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困境的观众学分析.pdf
《京剧困境的观众学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困境的观众学分析.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京剧困境的观众学分析 一 京剧和其他地方戏剧种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陷入困境之后,人们不断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研究中,不少人把陷入困境归因于京剧艺术本身,认为产生于农业文明的京剧艺术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无法与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当今观众相对应。于是,就加大艺术改革的力度来适应观众,特别要适应青年观众。一些具有强烈改革意识的艺术家们,不顾艺术传统,一个劲儿地折腾艺术本身,折腾来折腾去,也没见困境有什么改变。而且还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境况:为适应观众而加大改革力度的作品,很少能适应观众,而在市场上观众爱看的还是上个世纪 50 年代整理的、保留了传统戏的基本面貌的剧目。真正的艺
2、术应该是超越时空的。艺术家们长期积累、创造的京剧这种艺术的基本形式,融汇了多种艺术元素,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层精神,它不仅是对应一个时期的人们的审美意识,更是对应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就那么容易过时?当然,这种艺术形式的表层结构的某些部分,可能是某一时期人们文化心理的反应,未必能够长期对应观众的审美趣味,它们是活跃的,易变的,会随着时代自然改变,而京剧的基本形态、内在的美学品格是稳定的,是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的。在艺术本身方面的长期改革不见成果,京剧的困境依旧,这不能不让人思考,京剧艺术陷入困境是不是另有原因呢?困境的表现是观众的减少,陷入困境的原因,不管有多少原因,都会在观众那里得到反映
3、。过去一些研究者说京剧不适应观众,往往是从一种概念出发,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调查观众、了解观众、分析观众。如果能够对观众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就会更理性、更科学地认识京剧以及整个戏曲陷入困境的原因。观众审美意识中,确实有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成分,如心理节奏的变化、文化素养、某些具体的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戏曲确实需要作相应的变化与之适应。观众审美意识的变化又未必全是正常的、合理的,更不是所有人的所有变化都是正常的、合理的,艺术都得如影随形地作相应变化。如一部分观众对自己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淡薄,一切觉得外国好,提起京剧就反感,这种变化就是不正常的,京剧如果随他们而变,就是取
4、消京剧。在一定时期,一些非审美的原因,也可能会减低或压抑观众的审美需要,如经济过热压抑了部分人的审美欲望,经济困难使某些人群无法走进剧场等等,这也是改变京剧艺术本身无济于事的。观众心理的正常、合理变化,其实不需要什么人耳提面命,艺术自身的自调节功能也会自觉启动,经过自调节适应观众的变化。而那些艺术无法牵动的因素,倒是需要我们冷静分析,找出解决的途径,不然,我们就会像唐吉诃德那样与风车搏斗。二 长期以来,京剧要争取青年观众的口号是喊得十分响亮的。有一个青年不耐烦地问我:你们戏剧界为什么非要来争取我呢?我今天不想看戏不等于我一辈子不看戏,你们大可不必担心今天不看戏的青年到老也不看戏!我们在对观众的
5、调查中发现,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才开始看戏者还真的是大有人在。不过,京剧观众中确实又是在青少年时代开始喜爱京剧者为数更多。所以,青少年又是应该争取的。但这种争取绝不应该是盲目适应青少年。这里对当今青年,包括一部分当今壮年作一下分析:从 2006 年往前看,1964 年的戏曲舞台已经没有了传统戏,接着就没有了戏曲,后来又只有 8 个样板戏。到了 20 世纪的 70 年代末,戏曲舞台热闹起来,什么戏都可以演,但好景不长,到 80 年代初,“反传统”,把戏曲说成是“落后的艺术”、“愚昧的艺术”、“行将消亡的艺术”等等,成为时髦的舆论,严重地影响青少年走进剧场。直到 20 世纪末,不少喜爱看戏曲的青年还担
6、心别人说他是“土老帽”。这就是说,42 年以来的人们能够正常欣赏京剧的时间是不多的。这一时期中的青少年,很多人就没能建立起欣赏京剧的“先在结构”,缺乏欣赏京剧的起码的知识储备,一些青年也坦率地承认看不懂京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被舆论左右。一部分青年鄙薄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其实是源自某些鄙薄京剧的舆论。因此,对于青少年的争取,绝不应该改变京剧的固有形态以适应其口味,而是应该以正常的舆论代替那些以贬低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不正常舆论,要青年们知道,对本民族的艺术丧失欣赏能力绝不是可夸的荣耀。然后,有关社会团体选择具有艺术魅力的传统京剧精品对缺乏欣赏京剧的知识储备的人们实施审美教育,普及京剧知识,不
7、断用京剧的美征服他们,使他们逐渐增长欣赏京剧的能力,养成欣赏京剧的习惯。三 在一部分人中,对京剧的文化认同淡薄,甚至消失,是他们不爱京剧、不看京剧的原因。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一次次的战争失利,一次次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构成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一些人开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失败的原因,一些人失去了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尊,中国人再也不像汉唐人那样,可以平视甚至傲视外来文化,可以理直气壮地、自然而然地吸纳外来文化,而是以自卑的心理对待自己的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时,还往往要诅咒一番自己的祖宗。这种心态,很容易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丧失自我。一百多年来,人们太多地听到批判
8、、否定传统文化的声音,这是一些人对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淡薄的一个原因。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特点不同,某种文化的某一特点适应了某一时期,这种文化就会领世界之风骚。一种文化可能在世界上领风骚数百年之后被另一种文化代替。西方文化有利于机械生产,自然能领工业文明时期的风骚。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文化就永远先进于东方文化,永远高于中国文化。不过,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它一直是强势文化,我们在学校课堂上大量接触的是这样的文化,在媒体上看到、听到的也多是这样的文化。一些秉承霸权主义的国家又利用它们的科技、经济的优势不断地挤压、消解欠发达国家的文化。这就更容易使一些人觉得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我们万事不如人。于是人们会不知
9、不觉地淡化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对本民族的节日、本民族的习俗、本民族的艺术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淡薄。对于失去或淡薄了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观众,京剧不能去适应,也无法去适应,要适应他们,除非把京剧“洋化”。这部分观众多在知识界,他们总是想利用西方的文艺理念观察、改造包括京剧在内的民族艺术,对于那种不顾京剧传统美学品格的大幅度改革情有独钟,推波助澜。这虽然不是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但拥有舆论权、创作权。他们的观念具有更大影响力。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即使一些表面看来还喜爱京剧的人,也是在用西方的艺术观念、原则评价京剧,甚至创作京剧,这是更令人担忧的。这样,就会对京剧的深层特点“慢性消解”,久而久之,京剧虽然还
10、存在,但是原有的神韵、深层的文化内涵不复存在。如果认真看一看当今创作的京剧作品,和传统经典对照品味,不难发现,在这些作品中,京剧艺术固有的空灵、洒脱、飘逸、闲适、游戏性等等韵味已经消失不少。京剧对这些观众不是适应的问题,而是抵制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地上演传统精品,在广大观众中延续京剧的深层文化内涵。同时要尽快创立真正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符合京剧发展规律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京剧学理论。并且尽快建立能够运用这种京剧学理论的创作队伍和评论队伍。这样,才能使京剧争取更多的观众,才能使我们的京剧永远姓“京”。四 进入 20 世纪,特别是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艺术欣赏也越来越呈现多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京剧 困境 观众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