课堂实践的有的放矢助推学校课堂文化的转型;三是通过个人课程与教研方式的互相调适重建学校教研文化机制。【关键词】个人课程;文化变革;教师发展;教学文化;教研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
2、编號】1005-6009(2021)74-0017-04 【作者简介】汤雪平,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001)研训员,一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学校文化变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我们具备整体的思维观,也需要与学校文化转型相匹配的课程文化。教师个人课程是由教师起主体作用而形成的课程新形态,是在不违背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基于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学校特色发展、学生年龄特征、教师专业背景等方面多维考虑,对三级课程进行改编、创编、拓展以及自主开发的课程。个人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教师的理解、体验与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教师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课程的本质
3、属性决定其隐含着一种教师看待课程与教学的新视角,包括教师与课程本身的深度融合、教师与课堂实践的有的放矢、教师与教研方式的双向调适,构建了基于个人课程的学校文化变革三维度。一、教师个人课程在学校文化变革中的实践价值 课程文化与其他文化现象是互动的,教师赋予课程个人价值和意义,推动课堂教学文化的发展和教研文化的转型。1.有益于形成超脱的课程品质。教师个人课程是教师课程观应然达到的一种课程状态。每个教师的家庭背景、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不同,就会对课程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展开独特理解的课程操作。个人课程本质上是凝聚着教师基于自身理解、自身体验的课程。家庭背景、生活经验、专业基础是对教师个人课程的认知与提
4、升,是个人课程的核心要义。但个人课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归生活”,而是多视角理解课程并站在智性生活的视角建构课程,锻造具有教师独特个性的课程文化。教师在开发个人课程时,会将价值观、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蕴藏在课程里,从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2.有助于创生灵动的课堂样态。教师在开发个人课程时,与教材文本、学生以及自我进行多元对话和深度交流,必将不断表达和反思自己的课程理解,必然创生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凭借独特性经验和创造性思维开展课堂活动,摆脱了“法定课程”的固定思维,达成了教师个体内在意义的升华,生成了新的课堂规范、课堂操作流程与行为方式。3.有利于发展开放的教研文化。教研文化实质
5、上是学校育师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研究存在形式和学习方式。教研文化变革就是改进、优化教研组织机制和学习方式。优秀的教研文化往往表现为空间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合、学习氛围热烈。个人课程的创生必然引起教研文化的变革,不仅要形成共享的文化价值观,提高教研活动的效能;还要强调教研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断挖掘和丰富教师教研的文化实践,使其满足教师个人课程发展需求,体现学校文化变革的价值诉求。二、深度融合:教师行为与课程文化的重构 1.自觉践行个人课程的行动视角。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种不同的课程,分别是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体验的课程。从个人课程的定义描述可知,个人课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6、。首先,教师基于课标形成基本课程观,这是领悟的课程;其次,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生的研判进行课堂实践,这是运作的课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学习经验进行调适,这是经验的课程。沿着从“理解课程”到“适应课程”再到“创生课程”的行为路向,教师促进了课程与自身教学行为的完美对接,使得课程改革的运转不断走向深入1。课程的展现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是生生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有基于校情、学情把三级课程的内容转化为教师个人课程,才能有效传递知识信息并发展学生能力,使公共知识成为个体知识,学生的学习才能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2.高度重视教师参与课程的主体自觉。教师即课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都
7、强调了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还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职业生涯中,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新手教师、专家型教师和特级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深度不一样,教法也会有所不同,因而是一种动态的课程。个人课程是教师根据具体教育情境而生成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依据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及时捕捉教学关键事件,生发出新的课程。教师在形成个人课程的过程中,其师德、知识储备、意志品质、行为方式等都会对课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新手教师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经验欠缺,只能照本宣科或者生搬硬套他人的教学方式,这种行为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教学经验,难以形成个人课程;
8、而“老”教师往往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因此,教师亟须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课程资源,沉淀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到课程变革中。3.深度挖掘个人课程的呈现形态。个人课程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实施才能呈现的,它的外显形态是丰富多元的。教师在对既定课程进行加工创编和自主重组的过程之中,会利用许多支持教学的支撑材料,如对教材解读形成的教案,对学情进行分析而设计的学习单,利用多媒体设计的课件以及自编的习题集等,这些都是隐含个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无论何种形式或类型,教师个人课程都指向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客观上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供经智慧加工过的课程素材和内容,以期实现课程实施的最优化
9、2。三、有的放矢:个人课程与教学文化的共生 1.灵动演绎个人课程。课程与教学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学,教学的展开无法脱离课程目标。个人课程更是如此。个人课程的实施是正式课程转换为经验课程的过程,教师对正式课程的解读和分析,教师个人课程的主体意识、课程设计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运转和操作,决定着学生的经验获得和知识习得。教师个人课程智慧的表现就是让课程知识变成“活水源头”,通过教师人格魅力的吸引、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开放多元的教学评价,让个人课程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程知识启发人心,同时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个人要扎根于现场的教学情境之中,对
10、既定的课程方案进行“活化”处理,不断修正和调整课程目标达成的进程、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等,以彰显“调适”与“创生”的课程实施取向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课程意识,非线性、情境性地处理课程内容,运用个人知识储备综合判断课堂生成的资源及其取舍。2.镜像重现课程实践情景。个人课程是教师经个人体悟而生成的过程,但人往往难以认识完整的自己,这就需要依靠重要他人来帮助自己查缺补漏。重要他人既可以是课程目标,也可以是学习活动,还可以是学生反馈,这些不同层面的反思如同面对教师个人的“镜子”,通过一些观察量表和新媒体技术,从镜子中反思自我,以更新和更高的视角审视自身及其课程,进而调整个人课程以建
11、构更完善、更有效的个人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后,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复盘,反思自身是否领会了课程标准,是否把握了教学重难点,是否抓住了课堂生成的关键事件,是否精准分析了学情等方面后,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为教师的个人课程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3.个人课程生发教学主张。教师作为课程理解和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关注自身的生命特性,焕发生命活力,这也是教师个人课程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每一位教师都是独立个体,有与众不同的教学行为和处理方式,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对个人课程的自我体认和操作要义,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生成自己的教学主张,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按部就班或生搬硬套的一种模式。长此以往
12、,学校的教学文化必然得到转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魏星老师在个人课程实践中发现了“适应语境选择语料切合语体组织话语”的教学规律,创造了“语境教学法”“矛盾生成法”等教学方法,形成了“简约化设计”“弹性化设计”“模块化设计”等教学思维。四、互相调适:个人课程与教研文化的融合 1.个人课程驱动教研方式的转型。个人课程导向课堂走向开放,不再是僵化的“同课同构”,必然引起校本教研的变革。教师既要有独立的研究空间,也要有合作交流的平台,这就使得基于对话、交流、探究的新型教研方式应运而生。学校教研文化是集体的智慧,需共享个人课程的经验和体会。个人课程不是教師个人课程的“这一个”,而是指向教研共同体的“这一群”
13、。以教研共同体为基础的不同教师展开讨论、交流与建构,有助于教师不同经验的交融和互生,避免教师个人带来的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生发出更具有创新性、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无锡市东林小学近年来专注小学语文素养课堂的实践探索,提炼了具有校本和师本特色的语文素养课程体系,教研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建立了新型的“网格”教研形式,即人人教研,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格之主,每个网格教研问题都有教研“哨兵”对症下药。通过拓展教研空间,丰富教研方式,深入推进自主反思的教研制度,并通过不同格主的“坐堂会诊”推动同伴互助的教研运行机制。2.示范辐射形成教师发展文化圈。个人课程通过将自己的人生建构成一门生动鲜活的
14、课程,教师以自身的素养感染、引导和培育学生的素养,甚至使二者的素养相互强化、相互繁衍,从而形成“素养共同体”4。个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教师由“搬运工”转变成“工程师”,但这一个过程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研组织和引导下,要发挥教师中“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教研共同体的聚变效应,形成可推广的教师团队发展文化生态。3.以科研助推教研文化的科学性。在日常的课程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埋头苦干,对纷繁复杂而又珍贵的教学现象视而不见。前期,在区域校本课程实践中,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性访谈,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存在课程范畴理解不到位,课程主体意识淡薄,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等课程基本问题
15、缺乏明确的认识等现象,真正独立的个人课程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提倡“教师即研究者”的当下,教师亟须转变身份认同,通过日常的课程实践展开追问,洞察问题的本质,形成研究主题,并以课题研究和行动研究为载体展开探讨。首先,通过教研探讨,使教师认识到课程现象以及课程问题的普遍性和独特性;其次,通过理论学习,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学理意识;第三,以草根式的行动路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鼓励教师叙写教学故事,以第三者的视角反思自我,改善和提高个人课程。充分发挥个人课程的引领性、积极性、主动性,是更好地实现学校文化变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人课程在学校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提升课程的文化品性、课堂文化转型,还是对教研文化的重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廖婧茜.核心素养时代教师课程适应的“难为”与“可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4):102-108.23袁强.教师个人课程:内涵、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95-100.4邓成飞.核心素养的共轭培育与差异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6(22):17-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