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上)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难点名称 了解伯牙鼓琴一文中“知音”的内涵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深刻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伯牙破琴绝弦可见知己在人们心中的分量。“知音”与“朋友”是相差很多的,所以这是要给学生讲解的一个难点。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多形式朗读,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深刻的内涵。2.抓住重点字词“志在”“善哉“读悟“高山流水”
2、的含义。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3.教师过渡,出示课题。知识讲解(难点突破)4.这篇古文选自吕氏春秋,它究竟讲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古文,我们首先要会读。师范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5.生齐读全文。6.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一个是子期。伯牙和子期是什么人呢?我们来看一看。伯牙: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著名琴师,琴技高超,被称为“琴仙”。钟子期:山野樵夫。二人是什么关系呢?(板书:知音)7.伯牙和子期身份悬殊,子期为什么能成为伯牙的知音呢?让我们快速默读
3、课文,划出能体现伯牙是子期知音的句子。8.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方”和“志”是什么意思?(2)这句话中“善哉”这个词能充分表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3)善哉乎鼓琴!这是子期对伯牙琴声由衷的赞叹。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一起读读这句话。(4)既然“善哉”已经能表现子期对伯牙琴声的欣赏和赞美,那只要“善哉乎鼓琴!”这句话,去掉“巍巍乎若太山。”行不行?为什么?(因为“善哉乎鼓琴”只是在赞美伯牙的琴声好听,而“巍巍乎若太山”不仅能表现伯牙琴技高超,而且说明子期真的听懂了他的琴声,与子期心有灵犀,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5)让
4、我们带着子期对伯牙的赞叹一起读读这句话。9.出示句子: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1)刚才同学们说这个句子也能体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跟前一句话句式基本一样。既然前一句话已经能表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那这句话是不是多余的?去掉这句话行不行?为什么?(加上这句话说明无论伯牙弹奏高山还是流水,子期都能听懂,这样更能体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而且读起来使文章更有一唱三叹之感。)10.师引读:就这样,伯牙和子期一个在弹,一个在听。当伯牙心里想到泰山时,子期赞叹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不久,伯牙又想到了流水,于是他转调拨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伯牙鼓琴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