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文化品格.pdf
《京剧的文化品格.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的文化品格.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京剧的文化品格 傅谨,浙江衢州人,文学博士。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戏曲艺术杂志社主编,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中国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黄春黎:傅老师,您好!看到您,我感到自己正与戏剧相对。在影视媒体尤其发达的今天,我们不断追求模拟真实的 3D、4D、5D 的感官刺激和享受,但同时也不能不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播问题。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处境,我们很多时候是既焦虑又无知的,毕竟很少有哪个国家的戏剧会像我们国家的戏剧一样,遭遇如此危急的命运。我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向您采访。今天您能就中国古代戏曲为我们谈谈中国文化传统的品格吗
2、?傅 谨:好。那么我就以京剧为例来简单谈谈吧。谈京剧的文化品格,我们首先要探讨京剧的诞生问题。对于京剧的历史,有人会说是 200 多年历史,实际上这是以历史上“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的标志了。所谓“四大徽班”进京,是公元 1790 年乾隆皇帝做寿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戏剧在传统社会里是宫廷里最豪华也最高水平的娱乐,清代的历代皇帝都喜欢看戏。清代宫中也有戏班,但宫里的戏班一般都不会有很高的水平,因为这些人在演戏的时候,两眼看的、满脑想的一定是怎样让皇帝喜欢,不要犯错误,也正因为此,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宫廷戏班会特别出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皇帝要看好戏,大概都要到民间去找。从后来的文献来看,为了给乾
3、隆皇帝做寿,当时京城整条大街全都是各地送来的戏班,而送戏最为成功的,大概要属扬州一带的徽商了。清代的扬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码头,也是运河的集散中心,像盐啊稻米啊等等都从这里过,徽州人又特别会做生意,很多徽商富可敌国,为满足娱乐需求,商人之中蓄养戏班也便自然而然了。乾隆下江南时曾在扬州领略过戏班的精彩表演,并且记忆深刻,因此,为乾隆祝寿,徽商送戏班进京是理所当然的,从 1790 年三庆班进京,北京陆续形成著名的“四大徽班”。徽班演出的剧目,包括昆曲、徽戏等各不同声腔,他们进京有清廷大约二百两银子资助,二百两银子并非小数目,但对戏班的长期经营当然不够,所以还有地方官商资助。这些戏班为皇帝祝寿演出结束
4、后,不一定都离京,他们会试着继续留在京城寻找市场。京城的徽班就是这样出现的,并且因表演水平高而得到观众的肯定,随后湖北艺人加入进来,他们把汉调带进京城,在徽戏、汉调基础上,融合昆曲,衍生出一种新的戏剧样式,俗称皮黄,即西皮和二黄,就是后人说的京剧。因此,准确地说,1790 年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重要契机,京剧作为独立剧种成型、诞生却是在四五十年以后。从 1790 至 1840 年京剧萌芽、诞生的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是民间戏班进京,催生了新的剧种产生。京剧诞生的文化背景,是一个既有文化格局逐渐让位于多元文化格局的文化大变革时代,而京剧诞生的意义在于,它不是以文人趣味为中心的文化秩序的产物,恰
5、恰是对这种文化格局的一种颠覆。黄春黎:如此看来,京剧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民间身份,而且从艺术地域上来讲,它更接近北方,并具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那么,它的脱胎与代表精英身份、高雅艺术的昆曲,又是什么关系呢?傅 谨:京剧与昆曲的关系,本质上是两种文化形态的关系。我们看,明末时期地方戏虽已蓬勃发展,但唯有昆曲被认为是雅的,所以清中叶以前,宫廷只唱昆腔和弋阳腔。迄今为止,在文学上、音乐上、表演上,昆曲仍代表着中国雅文化的最高水平:传奇剧本代表了明清文人的文学创作最高成就;昆曲代表了明清时期雅文化音乐的最高水平;昆曲表演代表了明清雅文化格局内的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哪怕今人创造古典舞蹈,基本上也是倚赖
6、古代文献、敦煌壁画和昆曲表演。可见,昆曲在中国舞蹈艺术史上的地位之高。在文化上,昆曲是一种高度、一种象征、一种标志,因为它代表了文人士大夫的表达情趣、审美取向和文化理想,所以它一经传播,就被作为一个整体的文人阶层广泛接受,并获得了无可比拟的文化地位。而只有当艺术发展到相当程度,审美趣味趋于精微和细腻时,雅致才能成为这一文明的美学取向和成熟标志。但任何一个社会,雅文化的需求都是小众的,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时代,雅俗之分下的雅文化都只有小众接受群体。因此,昆曲越是提升其精致程度,就越是离开普通大众。而普通大众要满足戏剧需求,就势必会采用更为民间化、俚俗化的方式。因此,昆曲臻于极盛之时,“花雅
7、之争”(花,即俗)也随之而起,而从明中叶开始,秦腔的流传、演绎发展到现在我们说的京剧,这一支被称为秦腔或乱弹、梆子、徽戏、汉调的地方剧种,无论是在剧目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音乐艺术上,便都更接近民间趣味。当然,京剧与昆曲的关系,远不止于俚俗与高雅的风格之别、大众与精英的受众之别、北方与江南的声腔之别,事实上,京剧的发展是离不开昆曲的滋养的,而京剧的崛起也改变了雅俗艺术的界定标准,缩小了雅俗戏剧之间的美学距离。黄春黎:那么,京剧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成为自上而下最为追捧的剧种,除了广大的民间基础与超强的艺术吸纳能力之外,是否还有一些特定的历史原因呢?傅谨:应该说,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历
8、史原因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是“太平天国”起义。这是清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最大创伤,生产力遭到严重摧残,戏剧艺术发展也受到极大破坏,太平天国占领的南京、苏州一带再也无法输送具有母语优势的昆曲人才,导致了宫廷的昆曲水平甚至不如民间。二是慈禧太后掌权。慈禧太后在民间长大,相较从小在宫廷内接受系统教育的掌权者而言,其思维观念和审美趣味更多元,当她掌握最高权力以后,宫廷戏剧发展到最后便只重皮黄,而皮黄在民间自然更急剧地兴盛起来了。这两个事件,基本上是昆曲和皮黄此消彼长的最重要的历史原因。黄春黎:我记得您曾说,对戏剧发展而言,文人的推举、民众的喜爱和官府的倡导三者之间是一直有关联的。那么,除了宫廷的促进作用外
9、,民间的戏剧土壤又是怎样推动京剧发展的呢?傅谨:对京剧的发展而言,相比宫廷作用,民间戏剧土壤的功劳更大。这就要说到茶园的重要作用。茶园不是喝茶的地方,是听戏的地方,从清代开始,北京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茶园。其经营方式很特别:首先,清代戏班和茶园不能兼营以致彼此制约、共同促进的经营模式,客观上加快了京剧的发展;其次,戏园和戏班的分成制度和安转(即戏班和戏园之间连轴转)制度,也刺激了京剧表演水平的提升。此外,清代达官贵人之中盛行的堂会之风(即将各戏班最好的演员齐集一台,在家中同台唱戏)急遽提高演员收入,也推动了演员行业的壮大与发展。因此,京剧在短短一百年时间之内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绝非偶然,而是宫
10、廷、茶园和堂会共同促成的结果。黄春黎:您对京剧诞生和发展的阐释,不仅包含了戏剧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还有着戏剧行业发展的商业逻辑,我想,您的这种戏剧分析视角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也会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此外,京剧能成为皇室贵胄、大小官吏、普通民众普遍接受且更具影响力的剧种,就题材内容与音乐形式本身而言,它是否也具备着顽强的生命力呢?傅谨:的确,京剧与昆曲在题材内容上,反映的正是中国文学史的两大传统:一是,文人写作的传统,抒写内心世界,文辞精雕细琢,主要消费对象为文人群体;二是,胡适所说的俗文学传统。昆曲与一般剧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文人士大夫面向自我的创作,而其他剧种则更贴近老百姓的需求。首先,从题材
11、内容上来说,昆曲的故事和老百姓的趣味之间是有距离的,传奇作家的写作为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明初以来很多经典作品,像牡丹亭 琵琶记 浣纱记 长生殿 桃花扇等,大体都是如此;但戏主要是给老百姓看的,民间的说书讲史更符合老百姓的趣味。中国老百姓爱听故事,从隋唐(很可能是从汉代)开始,就出现一批说书讲史人,将奇奇怪怪的民间故事编在一起,说给老百姓听。这些民间说书讲史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故事本身也是一脉相承,注重传奇性,而且充满了老百姓对军事、政治和社会的理解,像关云长的故事、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等,既有普通老百姓所认同的伦理道德,也有他们对历史、爱情、婚姻、民族关系以
12、及宫廷政治的理解。老百姓的理解逐渐与故事融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共同创造的过程,这些故事由于好听、好玩、有意思,所以都被搬上舞台,这就是宋元南戏。到明清,就有了从秦腔到京剧的这一段演变过程,而从秦腔到京剧,叙事方法就是说书讲史。其次,从艺术形式上来说,地方剧种的音乐形式也更接近民间。唐诗、宋词、元曲对文字的音乐性要求越来越高。话说明清人格外讲才情,一个戏写四五十出,如此长的文本,用很多支曲,而每一支曲的遣词造句又都要符合严整的格律,这真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能写好曲的文人就非常少,普通艺人更不会,就更不要说老百姓了。因此,艺人就采用自己能掌握的比较简单的音乐形式来表现了:从秦腔开始,音乐就回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京剧 文化 品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