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合唱指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合唱指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7 页 中小学合唱指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我国中小学校的班级合唱以及做为校园文化建设一部分的校级合唱活动广泛开展成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普遍喜爱的、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之一。但是我国中小学合唱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至今仍然缺乏对合唱艺术尤其是合唱指挥艺术的正确认识亦因此多数中小学校的歌咏比赛也好、合唱艺术节也好合唱指挥的艺术表现力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对此笔者认为尽快掌握合唱指挥技术努力提高合唱指挥水平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重要业务能力。在此笔者就合唱指挥技术中应注意的一些主要问题谈谈粗浅看法并望各位
2、同行和专家指教。避免不必要的形式 做为高雅艺术的合唱艺术理性、严谨、端庄、大方应该是其最基本的品格。因此在合唱指挥的形式(甚至包括着装细节等)方面应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不恰当的做法。一般说来如果是在室内演出的合唱(包括教室、多功能厅、礼堂、剧场等)指挥者可以不使用指挥棒以徒手指挥。但如果是在广场演出且合唱队人数较多时或因使用了管弦乐队伴奏这时就要使用指挥棒了。应该说指挥棒的使用主要是起到加长手臂的作用并非是区别“专业指挥”或“非专业指挥”的标志因此我们不应将第 2 页 共 7 页 使用指挥棒视为“专业指挥”而将徒手指挥视为“业余指挥”。事实上徒手指挥多声部合唱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徒手指挥
3、所传达的“演唱表情”信息往往要比通过指挥棒传达的信息更加准确和细腻。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世界顶级指挥家即便是在指挥交响乐或管弦乐作品时在某些表情特别细腻的音乐段落也常常徒手指挥。另外无论是在剧场、音乐厅表演还是在户外演出合唱指挥都不要戴手套(通常只有军乐队或仪仗队指挥才戴手套)。戴手套指挥既是一种完全不必要的装饰同时也可能损害、掩盖指挥者对于歌曲中细腻表情的传达。此外如果是比较正式的演出(即不属于联欢性质的演出)指挥者最好能穿燕尾服或者西服(女教师指挥可以穿比较端庄大方的连衣裙)一般不要只穿衬衣或其他个性化较强的服装。不要养成不良的指挥习惯 无论合唱队演唱的是哪一类风格的合唱曲(比如宗教合
4、唱、艺术合唱、民歌合唱、通俗合唱等等)指挥者的仪态都必须是端庄、高雅的。要做到这一点务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合唱指挥的手臂不要伸得太长、举得太高以免给合唱队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感。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指挥者双手运动的上下范围最好在头顶到腰之间一般不要长时间停留在较高或较低位置。第 3 页 共 7 页 2 指挥者的胸不能佝、腰不能弯尤其是整个身体不能“泄”。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挺”(即有挺拔向上的感觉)、“正”(即身体不能歪不可后仰也不可前倾)、“稳”(即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一般不要只放在单脚上)。当然如果指挥歌曲需要比如在指挥“弱”、“渐弱”或“突弱”的时候指挥者适当地前倾一下身体也是可以的。3
5、臀部不要撅膝盖不要弯。有的合唱指挥在强拍上为了加强“节拍”的重音感常常习惯于撅臀、弯膝这种习惯是很不好的必须及时改正。指挥一定要有“拍点”所谓“拍点”通常是指指挥者手心(一定不要是手腕)的那个假想点。这个“点”的感觉就好像“拍皮球”时我们手掌心的那个着力点。一般说来“拍点”的作用大致有三:一是控制合唱队整齐地发音;二是控制合唱队的演唱速度和力度;三是控制合唱队的演唱表情。应该说拍点在合唱艺术中的表现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也就是说没有明确的拍点就不可能整齐地发声就无法控带4 合唱队演唱的速度、力度和表情。事实上关于拍点的表现(或处理)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强调拍点。这类指挥方法主要
6、运用于表现比较雄壮、坚定、辉煌和跳跃的音乐作品(或段落)中。比如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保卫黄河游击队歌长江之歌等第 4 页 共 7 页 等。一般说来强调拍点的指挥方法通常是要求打“主动拍”或“分拍”。另一种是淡化拍点。这类指挥方法主要运用于表现比较舒展、柔美、温隋和流畅的音乐作品(或段落)中。比如我的祖国、大海啊故乡黄水谣、我和我的祖国、同一首歌等等。一般说来淡化拍点的指挥方法通常是要求打“被动拍”或者“合拍”。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合唱指挥中无论是突出拍点或者是淡化拍点指挥者心中都一定要有拍点。否则合唱指挥的控制作用便无法实现。一定要有清晰、准确的“预备拍”所谓“预备拍”通常是指歌唱发
7、音之前的、具有“预示”意义的击拍。它与歌唱发音后的力度、速度、表情一致但运动方向相反。一般说来指挥艺术整体上体现为一种“预示”的艺术。合唱中的起拍、收拍、声部进出、句读、分句、分段、力度、速度、表情等等都离不开预备拍的“预示”。因此也有专家认为:不了解预备拍就等于不了解指挥;不掌握预备拍就无法掌握合唱指挥艺术。虽然“预备拍”是一个比较复杂且较难掌握的指挥技术(同时描述起来也比较困难)但是只要细心和刻苦地学习也是不难掌握的。其要点是:第 5 页 共 7 页 1 必须注意提前量提前一拍还是半拍指挥者心中必须要有数。一般说来无论是强拍发音的歌曲或是弱拍发音的歌曲都采用“提前一拍”做预备拍比较合适。比
8、如阿拉木汗(强拍发音)、保卫黄河(强拍发音)、祖国颂(强拍发音);游击队歌(弱拍发音)、打起手鼓唱起歌(弱拍发音)、长江之歌(弱拍发音)等等。2 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如果是第二拍发音(即弱拍发音)预备拍均应放在第一拍即强拍做预备拍。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如果是第三拍发音预备拍均应放在第二拍对于三拍子来说打成二拍子的“弱起”对于四拍子来说打成二拍子的“强起”。四拍子的歌曲如果是第四拍发音预备拍应放在第三拍可以打成二拍子的“弱起”。3 对于一首合唱作品必须预先设计几个关键的预备拍位置(或主要的预备拍位置)。比如:歌曲起拍时的“预备”;歌曲收拍时的“预备”;领唱、合唱(或齐唱、合唱)交接时的“
9、预备”;以及主要演唱表情变化(即有明显的音乐对比)时的“预备”等等。必须说明的是预备拍一定要清晰、准确切勿“慌”、“甜”只有这样才能基本实现“起”得整齐、“收”得干净才能保证各个声部的顺利进出以及合唱织体的变化与统一。注意美观、大方的“旋律线”第 6 页 共 7 页 所谓“旋律线”即是一种由于歌曲旋律的音高起伏而反映在合唱指挥手势上的高低位置变化形态。比如 135i 这几个音旋律音高一些的时候(如“i”)指挥者的手臂可以抬高一些(额头或略高一点的位置);中音区的时候(如“5”、“3”)指挥手臂大致可以放在胸前或稍下一点的高度;而旋律音相对较低的时候(如“1”)指挥者的手臂可以适当控制在腰部的上
10、下位置。一般情况下合唱指挥的手臂高度不要低于小腹。我们常常见到个别合唱指挥在一个手势“高度”和“宽度”上对称地挥动双臂且“一挥到底”这显然是不好的。这样既看不出对于旋律音高的提示也看不出指挥对于歌曲的力度、速度、表情等相关音乐要素的必要暗示等等。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对于一首难度不大(比如齐唱、合唱)声部进出不太复杂织体大都属于“同节奏”且音乐风格较倾向于“抒情歌曲”的合唱一般应多注意使用“旋律线”的指挥方法。注意合理、明确的双手分工 对于一般难度的合唱作品来说合唱指挥应注意左右手的分工。左右手的恰当分工不仅有利于各声部的准确进出也有利于恰当地表现音乐作品的力度、速度和表情。双手分工的一般原则是:
11、1 右手主要负责控制节拍(要特别注意控制速度)左手则主要负责控制表情(要特别注意控制力度)。第 7 页 共 7 页 2 右手主要负责与其对应的女低音和男低音声部左手主要负责与其对应的女高音和男高音声部。(注意:具体作品中还应根据不同情况做适当调整与安排不可简单行事。)3 左手主要负责提示“长音”右手主要负责提示“休止”、“句读”、“分句”和“段落”。4 双手都可以“预示”引导声部进出但一般主要由右手负责(通常也以指挥者个人习惯而定可不做过分明确的要求)其总的任务是保证各声部的准确进出以及音乐的流畅性。总的说来合唱指挥的意义和作用绝不可以简单地看成“打拍子”或看成合唱作品演唱时的“节拍器”。我们从以上合唱指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合唱指挥的技术指标是多方面的和比较严格的。另一方面合唱指挥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职能就是:他是合唱作品的诠释者;是合唱艺术的(二度)创作者;他与合唱队、钢琴伴奏(或管弦乐队)一起共同实现了对合唱作品“美”的创造和“美”的表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