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 1955 至 1968 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 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 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 7.2、英国为 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 106 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 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美国战
2、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 1945 年至 1970 年共计 175 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 60
3、 年代末起每年投入 50 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 年占 46,50 年代占 30左右,60 年代占 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
4、生产力的发展。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 5060 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 1961 年的 5 233 亿美元上升到 1971 年的 10 634 亿美元;19651970 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18的速度增长。1970 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 25,原油产量的 21,钢产量的 25。1971 年美国拥有汽车 1.11 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 年美国农产品比 1950 年增长了 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 47.1 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
5、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
6、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 50 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
7、。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 20 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
8、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 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 5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
9、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 60 年代合并了 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 57 个
10、国家中建立 150 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60 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 19291933 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 5 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 5 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 19481949 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 8.3,失业率达 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 1953 年 8 月延续至 1954 年 8 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 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 19
11、57 年 7 月起到 1958 年 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 13.5,失业率高达 7.5。1960 年 2 月到 1961 年 2 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 8.6,失业率为 7%左右。1969 年 10 月到 1970 年 11 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 8.1%,失业率达 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 10%以下,只有一次在 13.5%,但恰恰这次持续
12、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阿波罗登月计划”1959 年,美国提出了“奔月”的设想,即“阿波罗登月计划”。1961 年 5 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阿波罗”计划。在 1961 年 4 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出了地球的 43 天之后,美国
13、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 10 年内,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使他重新返回地面。”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主要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水星计划”,即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以测试人在太空中的活动能力。这项计划很快就成功了。1963 年 5 月 15 日“水星 1 号”载人发射,飞行了34 小时,绕地球 21 圈,宣告“水星计划”结束。第二步,是“双子星座计划”。这个计划有二个目的,一是测试人在太空中长时间停留可能引起的生理问题,一是将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中对接,从而奠定登月技术的基础。该项计划实施得也比较顺利。1965 年,“双子星座 3 号”飞船做了变轨实验;同年,“双子星座 7
14、号”和“双子星座 6 号”做了太空会合实验,双子星座号在太空中飞行了 14 天,宇航员的身体安然无恙。第三步,是“土星计划”,即制造能将载人飞船送出地球进入月球轨道的大动力火箭,最终完成登月计划。1965 年 4 月,在冯布朗领导下,研制出了“土星 5 号”火箭,它总长 85 米,竖起来有 30 层楼那么高,其第一级推力达 3 500 吨。“土星 5 号”是“阿波罗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的出现标志着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美国已经超过了苏联。“阿波罗计划”终于可以实施了。阿波罗飞船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指令舱是飞船的核心部分,而且最终由它将宇航员送回地球;服务舱主要装燃料和宇航员的
15、生活资料,包括氧气、食物和水;登月舱在登月时与母舱分离,宇航员由此登月。在美国宇航局组织下,动员了 2 万多家厂商,120 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所,400 多万人参加,开发项目 1 300 多个,共耗资 250 亿美元,历时 9 年,整个系统共使用 300 多万个零部件。1967 年,因火箭发射台起火,3 名宇航员死亡。美国东部时间下午 1969 年 7 月 21 日 4 时 17 分 40 秒,“阿波罗”在月面上“静海”西南部安全降落。阿姆斯特朗率先走出登月舱,一步一步走下了阶梯,在月球上留下了我们地球人的第一个脚印,他兴奋地说:“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奥
16、尔德林紧跟其后也踏上了月球,他们在月球上微弱的引力下一跳一跳地走动,“这是一个荒凉冷寂的世界,没有生命,没有一些绿色,故乡地球像一个明亮的圆盘悬托在月球上林立的高山丛中。”他们俩将一块特制的金属牌竖立在月球地面上,并默念:“公元 1969 年 7 月,来自行星地球上的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我们为和平而来。”金属牌下放置了 5 位遇难宇航员的金质像章。他们在月球上逗留两个半小时,并将月球的电视照片送回地球,安放了 3 种科学实验仪器,采集了约五十千克月球上的石块和土壤标本。按计划,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两人驾驶“登月舱”离开了月球,与在空中等候的柯林斯驾驶的“哥伦比亚号”指令舱会合,并开始返回地球。2
17、4 日,指令舱重新进入大气层,安全降落在太平洋上,“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了。自阿波罗 11 号登月成功之后,美国又相继进行了 6 次登月飞行(阿波罗 12 号、13 号、14号、15 号、16 号和 17 号),除了 13 号外,其他都获得了成功。前后共有 12 名宇航员在月球上作了较久的停留(总计 302 小时),利用“月球车”进行较远的探索,并搜集了 365.9 千克月球岩石和土壤标本。1972 年 12 月,“阿波罗 17 号”执行了该计划中最后一次飞行。此后,人类又向着新目标迈进。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面临的经济难题 1969 年 1 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此时美国的经
18、济和政治处于转折时期。由于越南战争耗资巨大,加上长期赤字财政的后果开始显露,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美元危机由此出现。1971 年,美国出现了自 19 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不少国家的政府将大量的美元资产兑换成黄金,西方金融市场的投机商们乘机兴风作浪,抛出美元,购进黄金和正在升值的西德马克。1971 年 8 月,为应付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所引起的美元危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挽救对外收支的困难局面,以及为对付国内的通货膨胀,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每盎司黄金换 35 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
19、黄金,并且对工业产品的进口征收 10的附加税,这等于使作为外汇的美元贬值。当年 12 月,通过华盛顿货币协定,美元正式贬值 7.8,美国官方维持的黄金比价从每盎司 35 美元提高到每盎司 38 美元。1973 年 1 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2 月 2 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 10,3 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19741975 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形成所谓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价格便宜的石油是战后西
20、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价大幅度上涨,就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乃至引发经济危机。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从 1973 年开始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首先,与战后曾经出现过的危机或经济衰退相比,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8.1,其中美国的汽车工业下降最甚,下降幅度达到 32。其次,股市跌幅大,企业破产严重。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 1974 年 12 月,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
21、跌近一半。英国的股市下跌更为严重,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 72,甚至超过了 30 年代大危机的幅度。第三,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失业人数创战后最高纪录。危机最严重的 1975 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 1 448 万人,特别引人注意的是,1975 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 9.2%。第四,危机造成了绝大部分西方国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且使国际贸易状况恶化。由于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西方国家除联邦德国外,都因为石油付款大增而产生国际收支逆差,逆差的总额共达 392 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的日本,也出现了 52 亿美元的逆差。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的总额在 1975 年减少了
22、 6。然而,这次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除了有上述几方面的特征外,还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所谓“滞胀”,是指 70 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一方面,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60 年代的一半,尤其是在危机之后,经济回升极其缓慢,出现长时期的萧条而迟迟不进入繁荣。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却与萧条共存。本来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通货膨胀应该是刺激经济增长、治愈萧条和衰退的“良方”,然而到了 70 年代这一“良方”失灵了。在危机期间,西方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大大提高,其中英国为最,达到
23、24。危机过后各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的通胀率甚至还不断上升,1979 年消费物价上涨年率达到 13.2。即使通胀率比较低的德国,消费物价的上升指数也达到 5.1。由于 70 年代的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幅度大,由于担心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难继续使用国家干预刺激经济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难走出经济萧条。70 年代的“滞胀”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固定资本投资不振,生产停滞严重。这一切又造成了失业率居高不下。1975 年危机过去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仍在 1 700 万人以上。在西欧,失业的人口甚至还不断增加,1975 年西欧失业人口为
24、 520 万,而到了 1978 年则增加到 710 万人。大量的失业加剧了西方社会的不稳定。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及其实施 在 1980 年 11 月美国的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以压倒多数获胜,当选为美国第 40 任总统。1981 年 2 月 5 日晚,里根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国情演讲中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该计划长达 300 页,其主要内容为:压缩联邦开支,大幅度降低个人和企业的税率,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所设置的各种规章条例,制订稳定货币的政策等。很明显,这项计划的理论基础来自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学说。该计划的推出标志着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即从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性膨胀政策向自由放任性紧
25、缩政策转变。从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历届政府都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实行大政府、高税收、多规章、大开支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里根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根据他的“经济复兴计划”,运用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理论,实行小政府、低税收、少规章、小开支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里根强调,只有通过减税,放松管制,才能提高自由企业在自由市场中的经济性,才能以此来打破美国经济的停滞局面,恢复美国经济的增长能力。总之,里根政府“经济复兴计划”的基本原则就是: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这些来自于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的经济复兴原则被人们称为“里根经济学”。根据“里根经济学”所制订的“经济复兴计划
26、”,里根政府把 1982 年度预算砍去 414 亿美元,1986 年度砍去 958 亿美元。砍去预算后,被削减的项目涉及范围很广,从失业补助金到铁路、邮政的津贴等,不一而足。但是里根政府并没有削减国防开支。为了与苏联争霸,里根政府甚至增加了军费,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制订和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在大砍预算的同时,里根政府推出减税和加速设备折旧以及减少行政规章等方案,1981 年 7 月,里根的减税方案在国会通过,联邦政府税收在 1982 年度就将减少 539 亿美元,而到 1985 年度就将减少 1 000 亿美元以上。作为政府放松管制、减少规章限制的第一步,里根政府解除了对石油价格的管制。里根政
27、府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未如里根所认为的那样能够迅速解决美国的经济衰退。在里根上台后的第一二年,美国的经济依然在衰退之中而没有回升,财政赤字仍然十分严重,尤其是失业率高达 9.8,创战后最高纪录。然而,转机还是出现了。1983 年美国的经济开始大幅度回升,当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 6.2,1984 年达 7。虽然 1985 年美国经济增长水平又降了下来,只有 3,但是直到 1989 年里根将要离任时,美国的经济增长没有停止。在1989 年 1 月的经济报告中,里根宣称:“今天,世界仿佛再生。那些怀疑美国人民决心和经济复苏能力的人们不再怀疑了。历史潮流向我们走来,而一些怀疑论者曾认为这种潮流远离了西方
28、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事业自由的理想,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通过减少税收和减少官僚政府的干预,我们调动了普通美国人的创造力,预示了一个空前的和平繁荣时期的到来。”虽然里根政府运用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经济政策促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而出现巨大的回升,但是,里根政府却没有能够削减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由于赤字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大举借债,美国国债的总额由此而飚升。里根曾严厉地批评过他的前任政府实行高赤字,并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目前暂时的方便,而把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子女的未来抵押出去”。可是,里根没有料到,因为减税和不断地扩大军费开支,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增加最大的,恰恰是在他的执政年代。卡特政府时期的美国
29、国债为 9 000 多亿美元,可是到里根政府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的国债已突破了 2 万亿美元。这是对“里根经济学”的一个讽刺,也给里根后的美国经济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就解决美国经济的“滞胀”而言,“里根经济学”还是有其正面作用的。20 世纪 90 年代“新经济”的出现及其原因 20 世纪进入 90 年代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即世界经济的网络化、数字化以及以此为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的网络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是微观层面的含义,这就是全世界的公司企业不论大小都从 90 年代起走向充分利用因特网发展业务,加强联系,扩大市场。网络经
30、济逐渐形成规模。自从便捷的浏览器在电脑上得到广泛运用之后,因特网便对世界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特网不仅把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买卖关系更为有效、更为广泛、更为快速地联系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特网能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各地的公司企业相互联系起来。这种崭新的企业与客户、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某种具有超级效率的现代电子化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的这种因高新科技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必然促使更多的、甚至所有的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公司企业尽快地上网,成为电子网络世界市场中的一员。由因特网的广泛运用而产生的网络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无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网络经济不仅提高公司企业的效率,而且加强了世界市场的深层
31、次整合,建立起更加广泛的世界市场的竞争机制。世界经济网络化的第二个层面的含义在宏观层面上,这就是世界经济在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组织等方面越来越相互依赖而构成网络。在这个世界经济的网络中,信贷资本的筹集、发放和使用日益集中化,世界金融市场对全球性生产的影响日益增大;知识结构与专家系统的作用即今天我们经常谈论的知识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者阶层日益发展。世界经济这一层面的网络化把世界各国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也加速了生产、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即生产转移至成本最低的地区,企业的各部分业务活动迁移到世界各地的许多生产基地上
32、,而对企业的协调则集中到全球的国际性大都市,这些大都市正在发展成极其专门化的服务中心。世界经济在宏观层面上如此网络化的发展,为全球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在世界经济不断网络化的同时,世界经济数字化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世界经济的数字化就是目前已很为世界各国政界、科技界、经济界所关注的“数字地球”对世界经济的直接影响。“数字地球”实际上是人类认识地球的新阶段。通过功能强大的电脑网络、完整高效的卫星遥感技术、超高能量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在新的世纪里,人类能够融汇全球的各种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兼容从宇宙空间和地球深部测得的地球生物、化学、物理等数据,建立起新的巨型地理信息系
33、统,在现实的地球之外再建造一个“数字地球”。在“数字地球”的建立过程中,世界经济就会不断地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并且为“数字地球”计划而推动。比如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经济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在新的世纪里美国将通过“数字地球”继续占领信息产业的制高点,推动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数字地球”的建成,世界经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化经济,因为有了“数字地球”,任何的经济决策、经济行为都将与联网电脑屏幕上的世界各地三维形象和各种数据相关联,世界经济的发展将因此而更为科学、更为快速、更为有效。世界经济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市场的整合因此不断加深,世界经济的发展空间
34、也不断地扩大,这一切对处于世界经济核心地区的美国与欧盟的影响巨大。美国的“新经济”与欧洲联盟的欧元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环境中产生的。到 2000 年 3 月,一个新的纪录在美国经济史上产生,这就是美国经济连续 107 个月保持增长。美国经济在 20 世纪最后 10 年内的持续增长为美国政府最终平衡财政预算,解决从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始终难以解决的巨额财政赤字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为普通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据统计,19971998 年,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增长了 3.5%,达到了 38 885 美元的历史最高点。虽然美国黑人中等收入家庭没有在
35、同期增加年收入,依然为 25 400 美元,但是拉丁裔美国家庭的年收入却有很大的增长,即从 1997 年的 27 043 美元增长至 1998 年的 28 330 美元,增幅达 4.8%。此外,美国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年收入低于 16 530 美元的有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也因为美国经济连续几年的增长而有所减少,这些家庭占全部美国家庭的比例从 1997 年的 13.3%下降到 1998 年的12.7%。尽管如此,美国的贫富悬殊却依然存在。根据美国统计局最新的权威调查报告,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力度很大,但是美国国内的收入不平等却没有改观。统计数字表明,在美国社会顶层的 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在 1993 年占美国国民总收入的 48.9%,而到 1998 年,即在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 7 个年头之后,这一数字也增长到 49.2%。然而居于美国社会底层的20%的蓝领工人则似乎没有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好处,因为他们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改变,依然为 3.6%。实际上,上述的数字在相当程度上表明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在拉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