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pdf
《以生为本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生为本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生为本”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郑庆彬 来源:成才之路 2014 年第 2 期 福建甫田 郑庆彬 摘要:“以生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体现与深化。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对高职教育创新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工学结合推进、学生考核方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有重要的意义。凸显“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要求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以生为本;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近一个时期,许多高校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和理念。“以生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体现与深化,它要求学校把每位学生当作是自由自主发展的人,关爱每一位学生,满
2、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他们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句话“以生为本”,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显然“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先是教育服务的顾客、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适度参与者,然后才是教育和管理的对象。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贯彻“以生为本”,应当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创新专业和课程建设 要尽可能构建“人人有选择,人人可成才”的
3、专业和课程体系。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本科教育,它构建的是一种以学生能力(尤其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在这种目标体系中,一要注意到高职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尽可能把高职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打破对学习对象在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限制,让在校的学生以及已就业的成年人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开发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做到“人人有选择,人人可成才”。二要克服学院化、学术化和学科化的倾向。突出技术应用与技能培养,凸显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直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获得充分和个性化的
4、发展。三应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在构建专业和课程体系时应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地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用型人才的社会调查,通过校企合作,由行业内专家和学校教学骨干共同完成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制定工作,确保学以致用,避免毕业后供需脱节。二、突出能力本位,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生为本”,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本位下的教学方式应是行动导向的,在教学层面有人称之为“工作本位学习”。它要
5、求学校加强模拟场景建设,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准工作环境”乃至“现场工作环境”,实现学生角色由“学习者”向“工作者”转变,让学生以工作者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实践,从而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校教学中重视概念、事实和程序性知识等显性知识的教学,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对学生应用策略知识的培养上,把教学行为从课堂教学转为在工作环境中进行,融学习与工作为一体,克服了学习与工作分离的弊端,实现“应学什”到“会做什么”的转变,指导学生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当然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高职 人才培养 模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