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石部字义简论华夏石文化.pdf





《从《说文解字》石部字义简论华夏石文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说文解字》石部字义简论华夏石文化.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说文解字石部字义简论华夏石文化 马 芳【摘 要】摘 要:剖析了“石”部字所蕴含的文化涵义,揭示了蕴含在“石”部字所记录词汇中的部分语言文化信息,并从生产工具、石材建筑、医疗治病、军事武器、文化娱乐五个方面诠释石部字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7)005【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说文解字;石部字;石文化 汉字“石”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石,山石也。”甲骨文写作,从从口,或省口,同。疑为石刀形之譌变。石刀本作形,改横书为竖书遂作形,而刀笔又将圆弧刻为折角作形,或又增从,甲骨文形偏旁可表示器皿,增形则为石器,以石器本质为石,进而表示一般之石。“石”
2、用作偏旁构成的石部字,在说文解字中共有 57 个,其中新附字 9 个,字义表示器物和某种动态的,能反映出石广泛用于人类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字义表示某种声音和状态的,能反映出华夏民众对石的观察和认知;字义表示与化学相关事物的,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对化学物的某些研究和成就。一、意义表石本体的石部字 1.石本身 人类最原始的工具是木棒和石头,因此可以说,是石头敲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门。考古学家把人们对石头的加工程度作为早期人类发展进程的标志: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以打制为主,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在对石头加工的过程中促进了人们对石头性质、硬度的认识和石料色彩、质地、光泽度的甄别。例如:礫,小石。说文
3、石部:“礫,小石也。”韩非子内储说下:“僖侯浴,汤中有礫。”磽,坚硬的石头。说文石部:“磽,礊石也。”清承培元廣说文答问疏证“墽”下云:“磽,礊石也,乃石之坚者。”碣,高耸独立的石头。说文石部:“碣,特立之石。”,水边大石。说文石部:“,水边石。”广韵腫韵:“,水边大石。”2.矿石 磺,同“礦”。矿石。说文石部:“磺,銅鐵樸石也。”段玉裁注:“銅鐵樸者,在石与銅鐵之间,可为銅鐵而未成者也。不言金玉者,举觕以该精也。”集韵梗韵:“磺,或作礦。”礜,礜石,矿物学名词。说文石部:“礜,毒石也。”玉篇石部:“礜,石,出阴山。杀鼠,蚕食则肥。”中国最早记载矿物的典籍是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对矿物的性质如硬
4、度、颜色、光泽等都有所描述。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矿物药石的产地、形色、鉴别等也都有所记述,可以看出人们对矿石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二、石部字与石器文化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是由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力不断发展,工具也在不断改进。从说文解字石部字中可以看到古时人们对石头的充分利用,运用一定技术对其进行加工、改进来服务日常生活。1.石部字与农具 自猿人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对野生植物进行采集开始,其工具就迈开了转化为农具的第一步。原始农业从采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而原始农具也
5、大都是从用于采集的工具逐渐发展演变过来。制作简单农具的材料,经历了石、骨、蚌、角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三个发展变化阶段,这是漫长而迟缓的。:说文石部:“,斫也。”段玉裁注:“斫者,其器所以斫地,因为之斫也。释器曰:斫谓之鐯。鐯字又作櫡,依许则当作。郭云:镢也。金部:镢者,大鉏也。然则必以金为之,安得从石?盖上古始为之,用石,如砮砭之类,或以其可斫地撅石,故从石与?”虽说现在大家看得到的锄头基本都是金属制的,可在远古,锄头的雏形的确是石制的,而且当时石制农具的使用较为普遍。2.石部字与日常生活用品 从“碓、磑”等字可以看出古人在粮食加工方面是怎样利用石头的:碓:说文石部:“碓,舂也。”王筠句读:“杵
6、臼任手,碓则任足。又有水碓,不劳人力。”说文解字注:“舂者,擣粟也,杵臼所以舂。本断木掘地为之,师其意者又皆以石为之。不用手而用足,谓之碓。”其实碓就是一种舂米的工具,它是运用杠杆原理制造的,每个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下面的石臼里放上准备要加工的稻谷。从“碓”这个字形可以看出,最初的碓头是石制的,利用碓来舂米也是人工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地舂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汉末期出现了利用水力来舂米,后来把利用碓来舂米这一动作行为也称作碓,其词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引申和变化。磑:说文石部:“磑,也。”:说文石部:“,石磑也。”是一种研磨谷物的工具,有石制的磨棒和磨盘
7、。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石转磨,传说是由公输班发明的,当时称作“磑”。这种工具是合上下两圆形石盘,中间凿有纵横齿槽,下盘固定,上盘转动,便可将谷物研磨成粉屑。从这些字和字典的注释中可以看到一些古人对粮食进行加工的方法,侧面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可看到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小麦、水稻、豆类的种植已经很普遍了。砺: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器用什么制作?就是砺。玉篇石部:“砺,崦嵫砺石,可磨刃。”书禹贡:“砥砺砮丹。”孔传:“砥细于砺,皆磨石也。”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山海经西山经:“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出于海,其中多砥砺。”郭璞注:“砥砺(礪),磨石也
8、,精为砥,粗为礪也。”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知道:质粗者为礪(砺),细者为砥。说文解字中与礪同义的字有 3 个:礱、磏、碬,均表示磨刀石的意思,而且还根据磨刀石的粗细、颜色对磨刀石进行分类。由此可见古人对利器的加工已经十分普遍,人们也懂得相互摩擦会使刀刃等更加锋利的原理。砧:捣衣石。说文新附石部:“砧,石柎也。”农政全书虫桑:“盖古之女子,对立,各执一杵,上下捣練于砧。其丁冬之声,互相应答。”唐王建捣衣曲:“月明庭中擣衣石,掩帷下堂来擣帛。”反映了古人在洗衣服时用木杵在石头上捶洗衣服的习惯,这样可以使衣服干净。现在一些农村地区还保留这种习惯。3.石部字与军事武器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开始使用天然或经
9、简单加工的石块或木棒来猎取动物或用以猛兽攻击时的自卫。后来,他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猎物,提高工具的杀伤能力,遂逐步对石、木工具进行改造,或在棒头修出尖峰,或在石块上敲出边刃,或是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制出较先进的复合工具,如飞石索、弓箭及石矛等。兵器起源于原始的狩猎工具。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向兵器转化始于为生存竞争及部族仇杀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搏斗。人们对这些工具兼兵器进行有意识的改造,提高杀伤力,并发明、创造了一些专门用于格斗和防护的器械。于是,作战工具与生产工具逐渐分离,原始兵器诞生了。从出土的石兵器判断,中国最古老的兵器是古代猿人采集石英石、砂岩、煌石等原料,经过敲打、磨制而成的,有扁、圆、方、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文解字 字义 华夏 文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