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学案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pdf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学案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学案3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案 3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 学案引语 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很重要。虽说在翻译中不能与关键实词相比,但有时它作为一个“分点”的确存在,更是我们在翻译中无法绕开的。因此,在翻译中碰到一些关键虚词,要紧紧抓住,区分出虚实义,保证把“实义”译到位。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潘耒,字次耕,吴江人。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
2、,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1)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译文:_ 答案 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解析 要点:“弛”“俾”“庶”。(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译文:_ 答案 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
3、的人很多。解析 要点:“以”“齿”“傲睨”。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我朝有旧规定,京官允许向皇帝进言。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
4、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得士,名声更加显著。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议的声音渐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职外调,于是归乡。释“庶”“庶”,作为文言一般词语,其义项主要有:或许,差不多。如本选段“庶罔上行私之徒”中的“庶”。但愿,希望。如“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诸葛亮 出师表)中的“庶”。它还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词,其义项主要有:平民,百姓,今天仍在用。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家族中的旁支,如“庶子”。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韩)滉,字太
5、冲,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薄最详致。再迁给事中,知兵部选。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贷,固表不实。代宗命御史行视,实损田三万余顷。始,渭南令刘藻附滉,言部田无害,御史赵计按验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实,害田三千顷。帝怒曰:“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贬南浦员外尉,计亦斥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时里胥有罪,辄杀无贷,人怪之。滉曰:“袁晁本一鞭背吏,禽贼有负,聚其类以反,此辈皆乡县豪黠,不如杀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为恶。”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婺州属县有犯令者,诛及邻伍,坐死数十百人。(选自新唐书,有删改)(1)县令,所以养民,而田
6、损不问,岂恤隐意邪?(4 分)译文:_(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4 分)译文:_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指郑简公)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必无能矣。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夫开善岂易哉!(魏襄王)召史起而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史起对曰:“可。”王曰:“子何不为寡人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为也。”王曰:“子
7、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史起敬诺,言之于王曰:“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诺。”使之为邺令。史起因往为之。邺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选自吕氏春秋乐成,有删改)(1)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3 分)译文:_(2)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3 分)译文:_ 说“相与”“相与”是文言文中较常用的复音词,有三个义项:彼此交往。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
8、兰亭集序)中的“相与”。一起,共同。如“蔺相如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与”,又如本选段“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中的“相与”。交互。这个义项用得较少。自我反思 在翻译中,你有无虚词的“分点”意识?你认为有哪些关键虚词可以译出或不可译出?答:_ 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 1.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4 分)原文见“自学在前”第 2 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译出了两个“分点”:一是判断句式,二是“而田损不问”的句意。但漏译了“所以”一词,误译了“隐”字。最后得分:2 分。学生乙 该答案译出了句式、“而田损不问”的句意,尤其是译出了“所以”这个词,很好。只是把“
9、隐”字译错了,如此翻译,正好与上文的语境相左。最后得分:3 分。总批语 该句翻译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分点”:“所以”“恤隐”。“所以”是常用的复言虚词,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的原因”,一是表示“用来的”,这里取后意。学生甲漏译了“所以”,可能与平时虚词“分点”意识薄弱有关。“恤隐”是同义复词,“隐”是“体恤”“怜悯”意。从上文看,韩滉、刘藻确有隐瞒实情,但别忘了“岂恤隐意邪”是反问句式,如学生乙的答案,正好与皇帝的心意相左,可见不能译为“隐藏实情”。满分 答案 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得分点:“所以”“恤隐”。)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
10、以绝其谋。(4 分)原文见“自学在前”第 2 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译出了“乃禁屠牛”的句意;对句中两个“以”的意思,前者是误译,后者是漏译;“啸结”一词译得不准,把“啸结”理解成了“偷盗”。最后得分:1 分。学生乙 该答案译得较好,尤其能准确译出两个“以”的意思。如把“啸结”译得更明确一些,则更妙。最后得分:3 分。学生丙 该答案不仅准确译出了两个“以”字及“啸结”的意思,而且准确地译出了韩滉“禁屠牛”的原因和目的,主语“他”的补出,更反映了该生平时良好的翻译习惯。最后得分:4 分。总批语 该题翻译最大的看点是两个“以”字及“啸结”一词的翻译。“以”是文言虚词作为“分点”频率最高
11、的一个词,只要它出现在句中,就要格外重视,准确翻译。“啸结”,重点在“结”(结伙,聚结),而“啸”字作为一个修饰语,虽有“打着口哨”意,这里完全可以虚化不必译出。满分 答案 又因贼没有牛肉酒水就不会聚集举事,(他)便禁止杀牛,来杜绝他们的图谋。(得分点:“以”“啸结”。)参考译文 (韩)滉,字太冲,性格耿直,精通吏治,在南曹任职五年,簿籍文书详尽细致。两次升任给事中,主持兵部选举事务。大历十二年秋天,大雨损害庄稼十有八成,京兆尹黎干上奏报告情况,韩滉恐怕会蠲免赋税赈贷百姓,坚持说表奏不实。代宗命御史前往巡察,实际损失三万余顷田地。起初,渭南令刘藻依附韩滉,说本县境内没受损失,御史赵计核查确如刘
12、藻所说,皇帝又派遣御史朱敖审察核实,受害田地有三千顷。皇帝发怒说:“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被贬为南浦员外尉,赵计也被贬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当时乡吏有罪,韩滉便格杀不赦,人们责怪他。韩滉说:“袁晁原本是鞭背吏,依仗擒贼,聚集同伙而反叛,这些人都是乡县奸猾豪强,不如杀了他们,任用年轻人,能够惜身保家不做坏事。”又因贼没有牛肉酒水就不会聚集举事,(他)便禁止杀牛,来杜绝他们的图谋。婺州属县有违反政令的人,诛杀连累邻里,获死罪处死的有数十上百人。3.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3 分)原文见“自学在前”第 3 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把“嗣”字
13、及“子产若死”的句意译得较好,可惜“其”字表反问语气未译出。最后得分:2 分。学生乙 该答案失分同学生甲答案一样,未译出反问语气,反而译成了假设语气。最后得分:2 分。总批语 该题翻译最大的看点是“其”。“其”作为语气副词,表反问与推测两种语气,这两种语气的区分,是翻译中“其”的常考点。这里应表示反问语气,后半句用肯定语气表示:子产的政绩是无人作出也无人能继承下去的(这是赞美子产的强烈表达)。满分 答案 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得分点:“其”“嗣”,句意。)4.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3 分)原文见“自学在前”第 3 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对“为”译得准,但因未能从
14、整体上把握住假设语气,故把两个假设词“诚”“虽”译错了。另外,“决善”译得想当然了。最后得分:1 分。学生乙 该答案把“诚”“虽”“为”三个虚词译得好,美中不足的是“决善”未译对。最后得分:2 分。学生丙 该答案在学生乙答案的基础上把“决善”译得很准确,这说明既对“决善”的语法结构把握得准,又很好地理解了上文语境。最后得分:3 分。总批语 该题翻译最大的看点是三个虚词“诚”“虽”“为”和一个实词“决善”的译法。应该说,“诚”“虽”两个均表示假设语气,“为”包括后面省略的“之”,考生稍有虚词的“分点”意识,就能译出。至于“决善”,关键在于其语法关系,它是动宾关系决断善行,而不是动补关系决断得好。
15、如果联系上文,便会知道这个“善”字指的是“善行”。由此可见,阻碍翻译得满分的往往就是一处小难点(陷阱),只要稍微留心,并有语境意识即可。满分 答案 如果(君王)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得分点:“诚”“为”“决善”。)参考译文 子产开始治理郑国时,让田地有沟渠疆界,让城邑、鄙野有规定的服色。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我们有田亩,子产征军赋。我们有衣冠,子产收赋税。谁要杀子产,我们去帮助。”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我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施教育。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假使郑简公面对人民的诽谤非议,就不再任用子产了,那么国家一定无
16、所成就,子产一定无法施展才能了。舟、车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不习惯,过了三代人们才感到习惯。开始做好事难道容易吗?魏襄王召来史起,问他说:“漳水还可以灌溉邺的田地吗?”史起回答说:“可以。”魏王说:“你何不替我去做这件事?”史起说:“我担心您不能做啊。”魏王说:“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这件事,我全都听你的。”史起恭恭敬敬地答应了,并对魏王说:“我去做这件事,那里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严重了会弄死我,次之也会凌辱我。即使我被弄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魏王说:“好吧。”派他去当邺令。史起于是去邺开始了引漳工程。邺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要凌辱他。史起不敢出门,躲了起来。魏王就派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通用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第二 文言文 翻译 大分 到位 轻轻松松 高分 实义实译 虚义不译 关键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596419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