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必修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历史上册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历史纲要导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 更迭与民族交融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科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 通达时空观念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间,383 年的淝水之战,494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分裂割据,东晋与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解释 明确历史解释研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 唯物史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
2、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家国情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部编版历史上册 怀 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时间 建立者 国号 定都 220 年 曹丕 魏 洛阳 221 年 刘备 汉 成都 229 年 孙权 吴 建业 2.西晋建立 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五族内迁(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2)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学习聚焦 东汉灭亡后出
3、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是西晋的短暂统一。特别提醒(1)魏国的建立者不是曹操,所以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而是生活在东汉末年。(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 部编版历史上册 1东晋的建立和“士族”的形成(1)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3)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的政权更替(1)420 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2)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 4 个王朝
4、,合称“南朝”。4 个王朝均定都建康。3江南的开发(1)江南开发的原因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江南开发的表现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的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部编版历史上册 融。学习聚焦 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特别提醒 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5、,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宗贝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2.淝水之战(1)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2)由于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3.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 4 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 439 年统一北方。部编版历史上册(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将都城从平
6、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学习聚焦 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知识拓展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知识拓
7、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部编版历史上册 然改革。思维升华 我国古代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之间相互通婚;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等等。探究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
8、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卷五十四(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提示: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2)材料二反映南方经济哪些发展?并指出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发展: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部编版历史上册 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材料一摘自史记货殖列传,反映了西汉“楚越之地”即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反映了东
9、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论从史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江南的发展为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江南开发也使长期的南北经济不平衡的状况逐渐消失,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深化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江南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长,而南方相对安定。(2)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破坏了城市和自然
10、经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探究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部编版历史上册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
11、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提示: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提示:表现: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影响:孝文帝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社会繁荣,为隋唐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材料一反映北魏统一北方后,从平城迁都洛阳。材料二反映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已经汉化,肯定了孝文帝改革的成功。部编版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必修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政权 更迭 民族 交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