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pdf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
2、,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二、设计理念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2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
3、杨树的象征意义。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3理解象征、反问、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象征意义。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五、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七、教学过程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
4、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白杨树是极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我们的感受或许是优美、或许是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同学们,听到了吗,看到了吗?那苍劲、悠扬的葫芦丝黄土情把我们带进了神奇的西北高原。1师生认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2走进作者,交代背景。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5、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正是这西北高远走的一遭,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杨礼赞 人教版八 年级 上册 语文 部编版 14 白杨 礼赞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