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示范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示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示范教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2理解汉谟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3理解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重点 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实质。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早期东方世界代表性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人民的重要财产。据说,国王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太多,难以应付。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并把它刻在一个高2.25 米的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2、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历史的殿堂,重温这段历史的岁月。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史料 1 古代两河流域。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古代两河流域地图,指出“两河”指哪里?学生:“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教师: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从地图上看,这条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地又很肥沃,因此得名。古代,在这条地带上先后居住过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生活在沃地东部,那里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称为两河流域。两条河流的泛滥为这个大干旱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
3、源和肥沃的土壤。史料 2“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自然状况。东临 伊朗高原 西邻 阿拉伯大沙漠 北接 小亚细亚山地 南临 波斯湾 中部流通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位于如今 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地处干旱地区,但两河经常性泛滥 教师: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两河流域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淤泥,便于农业种植,为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基本条件。史料 3 两河流域王国的更替。国家名称 时间起止 建立者 苏美尔城 邦国家 公元前 3500 年前 3100 年 苏美尔人 阿卡德 王国 约公元前 2371 年前 23 世纪下半叶 阿卡德人 乌尔第三 王朝 约公元前 2113
4、 年前 2006 年 苏美尔人 古巴比伦 王国 约公元前 1894 年前 17、16 世纪之交 阿摩利人 亚述帝国 约公元前 935 年前 605 年 亚述人 新巴比伦 王国 公元前 626 年前 538 年 迦勒底人 史料 4 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又位于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交界处,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形成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特色。这种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教师:阅读教材 P6,分析两河流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学生:(1)国家的出现:约从公元前 3500 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两河流域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历史 上册 古代 河流 示范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