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县农民戏剧试验及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pdf
《定县农民戏剧试验及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县农民戏剧试验及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定县农民戏剧试验及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摘 要:1932-1937年熊佛西领导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试验是一次重要的乡村文化建设尝试,它的时代背景为中国20 世纪 30 年代农村社会经济凋敝、农民积贫积弱的现状,以及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存在一种“向下看”的大众化潮流。定县农民戏剧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所领导的“定县乡村建设试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试验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经典的农民戏剧文本,并极大地调动了定县农民大规模参加话剧演出的热情,在试验中首次出现农民自发建造剧场。从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定县戏剧试验在文化切入途径、跨越文化障碍、“树人”等方面取得丰硕经验。关键词:定县;农民戏剧;乡村
2、建设;露天剧场;农村文化 1932-1937 年熊佛西领导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试验是一次重要的乡村文化建设尝试,取得了眩目的效果,其中定县农民大规模参加话剧演出、农民自发建造剧场以及对“环境戏剧”的实践在中国甚至世界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长期徘徊在研究话语边缘,较少得到关注。在今天,我们对它重新检视与仔细梳理,不仅仅是为了显现那段被忽视的过往,更重要的是在史料钩沉中为今日新农村文化建设寻求经验与灵感。一、试验背景:现实危机与文化转向 从现实层面上看,20 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战火不断,面临的是外忧内患、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当时的中国从本质上来说仍是农村社会,“30 年代初
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80%以上,农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比值达 61%,其中尚未包括农村手工业”。1 而作为中国社会承重层的农村却日益凋敝:随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入侵和经济掠夺,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乡村手工业纷纷破产,比较典型的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蚕丝业的破败;另外,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军阀战乱频繁、水旱灾接连不断,农业人口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一时间,中国农村出现了农产品滞销、农村金融枯竭、大量土地抛荒的严重问题。农村危机的客观存在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当时的知识界对此形成了认识上的共识即乡村是中国的命脉,救助乡村即是救助中国。旨在救助破败乡村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形成
4、当时社会运动的主潮。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文化界,存在着一个微妙的转向,在各路文化势力、各种文化群体、各类文化组织中,一种“向下看”的眼光在集体生成。20 年代就有的“到民间去”的口号,在 30 年代复杂的文化思潮与社会环境中成为了方兴未艾的“大众化”潮流。在“大众化”这一时代潮流中,左翼文化组织创作了许多反映乡村疾苦和民众呼声的文艺作品,这股普罗文学的强劲风潮是明确地以政治性话语为主导逻辑,而与此在同一时间坐标系上的是一些以民间的、温和的方式实践着这股大众化潮流的学术机构与知识分子,乡建运动的代表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陶行知、熊佛西等等这些或隶属文化保守主义阵营
5、,或是留学西方归来、支持西方现代性的知识分子们,他们焦虑于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同时以知识分子对农村重要性的自觉体认,共同以一种实践的方式完成这种文化上的转向,用关注旧中国的农村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大众化”,推动了中国现代化方案由书斋走向社会,由城市走向乡村,从理论走向实践。因此,这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成果不惟在信贷、医疗、种植等物质成果上,在文化领域方面也有许多独特的成果,这些文化成果在今日研究解决新“三农”问题中的文化领域问题时,也将会是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二、内容与形式:定县农民戏剧试验分析 在当时,以戏剧来疗救农民的愚弱与落后是一个新兴的文化尝试,陶行知在江苏创办农民剧社
6、,阎哲吾在山东济南、李一非在河北通县民众教育馆也都进行过农民戏剧探索,但在当时坚持最久而又最有成效的当属熊佛西所领导的定县农民戏剧试验。定县戏剧试验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所领导的“定县乡村建设试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熊佛西本人是现代著名剧作家,教育家,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1932 年 1 月,熊佛西应晏阳初的邀请,率领部分师生如陈治策、张鸣歧、杨村彬等奔赴河北定县农村开展戏剧大众化的试验。按照晏阳初的原初设计,熊佛西来到定县指导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路径是应当偏重传统民间文化形式的。而熊佛西却坚持认为每一时代都应有合乎该时代精神的文化产物,当时的中国社会刚刚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危
7、机的刺激促使他决心要给农民一种能直面人生的艺术形式。他认为:“国际风云日益紧张,我们被列强环伺包围之中,时时刻刻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是我们的民众如何呢?别的方面暂可不说,仅就戏剧这一极具社会教育功能的文化部门而言,我们大多数的民众仍旧日日夜夜地迷恋于杨大郎的替宋主把忠尽了,丁香之流的割肉疗亲,好马不备双鞍鞯,烈女不嫁二夫男的腐朽的伦理,白蛇青蛇许仙法海、阴曹地府十二道闫君的迷信观念长此这样下去,试想我们的民族在二十世纪的今日将何以立足呢?”2这是熊佛西保留五四现代性启蒙使命的一面,因此他的戏剧试验放弃了平教会提倡的秧歌等传统形式,选择承载思想的对等艺术形式话剧。话剧在当时的中国又称新剧,以区
8、别程式化、脸谱化的传统戏曲。熊佛西在定县戏剧试验中选用话剧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借这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帮助农民直面现实、正视苦痛的人生,注重个体意识的现代化。从戏剧内容上看,熊佛西与他的助手改编、创作一批适合农民接受能力与欣赏习惯的剧本。其中比较出色当属熊佛西的屠户、喇叭、过渡锄头健儿,杨村彬的龙王渠,陈治策的鸟国等。卧薪尝胆是熊佛西为定县写的第一个戏,而定县的农民观众对这部借古喻今、在戏里喊出直白宣教口号的古装大戏并不感冒,于是熊佛西决定聚焦当时乡村的严酷事实,把戏中的帝王将相换成农民自己。比如屠户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放“印子钱”剥削穷人的孔屠户形象,锄头健儿通过健儿反映农民新青年对封建迷信的破除
9、与科学意识的觉醒。这些深受定县农民喜爱的戏剧叙事流畅、生动活泼,从艺术上来说实现了黑格尔所言的“戏剧是史诗与抒情诗的统一”。在这些戏剧中,龙王渠和过渡的主题更为尖锐,浓缩了中国农村在灾难和恶霸的双重压迫下的情景,戏的主题都是强调一种群体力量与群体觉醒,反对残酷的特权阶层,号召农民团结建设新乡村。两戏都有大量室外场景,挤满了农民演员。龙王渠描写一群村民挖渠保护堤坝不受洪水冲击,而富人们在这灾难时刻还加紧剥削穷人。过渡的名字本身就是象征,预示着旧定县向新定县过渡之时,戏剧矛盾围绕新来的大学生带人在靠近地主的渡口的地方建桥,地主阴谋策划船工与建桥民工争斗,意外中船工老杜死于塌方,船工老杜的寡妻向地主
10、索钱葬夫,地主竟当众踢死她。血的事实激怒了船工与建桥民工,他们团结起来与地主斗争。这两出戏在为数以万计的农民观众演出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过渡中的造船歌每个村的男女老幼都会唱,成了定县当时广为流行的歌。从演出方式看,定县农民戏剧成功实践了“农民自己演剧给自己看”的口号。熊佛西他们最初的话剧演出叫“表证剧场”,含有样板的意思,剧中演员只能由平教会职员担任,然而随着定县戏剧的成功与火爆,仅平教职员的演出远远满足不了农民观众的需求,熊佛西开始考虑培养当地农民演员,于是开设了戏剧训练班,等到 1933 年 2 月 9 日,尧方头村的农民在平教会戏剧工作者指导下成立了农民剧团。当这个农民剧团到邻村演出时
11、,农民与新剧之间的文化隔阂彻底消除了,一种贴近感点燃了全县农民对话剧的兴趣,他们巡回过的西平朱谷村立刻成立了两个剧团,在本村的庙会上分别演出了熊佛西的四个乞丐和兰芝与仲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平朱谷村的女演员勇敢地成为定县历史上第一批登台演出的女子,打破了定县秧歌等民间活动一向只有男人演女人的习俗,这在当时保守的乡村文化环境不啻于平地惊雷。在 1933 和 1934 两年里,共有 l3 个村在定县农民戏剧试验组的帮助下正式成立了农民剧团。翻开世界戏剧史,除了当时的定县外,从未有农民自发建造剧场的记录。定县是个特殊且光荣的例子,它是中国农民自发建立剧场的历史见证,它是承载农民内在文化表达热忱的器
12、皿。剧场是容纳演出的空间,也微妙地暗示着观演关系。熊佛西最初将平教会的礼堂加以改造,延续了西方镜框式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第四堵墙”的现代戏剧舞台,在这样的戏剧舞台中,演员与观众处在有清晰分割的两个区域。在此之后,熊佛西他们到各村去举行游行公演,演员在高坡下的平地上表演,观众坐在高坡上看戏,双方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农民朋友更好地入戏,其情势让熊佛西想到了古希腊的剧场,熊佛西逐渐认定露天剧场应该是最好的方式,它能“跳出镜框,与观众握手”,更适合农民戏剧的演出。于是,从 1934 年 10 月到 1935 年 10 月定县先后建造了 3 个露天剧场。在建造过程中,农民朋友捐工捐料,所表现出的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定县 农民 戏剧 试验 中国农村 文化建设 启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