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考点辅导黄河下游凌汛.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地理考点辅导黄河下游凌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地理考点辅导黄河下游凌汛.pdf(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地理考点辅导:黄河下游凌汛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复习和迎考预备,确保将所涉及的中考考点全面复习到位,让小孩们充满信心的步入考场,现特预备了中考地理考点辅导的内容。黄河下游凌汛 黄河,从河南省桃花峪到入海口称为下游,全长 786 公里,两岸筑有大堤,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道走向呈西南、东北方向,冬季经常受寒潮侵袭,日平均气温上下河段相差 34,同时是正负交替显现,河道流量一样在每秒 200400 立方米。由于河道、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作用,下游每年都有凌汛,经常发生插凌、封河。新中国成立以来封河 30 多次,大多先由河口开始封河,而后逐段向上插封。一样年份封冻总长约 4
2、00 公里左右,最短 40 公里,最长 703 公里。开河则由上而下,冰水沿程积集,造成明显凌峰,并易在浅滩、急弯或狭窄河段受阻卡塞,形成冰坝,使河段水位迅速抬高,威逼堤防安全,甚至造成凌灾。黄河下游凌汛在历史上曾以决口频繁、危害严峻、难以防治而闻名。据历史上不完全统计,自 1883 年至 1936 年的 54 年中,就有 21 年凌汛期发生决口,平均五年二决口。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下游山东河口地区仍发生过两次凌汛决口。历史上曾有“伏汛好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下游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胜了多次严峻凌汛,扭转了历史上五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连续取得了 49 年凌汛未决口的伟大成就。总结:由于冰凌、流冰插塞,过流面积减少,可形成冰坝,随着水位的提高,将会显现水鼓冰裂、冰凌漫堤的情形,形成凌灾,其危害程度常常超过洪灾。这篇中考地理考点辅导的内容,期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专门大的关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地理 考点 辅导 黄河 下游 凌汛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