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资源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以数据资源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数据资源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数据资源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崔波 来源:出版广角2021 年第 03 期 【摘 要】利用数据资源驱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智能转型和总量提升,是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谋划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具备去粗取精的数据预测力、冷静客观的数据判断力、统一协调的数据执行力,以数据数量、数据速度和数据多样驱动文化产业内容创意、传播创新和消费升级。【关 键 词】数据资源;大数据;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崔波,浙江传媒学院新聞与传播学院。【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ZD321)的阶段性成果;2012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XW038
2、)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45-1216/g2.2021.03.006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适用的是财政投入、规模扩张、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与世界文化产业强国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亟须调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主要方案。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生产要素,这在中国市场
3、经济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性认识文化产业的数据资源是什么,文化产业数据资源有什么作用,以及应该如何以数字资源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一、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形成数据资源 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生成的三类数据资源是现代文化产业实现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所在,包括产品内容存储数据、用户行为痕迹数据、传播效果反馈数据。1.产品内容存储数据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马丁希尔伯特对 2007 年前人类所创造、存储和传播的一切信息进行估算,得出信息总量为 300 艾字节这一数据。这些海量数据中包括书籍、图画、电子邮件、照片、音乐、视频、电子游戏、电话、汽车导航和信件等,但这只是人类海
4、量数据的冰山一角。因为在 2007 年前,只有 7%的数据是存储在报纸、图片、书籍上的模拟数据,其余的都是数字数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量的数据被记录下来。迈尔-舍恩伯格做出这样的估计: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 4倍,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 9倍2。因此,人类产生的数据之大,非我们所能想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化产品内容的存储数据呈现爆发性的增长。从我国来看,截至2020 年 6 月,我国网民有 9.4 亿,互联网普及率是 67%。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是内容生产者,内容产品的专业机构(PGC)和非专业机构(UGC)都在生产内容信息,“专业化”转
5、变为“社会化”3。数据无疑是海量的。2.用户行为痕迹数据 虽然文化企业都重视受众需求,但是传播者在将受众需求化为具体的数值从而设计出满足受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方面一直缺少招数,而互联网用户的行为痕迹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窘境。用户在互联网留下的任何行为数据,包括消费偏好数据(如文化产品消费频次、消费档次等信息)、用户人口统计学数据(性别、年龄、所在地)、社会统计学数据(学历、收入水平等),都有助于文化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能更准确地确定目标用户。如百度将用户搜索关键词、兴趣点、到访页、浏览主题词等行为痕迹数据作为描绘用户自然属性、短期特定行为与长期兴趣爱好的重要指标,最终拟出用户的全方位特征;亚马逊
6、根据用户在其网站上的类似查询进行产品推荐;Twitter、Facebook 和 LinkedIn 通过用户的社交网络图得知用户的喜好;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奈飞,将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数据转化为大型数据库,自制连续剧纸牌屋,获得了巨大成功。无独有偶,作为我国新闻聚合网站代表的今日头条于 2016 年推出媒体实验室,向大众和机构媒体提供多维度用户主导的内容生产;腾讯视频采用 HADOOP 等相关技术对该平台上大量的用户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和分析。3.传播效果反馈数据 传播效果反馈数据不仅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还存在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或个人之间。就前者而言,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随时相互转化,因为
7、在移动互联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比较便捷的工具来表达自我、传播所思所想,这些数据可视为传受关系的动态调整的基础。因此,考察某个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或者传播影响力,通常做法就是观测这款产品的提及量、讨论量和评论正负面信息的比例。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应使用“有效度、显著度、关注度、参与度和扩散度”等指标进行测度4。就后者而言,以算法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平台,一般通过增强用户黏性的信息实践,获得大量的传播效果反馈数据信息,并向传统媒体和其他自媒体提供这些信息资源。二、数据资源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的功能 上述三类主要的大数据,折射出社会资源配置的多重方式。正如杜尔劳夫和布卢姆所言,“数据赋能能够较为全面地刻画
8、影响文化产业创新要素的运行轨迹。”5我国大数据白皮书(2016)指出,大数据是新资源、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混合体。从资源视角看,大数据是新资源,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资源观。1.数据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 数据资源有助于优化文化产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2016年,国外学者对数据资源作用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发现数据资源有助于对文化环境、文化区域、文化元素进行画像,从而服务于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6。之后,我国学者许和连等人利用 1995 到 2011 年间 40 个国家的离岸数据,探讨数据对文化服务的影响,他们发现数据技术外溢强度与文化服务生产率成正相关关系,建议中国
9、应当加快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7。李晓标和解程姬等人的研究也发现,文化产品结构调整应当将重心从粗放型的物质资本投入转向集约型的科技资源投入8。数据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产品和供需优化两方面。在促进产品优化方面,数据资源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企业对其作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如出版社推进全媒体出版,电影业推进 VR,演艺业推进 5G环境下的数字演艺,会展业推进智能会展业务,其他文化企业推出适合在 5G、VR/AR、超高清等各种智能终端和数字传播平台播出的内容产品;还有各企业推出适合抖音播放的竖屏作品,适合数字影院播放的交互电影,适合多屏联动的游戏产品。在供需优化方面,数据资源赋能文化产品数字
10、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端化、精品化、品牌化精神产品的需求。2.数据资源促进文化产业总量提升 通过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数据资源赋能文化产业总量提升。首先,文化产业价值链是指文化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相关环节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而形成的动态过程9。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分为创意、生产、销售和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均可以被数据资源赋能。在创意环节,数据资源降低了内容创意的门槛,创意不再是职业选手的专利,草根也可成为创意的提供者。目前,内容创意环节或文化设计环节已经与用户实现了交互,用户可以向生产者传递诉求或需求,由此诞生了生产者消费者群体。如网络文学平台消解了职业与非
11、职业的分野,吸引了一大批网络文学写手入驻,用户的点击率成就了一批批网络草根作家。在生产环节,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产品,更是依赖于以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对文化产品的赋能。在销售环节,运用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结果,文化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将其产品投放市场,获得投资回报率。在消费环节,消费者可以通过文化产品的评论、点赞、转发等数据,做出购买与否的决定。其次,产业链是在价值链形成基础上形成的,通过价值链驱动形成产业链反应,两者共同作用于文化产业的内生变迁10。由此产生文化产业总量波动协同效应,形成区域文化经济联动发展,且联动在有序与无序并存中呈现非线性与不稳定性11。3.数据资源促进
12、文化产业智能转型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商业基础设施在文化产业中的日益完善,推进了文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和数据闭环的形成,从而为文化产业的智能转型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数据资源不仅能成为文化创意的生产要素,而且还可转化为切实可交易的智能产品,由此作为组织竞争力的关键资本12。数字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智能转型体现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从微观层面来看,由数据驱动的智能生产有助于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人机互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核心部门进行内容生产的常态,越来越多的人类行为过程将被机器代替。大数据促使人工智能运用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
13、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多个场景。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利用海量数据,依照算法实现自我功能优化,赋能文化产业内容的生产,如 2016 年“双 11”期间阿里研发的“鲁班”系统制作了 1.7亿张商品海报,该系统经过一年的学习,2017年“双 11”期间制作了 4 亿多张海报,这种生产能力是人类所不能企及的。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通过海量数据处理而养成识别人类语言的能力,智能语言处理则是让机器懂得人类的表达,如 BuzzFeed、TexasTribune、Quartz、Mic、Los Angeles Times 等媒体已经将聊天机器人运用于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中。计算机视觉技术是计算机基于图像形成的周边环境
14、数据和活动数据进行 3D建模、定位与控制的技术,有助于补充图片和视频缺失的信息,使其更加完美。一方面,人工智能帮助内容生产者从繁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人工智能所不能达成的创意劳动中,“从而有利于优化从业者结构、提高文化生产效率、加快文化创新速度”13。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数据资源驱动下的人工智能降低了他们参与文化产业生产、传播的门槛,改变了其结构性弱势地位。从中观层面来看,数据资源有助于为文化企业智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大数据驱动下的企业决策变得更加理性,避免了文化企业在重大机遇和风险面前,由于意见不统一难以当断则断,或错失企业发展良机,或未能对各种危机做出应急反应
15、。“对影响企业的各种数据进行全息化和智能化的处理,有助于文化企业科学化和民主化决策。”14 从宏观层面来看,数据带动了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调整。数据资源有助于国家利用数据库治理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各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减少冗余信息,跨越沟通障碍,避免资源浪费,提高科学、高效、智慧决策水平。三、树立三力合一的数据资源开发新思维 文化产业创新过程本身是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渐进动态过程,而大数据源于民生、服务民生,汇集形成具有精确性、个性化与长尾路径的应力。在反思大数据给文化产业带来的各种机遇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个元问题:大數据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变革?认
16、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以科学的思维和理念指导文化产业的创新实践,才可以将数据思维更好地渗透到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文化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1.形成去粗取精的数据预测力 大数据时代给人类带来的最大变革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带来的思维变革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其次,我们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最后,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2 按照舍恩伯格的说法,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指向大数据时代人们需要使用全数据而非传统的抽样数据对事物的发展态势进行研
17、判的这一事实,因为全数据是将与解决某个问题相关的数据一网打尽,对海量数据进行定向分析,从中能够发现人类行为或活动中出现的某些固有倾向,也便于对问题进行全方位且精细化的刻画。当然,与传统被精挑细选的抽样数据不同,大数据内部混杂了个别不准确的数据,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数据库而言,这些瑕疵数据被数据间的容错能力所淹没,不影响人们对数据指向性的预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全数据的获取却很难实现,这是因为很多平台为了保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通过封锁自己的数据以获得竞争优势,在网站上设立各种反爬取的数据保护墙,通常情况下,网站给出的每个内容产品的爬取数量限制是 2000 条/次。此外,在海量数据中混杂着重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据 资源 驱动 文化产业 质量 发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