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美.pdf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美.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美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语言 “线条”美 在谈线条语言之前,我想提一提道家,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菲的影响。庄子.知北游中载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万物很壮观,是不能说出来的;四季有分明的法度,但不能来评论。万物都遵循着道理,道理是说不出来的。圣人,就是能通过天地的壮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基本意思是说:自然规律是不会以人的语言或者说以人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所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就需要人主动去发现、去总结了。庄子主张顺从无道,而摒弃“
2、人为”,我想也是后者对线条重视的原因之一吧。他也认为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嬗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却达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 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书法线条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 宕。整篇书法文章能隐隐约约感受那种一气呵成的线条,那种追求从容徐缓而又缠绵悱恻、不见其规律的 线条美。在中国众多的书法作品中,举两个
3、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分别是“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和“草圣”张旭的草书。例一:“书圣“王羲之书法。人都说:“王羲之书法笔墨遒劲圆润,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笔法隐约而含意极深,藏锋运笔,意在笔前,如锥画沙,似印印泥”。其精妙之作,多出自晚年,因为这时他思虑通达审慎,志气恬淡平和,不偏急,不凌厉。前人评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中风气。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书法时而行云流水时而虚实顿挫,把书法的线条之美书写得胸有成竹一般。可想而知,为文为书者有深厚的情感,不造作,不虚假,其文字才有生命力,才能传之久远。因此,情感也是有一定的分量的。(图一)王羲之 游目帖 (
4、图二)王羲之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局部 (图三)王羲之 淳化阁帖 (图四)王羲之 孔侍中帖 (图五)王羲之 兰亭序 图一为王羲之的游目帖;图二为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的局部;图三为淳化阁 帖:图四为孔侍中帖;图五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所举的例子都是有代表性的。如图四的孔侍中帖的笔画更像一气呵成,气韵自然得如行云。就如中国舞蹈的美妙之处,在锦袖 衣带随着舞者娴熟的动作,在空中画出有韵味的线条。更比如图五的兰亭序中的书法字体线条妩媚、灵动、精微,充溢着天然情趣与活泼的生机,如清 风盈袖,明月入怀,有自然天成之功,于王羲之的个性和人生态度上那股“放浪形骸”的气质。他全无因袭心理负荷,以超脱的心态来书写
5、,其书法风格和书写时的心态正吻合于自然,心与书水乳交融,顺理成章,流成一体。想必,书法和国画一样,也是讲求请情感美的。所以把中国书法的线条之美表现得自然,其行书更是有行云流水的线条之美。还比如图二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因为王羲之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线条美,因此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也不例外。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例二:“草圣”张旭的草书。(图六)(图七)(图八)(图九)(以上图片皆为“草圣”张旭的草书作品。)从以上的作品无疑能感受到“草圣”张旭的书法作品当中的线条之美,每篇文章中上下映带,缠绵相连,越写越快,越写越狂,越写
6、越奇,意象迭出,颠味十足,将草书的情境表现发挥到了极致。可以看出,张旭这种纵横豪放的情怀,张扬恣肆的渲泄,泰山压顶的气概,变幻莫测的态势,在奋笔疾书的狂草中,横空出世,让观者惊心动魄。他把草书线条的“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更而,在于将原来各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像有气在流动,就像被赋予了以生命的线条一样,书家称之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淋漓尽致。他的书法把草书中线条的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表现的恰到好处。草书的线条美如暴风雨也时如行云流水。张旭草书作品中的线都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出动人表情美。在其作品
7、中,字里行间在飘逸的同时不失着落感,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相对于王羲之的行书而言,又是一番出奇得让人流连忘返的充满线条美的伟大突破。在草书中,“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草书若粗细一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们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寞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历代书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已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氏的悬针。黄山谷的一波三折和长横大捺,米芾的别致竖钩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在中国众多的书法家中,更是
8、各自都创作了各种性格各种美感的书法线条之美。一、国画中的“线条”美。在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要素里,线条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漫长的中国画发展历史中几乎从来没有改变过。据考古所发现的许多原始绘画的遗迹,不管是岩画、壁画,还是陶画等,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线条构成的二维空间的艺术形象。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艺术样式,它更加注重的是作者人格精神的物化,而不必拘泥客观世界的纷繁芜杂。中国画是以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态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表现,即用光影的明暗来塑造物体的向背关系。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之分,但这并非说西画完全排斥用线
9、,而是说只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中国传统的国画里,“线条”是具备东方艺术素质、韵味,甚至专指用毛笔画出的线条。国画里的线条是反应世界中所对自然及生活形态中最概括、简明的表现形式。中国历代画家以线条为造型运用的基本手段,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概括出许多以线描为形式的艺术美,也就是线条美。画家通过这些基本技法来表现所描绘的对象,从而通过运笔、行笔的提、按、转、折的力度;以及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浓淡的节奏感;还有绘画艺术本身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情感美,来给所表达的内容增加了艺术的表现力,并在画中表现出线条独特的韵律美。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中,线始终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型的主要
10、手段而存在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风格。要研究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必须从研究线开始。用线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早在远古的结绳记事就已开始,绳即是线。象形文字的出现及其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与线有着深刻的密切的同源关系。线条语言虽然单纯,但中国画在表现不同对象和物体时,通过对线条进行各种微妙变化,使其产生了独具个性的形式语言。如根据丝绸、棉布和麻料等不同质地的物体,使用不同线型、力度、弹性的线条进行表现。这种不同变化、不同形式和不同线型的线条在人物画中被总结成“十八描”,在山水中被概括成“十六皴”,这些都是根据描绘对象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的。同时,线也是中国绘画造型的基本手段,不
11、同于西画,西画主要依靠明暗色调,通过光投射到对象上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来造型。中国画则主要依靠线条来造型。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也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明暗,中国画线条变化很丰富,有轻、重、缓、急、粗、细、曲、直、刚、柔、肥、瘦等区别。而单是中国古代画人物衣服的褶纹,就总结出了十八种描法,称为“十八描”。而且古代中国画家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还总结出了用笔的“五忌”、“六要”。用笔“五忌”是指忌刻、板、枯、弱、结;用笔“六要”是指一要自然有力,二要变化有联系,三要苍老而滋润,四要松灵而凝炼,五要刚柔相济,六要巧拙互用。然而,细细斟酌过来,不难发现国画和书法的线条有异曲同工之妙。国画也是要讲求力量美、
12、节奏美、和情感美的。力量美。在中国画作品中可以细细品味,国画的行笔要讲究“逆”字,逆则紧,逆则劲,行笔少“逆”就是信笔,中国书画“行笔不可信笔”。信笔是运笔时只用一股顺力,笔自然一滑即过,其线必然轻浮力弱。而运笔用“逆”,笔锋在纸上无论怎样运动,总有一股相反的力在和它抗争,运笔就会感到涩,不直 滑过去。由于增大了笔峰在纸上的摩擦力,就会在运笔时发出沙沙声。用逆势涩行法所作线条的边缘仿佛有毛,不那么光滑,这样就会古拙,劲健,力感极强。而信笔画出的线边缘光滑,力感自然就弱了。在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就是中国画线条重视力量,崇尚阳光之美的体现。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
13、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节奏美。比较于中西绘画中的用线法,虽然西方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具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独立的审美作用。中国画线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从两个方面表现:即是每根线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它是由画者在绘画过程中有控制的作用于线的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另一种是各种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等变化形成整幅画的节奏美。情感美。除了在用笔上要注意以外,画家在创作时还要带有情感的因素。中国素来有
14、诗、书、画、意的结合,为此,我觉得画家的情感和诗、书、画、意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互相贯通的。古代也有书画同源一说,以书法为例。书法家表现思想和情感,从字体上够成其独特魅力。中国画同书法艺术一样具有强烈魅力的奥妙,又常于书诗结合或书文、书画结合中体现出艺术效果。一幅成功的国画作品,往往能够将绘画艺术本身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同书画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可以说书画的艺术力量将我们带入诗、文的意境,也可以说诗、文、画所表达的内容增加了线条艺术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画中笔画线条间的力量美、节奏美,加上画家创作时的萌发的情感之美,能在中国画中的线条中若隐若现的感受出画里那从容却不失刚柔之力的线条之美。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线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