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家校社共育的探索与实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背景下家校社共育的探索与实践.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信息化背景下“家校社共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当代社会,传统的“家校社共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家校社共育问题的梳理,在信息化背景下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家校社共育的策略,以期全面提升家长家校社共同育人的实践效果。关键词:信息化;家校社;协同共育 教育是一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努力的艺术。2021 年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协同育人的目标,充分发挥学校的指导作用,建立家校协同育人体系。在信息化背景下,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家校社共育链条,构建“家校社”的理想教育生态。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状(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教育职责与界限
2、不明 2018 年度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显示,50%以上的家长都觉得,教育孩子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而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界定好教育对象,也没有界定好学校的责任和边界。(二)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多元的教育观念 不同的家长,阅历不同,教育观念也不同。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有着时空上的差别,教育的内涵与方式也各不相同,若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匹配,则必然导致孩子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理念的转变,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冲突与问题,其中“5+2=0”便是最好的例证。(三)缺乏充分的社会教育参与 在家校社协同共育中,社会教育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在于社会教育参与程度较低。一是现有的社会资源利用率低;二是社会工
3、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工作热情不高,缺少相应的考评体系;三是学校的空间、资源比较少,很多老师没有自觉、没有积极地发掘和运用社会资源。二、信息化背景下家校社共育的策略实施(一)顶层设计,把握家校协同育人的立足点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学生接受信息、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的“家、校、社”教育方式已被时代所淘汰。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社育人全链条,才能使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增强老师、家长与社会的合作能力,打破时空交流的限制,打造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社育人全链条,才能使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达到教育的统一。品行好,学习好,素质好,能力强这四个指标,是学校的教育任务,也是家长的期望,还是社会的
4、需要。因此,学校要立足生本,以家长参与、学校引领、社会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制订家校社合作课程,其目的是在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上,以“协同育人”为立足点、出发点和焦点,形成三方合力,持续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二)专家引领,丰富家校社教育内容 为了更好地协同家校社教育,学校通过搜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案例、大型心理剧场、专家讲座、优秀家长家庭教育分享、个案分析等教育视频,丰富家校社共育资源库,搭建分享平台。将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资深班主任、积极进取的家长的个人感悟、经验、收获分享到资源平台,为更多的家长提供问题解决新途径和可供借鉴的操作性建议。另外,邀请相关领域的专
5、家、教授,针对儿童的成长、学校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家长的关心等,通过讲座、沙龙、团体辅导、网络授课等方式,针对目前的学习负担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手机管理问题、劳动教育问题等等,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庭、社会的资源优势,助力学生和家长身心和谐发展。例如,定期举办家校社在线专家讲座,交流先进的教育思想,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拉近家校社教育的距离,形成家校社共育合力,共享家校社的教育智慧。(三)全员参与,促进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开展“人”是家校社共育的关键因素,建立制度、组织机构和团队,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前提。学校可以成立一支由专业的心理教师为骨干,班主任、优秀学科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优秀家长代表组
6、成的团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形成一支素质过硬、有教育情怀、有服务热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积极引导一些家长志愿者参与到名师课堂、家长课堂等活动中来。适时开展“家长如何控制自己的暴脾气”、“有效沟通架起亲子心灵的桥梁”等专题线上培训,传授先进的家校共育方法,畅通最新教育理念的传达途径,共商家校教育的组织方案,为后期的行动研究莫定坚实基础。(四)创新家校社沟通模式,发展点单式的引导与交流 为了更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与沟通,我们在原来的家校社课程基础上,以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要为依据,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使资源平台得到合理的优化。当前,学校的资源库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日常生活、移动电话、异性交流、学
7、习表现;第二部分以家庭构成分为单亲为单亲家庭,二孩家庭心理健康。在活动进行中,随时记录、分享、录制课程视频,并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整理成文,并定期在公众号中发布。家长们可以通过观看学校推荐的教育课程更新教育理念,培养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技巧,也可以自己去找问题模块来学习,这些都是家长们的需要。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微信为学生的个人问题留言,由学校安排专业老师进行解答。这样既能保障家长和学生的个人隐私,又能满足一些家长的个人需要。这种模式既可以弥补传统的家校教育即时性、互动性、选择性差等不足,又能全面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素质。三、结论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社共育”策略,既有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一项工作,教育的高品质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和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家校合作,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1杨雨凡.互联网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模式探究C/.对接京津区域发展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464-468.2周彦君.“互联网+”下如何构建家校协同育人良性沟通机制J.智力,2021(32):28-30.3张向红.教育信息化下的家校协同育人策略J.成才,2020(15):33-3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