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时代,阿伦特为什么重要公开课.pdf
《在我们的时代,阿伦特为什么重要公开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我们的时代,阿伦特为什么重要公开课.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我们的时代,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一 按照现在正流行的知识论主张,人类可以共享的经验正在面临坍塌的危险:一方面传统无法提供某种历史的样本,给我们复杂多变的现实提供借鉴;另一方面,现实正在发生一场巨变,这场巨变之中,人类现有的经验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现状、达成共识,所以才导致一种碎片化的生活主导着世界的核心。当人类所有的经验都是瞬间的、片段的、私密的、个体的,只有借助于微信、微博、Facebook等电子社交媒体,个体才能寻找到在共识中生存的安全感,因为只有这种社交媒体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是世界中心的幻觉。比如在微信、微博搭建的自我王国中,那些反对者要么被拉黑,要么被踢出,只有追随者、顺从者才能成为观众。
2、我们用个体的经验搭建自己的共识圈,但这种共识只不过是放大的个体经验,与真正在公共领域中接受辩驳和判断的经验大不相同。所以,归根结底,经验的碎片化导致个人生活日益退守到孤独的境况之中,我们无法面对面交流,我们丧失了交流的基本共识,也无法搭建一种基本共识存在的语境,共识成为高悬的理想、空洞的原则。共识的丧失只是第一步,接踵而至的是,我们丧失了对经验的信任,除了自己的经验之外,他者的经验都是面目可疑。我们不再相信专家学者,不再相信传统和阅读,我们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是迷信一种新型的大数据理论,即一切问题都要靠数据说话,任何没有数据支撑的论断都是耍流氓。比如,我们以前会说,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
3、值度过的。现在写作就会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或者根据某份权威的调查报告的统计数字,未经省察的人生幸福指数只有 20-40%左右。在大数据时代,真理早已瓦解,常识备受质疑,经典不复存在按照现如今大数据标准,所有的经典都应该抛弃在垃圾堆,因为其中撰写的都是无用之言和可疑之言,缺乏合理的大数据论证。当这一切构建共享经验的语境逐渐坍塌之时,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抓住飞速变化的现实瞬间,并把这瞬间看作是永恒不变的经验。换句话说,变化主宰了一切,我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成为大数据的人质,我丧失了思考能力,失去了判断的思维,成为人云欲云的学舌者,只能跟随者大数据时代的弄潮儿,成为他们的精神附庸他们用所谓最前沿和
4、尖端的理论数据,酿造成面目可疑的知识食粮,饲养着四处寻找精神皈依的普罗大众和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先天不足的中产阶级。这就是我理解的当代大众文化的前语境,我一直在思考当代的知识人如何应对这种千疮百孔的现实。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在柏拉图的洞穴里,那个走出洞穴发现太阳的人,他回到了洞穴之后,该如何讲述他见到的太阳是真实的,而折射到洞穴的墙壁上的只是太阳的影子呢?当他自以为说出的是真理的时候,别人看到的只是疯狂。因为真理已经不复存在,影子和太阳谁是真实的,对关在洞穴之人并不重要,他们对于真理并无特别的渴求,影子已经足够吸引他们的存在,真理如何凸显自身,证明自身比影子对他们更重要呢?如果真理只属于沉思的哲学家
5、,这样的真理只能被抛弃。在生活中,我们总要想办法证明,某些东西比另外一些东西更重要,更值得拥有。多元主义的价值观并非只让我们的生活参差多彩,还可能是陷入混乱。我们不需要说服别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长此以往,霍布斯笔下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一触即发。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值得拥有和追求,我只要相信我拥有的就是最好的就可以了。当代哲学家都无法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是一种觉醒,而觉醒意味着同沉睡艰难的决裂。对柏拉图而言,哲学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们从思想的沉睡中觉醒过来。而在我们这个时代,你不是无法叫醒一个沉睡的人,而是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哲学从整体知识意义上理解的哲学
6、无法承担唤醒的责任。我们能够明白这里的吊诡之处,唤醒一个沉睡之人是容易的,你只需有深深撞击他的头脑,他总会有顿悟的时刻,而一个装睡的人,是他不愿意被唤醒,他对哲学以及整个知识体系存在一种不信任,他渴望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抓住纷繁变化的现,提炼出自己的人生哲学,建构自己的知识场域,重塑自己的独立王国。这种隔膜导致知识场域的巨大鸿沟,也让我们的生活陷入了不断地纷争。如何解决这种巨大的分裂?也许每个读书人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的经验就是读阿伦特。二 美国学者伊丽莎白扬布鲁尔写过一本书叫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这个书名也是我今天这篇小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扬-布鲁尔曾是汉娜阿伦特的研究生,在阿伦特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
7、,在 1974 年成为了一名哲学博士。她也是阿伦特晚年最亲近的人之一,有这种亲缘和学术传承的关系,扬布鲁尔后来才完成了阿伦特的传记汉娜阿伦特:爱这个世界(1982),这是研究阿伦特思想的权威传记,简体中文版迄今出了三个版本。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译本,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在不同的时代,对同一本书的解读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才需要不同的译本,每一个译本都是崭新的,都是思想向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次新的敞开。经典是常读常新,译本亦是如此。就如同扬布鲁尔传记的第二版序言中提到的,阿伦特 1975 年去世,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生活在移动电话和电子网络的生活之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伦特生活的那个时代,似乎距离
8、我们这个时代愈加遥远,她也不可能在书中预言到的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思潮,如何修订她的故事,让新一代的读者感兴趣呢?扬布鲁尔提及到她的困惑,说她有时候想修订阿伦特的传记,更好地适应当下和年轻的读者。很明显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阿伦特时代的历史已经终结,我们能做的只能再现她在那个时代的生活,让新一代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寻找到一个打开那个时代的入口,进入到她生活的那个世界,并寻找到与我们当下契合的呼应之处。扬布鲁尔在 2006 年出版了这本书阿伦特为什么重要,从表面上看,这本书是对阿伦特重要的著作进行了一个梳理和指引,其实更大的意义上是想把阿伦特的著作重新解读,并带入我们的时代。所以她才说“我把这本书想象
9、为与她对话”。在我看来,这正是阿伦特对我们的意义所在。熟悉阿伦特的人都知道,她并不把自己看作是一名哲学家,她的一生也没写过哲学著作人的境况和精神生活都不算哲学著作她从无数前辈哲学家,尤其是自己的老师海德格尔身上发现了一种危险的特质,那就是献身为纯粹的沉思之后,很容易沉迷于哲人王的妄想,妄图为道德立法,为统治者构想乌托邦的蓝图,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哲学抱负。阿伦特并不追求这种哲人王的抱负,她追求的是这样一种态度:“它们允许和鼓励人们从道德范型中学习成为有德之人,能够为思考、与朋友的亲密交流提供必要的保护。因为询问自己如果做了这件事,我能否心安这一道德问题会反过来引导他们保护政治领域。”(爱这个世界)
10、她身边的这种楷模有自己的老师雅斯贝尔斯、自己的丈夫海因里希布吕赫、还有很多流亡到美国之后结交的像玛丽麦卡锡这样的知识分子友人,以及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中写到的很多人物。因为这些楷模的存在,就算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期待一种启明,这些人物无论出自什么情形之下都会用自己的生命和著作来点燃光亮。正如我们阅读阿伦特一样,在一个晦暗不明,信仰缺失,真理隐遁的时代里,她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启明。三 阿伦特最著名的概念有两个。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如果遴选那些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概念,阿伦特的“极权主义”与“平庸的恶”这两个概念一定入选。前者虽然并非阿伦特首创,但是经过阿伦特的书写,这个概念更加地深入
11、人心,它代表的是极端之恶,与阿伦特的提出的“平庸的恶”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无法撇开其中一个,去谈论另外一个。1963 年 10 月,在写给玛丽麦卡锡的一封信中,阿伦特说:“我关于艾希曼的平凡性的基本概念,与其说是一个概念,不如说是对现象的忠实描述。我肯定,从这个现象可以得出很多结论,而最有概括力的就是我说的平庸的恶。我也许会再讨论这个话题,那时候我要写一写恶的性质。”(朋友之间: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书信集)她所说的“写恶的性质”的文章即真理与政治,后收录于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今年,中文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出版之后,“平庸的恶”这个词汇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激发的争论,久久不散。我还经常见到很多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们 时代 阿伦 特为 什么 重要 公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