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高考导航】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在强调以文明史观审视历史的今天,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其中明清思想为重中之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当前全球祭孔、开办孔子学院、论语热等现象理解儒学与国家建设的联系;二是结合和谐社会构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是注意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如纵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横向比较明清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等。【考点梳理】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形成 1源头:百家争鸣 (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
2、微,文化繁荣。(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法治”;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3)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透析:百家争鸣的出现反映了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的时代特征。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包含辩证思想。三者互补,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例 1.(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 8 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
3、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B 2 形成与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1)创始:孔子。主要思想:“仁”(核心);德治;有教无类。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2)发展:孟子和荀子。孟子:把“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南宋被列为四书。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天人关系上,提出“天有行常”、“制天命
4、而用之”。透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影响,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不断吸纳、融合各流派的观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孔孟提出的修身、治国等思想,寄希望于人的本性的自觉,如“克己复礼”等,带有理想主义成分。而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并非美好,在强调自我修养的同时,更注重“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带有现实主义倾向。例 2.(2011年广东文综卷,第 12 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
5、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参考答案】C 二、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 原因:(1)政治大一统的需要;(2)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3)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2 表现:(1)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兴办太学并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3 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透析:汉代儒学的兴起是与时俱进的结果,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并非只是继承与发扬儒家思想。孔子强调“礼”,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要求严
6、格。孟子则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化。董仲舒宣扬“大一统”和“君权神授”,则把封建统治神圣化了。战国到秦汉,思想界发展的趋向是由自由走向专制。例 3.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材料中董仲舒宣传的思想是()A 天人感应 B 天行有常 C 上天无道 D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A 三、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 1 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2)内容:“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
7、方法。2 陆王心学 (1)开创者:南宋陆九渊。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集大成者:明代王阳明。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发明本心”;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透析:宋明理学在哲学逻辑的层面上提升了伦理道德信仰,是民族价值观的重建;宋明理学在解释孔孟儒学的过程中表达出了不同于孔子信条的箴言。这些说明了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讨论的问题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陆王心学在天理和人性修养上承接了程朱理学;?例 4.(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 13 题)理学家王守仁提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思想 发展 历程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