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领导月刊文章《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市县领导月刊文章《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县领导月刊文章《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市县领导月刊文章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江海滨(系中共浙江省温州市委副秘书长、温州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浙江省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市现辖3区2市6县,有119个镇、143个乡、30个街道办事处,5406个村委会,511个居委会。2008年末常住人口799.8万人,户籍人口771.99万人,城镇化比重60.5%。2008年生产总值2424.29亿元,财政收入339.78亿元,民营经济比重达80.9%。曾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最具有活力城市、中
2、国十大品牌之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和国际最佳休闲城市等荣誉称号。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基本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明确重点,创新载体,以点带面,狠抓落实,全市城乡一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08.4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24.46亿元,同
3、比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6845元增长到2008年的9469元,同比年均增长7.7,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5年的2.89下降到2008年的2.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3年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开始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乡风文明全面普及,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均衡发展态势初露端倪。主要成效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6-2008年共建设完成标准农田39.9万亩,目前全市保有标准农田面积133.06万亩。累计建成
4、水产养殖标准塘33000亩,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250万亩。2008年还启动了全国首个地级市的绿色碳基金专项。在确保粮食基础产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有中国“特产之乡”18个,省级特色产业强镇(乡)14个,蔬菜、生猪、茶叶、海水捕捞、竹木等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0.9%。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种子种苗工程深入实施,培育了60多个市级重点种苗企业和基地。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20万亩,拥有市级“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147家,年销售额和市场成交额156亿元;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9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4家。拥有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55家,有社(会)员9.44万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540家。农地流转面积达55.02万亩,占农户承包面积的26.5。域外农业蓬勃发展,有170个经济实体,近2万名农民在域外建立以粮食、水产和果蔬为主的各类农产品基地170多万亩,其中在16个产粮省区建立粮食基地62万亩,加工基地7个,年提供稳定粮源22万吨。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2008年来扶持省、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9个,累计完成农村标准厂房建设45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乡镇连锁超市282家,村级连锁便利店407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累计发展农家乐村(点)557个,经营户1493户,从业人员9
6、626人,年营业收入4.98亿元。“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实施,5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90万人,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深入实施,6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48亿元,完成村庄整治2320个,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和新社区238个。“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全面开展,3年来共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144个,有3504个行政村实行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900个行政村实行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累计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1个,省级生态乡镇91个,市级生态乡镇170个,市级生态村67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64个,森林覆盖率59.3。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7、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启动了“515”防洪保安工程和强塘固房工程,全市28项“515”防洪工程重点实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9亿元;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任务6579户。“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深入实施,6年来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农村河沟疏浚整治1591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28.59万人,新增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45.90万人。康庄工程建设成效显著,6年来投入建设资金33亿元;4268个行政村开通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79.15%。在2006年实现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程,3年来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市)3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9个
8、,新农村电气化村1195个。农村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化工程加快推进,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8.39%。全面取消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累计有589所学校通过了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验收。农民健康工程深入推进,2008年参加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人数达473.5万人,参合率为93.58%。各县(市、区)筹资水平均在100元以上,人均103元。以县为单位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92.1%。农村社保工程稳步推进。建立健全了城乡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动态物价补贴制度和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制度。2008年农村享受最低保障对象65137户、115581人,全年支出农村低保金13
9、144万元,人均月补差102元,以县为单位人均月补差率达59%;共帮扶7283名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低保农户就业比例达到61%。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行即征即保,累计参保41.63万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制度不断巩固,2008年实现集中供养率为95.2%。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顺利实施。2008年完成重度残疾人托(安)养1331人,完成残疾人康复工程7098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三年来共组织下基层演出4854场,放映农村电影78406场,实现了1147个行政村、2757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电视联网,创建小康体育村1350个;2008年完成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行政村1574个,实
10、现计划生育率84.30%。区域协调发展有了新进展。在2003年全面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基础上,2005年开始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初战告捷。至2007年底,200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139个欠发达乡镇中有137个达标上线。2008年以来,又启动了旨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共同跨越六大行动”,使欠发达地区面貌又有了新的变化。2008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4042元,有7.4万户低收入农户(约占总数35.2%)收入超过4000元;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平均收入达5199元,有618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约占总数52.9%)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培育全
11、面开展,六年来全市共培育扶持了103家扶贫产业龙头和示范基地,直接带动就业4.9万人,联系农户12.5万户,实现年产值13亿元。欠发达乡镇6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了来料加工业务,累计发放工资7.2亿元,目前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下山脱贫步伐加快,6年累计下山搬迁农户4.15万户,17万人。扶贫结对全面开花,6年来各级挂钩帮扶单位共扶持欠发达地区项目5000多个,投入帮扶资金3.2万元。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建设,累计创建市级“五好”乡镇党委120个,农村“五好”党组织1498个。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管理教育,实现了农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市县 领导 月刊 文章 温州市 城乡 一体化 新农村 建设 实践 探索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