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全日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全日制.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学科教学语文 李建华 学号:292060 教材分析: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悲时喜,喜极而悲,文章也随着情感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本文不仅是一篇书序,而是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优美的散文,因此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基于此,
2、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设定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朗读、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品味文章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情美、理美,领悟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二、教学重点:对作者“喜”“痛”“悲”三重情感的体会和把握。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人生无常,时不我待”积极达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辅之以创设情景法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
3、一课时 一、导语:相信大家都了解唐人的诗,宋人的词,晋人的书法,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要的艺术瑰宝。提到晋代的书法,那么王羲之这位重要的一代文豪和书法家不得不提及。(展示“兰亭”帖幻灯片)我们来一起看下这幅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正如有人评价“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人评论其“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不仅在书法艺术登峰造极,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字优美,言简意深。我们通过学习来欣赏这篇千古名文。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
4、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 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 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本文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机会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王羲之写成这篇序。三、文本解读:基础
5、积累:(1)字音 骸(hai)骸骨 形骸 遗骸 觞(shang)流觞曲水 相逢举殇 骇(hai)骇然 惊骇 惊涛骇浪 骇人听闻 殇 (shang)国殇 河殇 垓(gai)垓下 觥 (gong)觥筹交错 赅(gai)赅博 言简意赅 诞(dan)圣诞 诞辰 涎 (xian)垂涎三尺 馋涎欲滴 涎皮赖脸 筵 (yan)婚筵 寿筵 庆功筵(2)成语积累:情随事迁 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老之将至 感慨系之(3)常识:(一)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二)暮春;(三)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四、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整体感知。五、合作探究:本文四段,注意对表现出作者乐,痛,
6、悲不同的感情的把握,学生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情形下朗读语调,语速,停顿。以此来领会文章的抑扬顿挫,情感节奏变化的音乐美。具体指导:第一二段,写的是此次游乐的,人物,时间,地点,环境等,注重语言欢快,读出聚会的乐来。诵读指导:“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叙述平稳,读时语气可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的美感。第三段读出“痛”,为何而痛?“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7、”对这些语句的把握。最后一段,“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批判性,以及做文的缘由“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出感情的悲来。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的感情基调入手,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吟诵法来实现。深深的体悟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透过语言美,来领略深刻情美、理美的哲理内涵。第二课时 通过吟诵领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进而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一、导入课文 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
8、之中。王羲之又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去触摸王羲之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吧。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老师现在范读,大家找出出现三次的两个动词来,注意提纲挈领的来把握文章的整体。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聆听进入意境。2.找出“俯仰”整体把握,并体会乐、痛、悲 三种情感起伏。明确:由三次俯仰,作者感情变化明显,是引起作者人生思考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三、感受鉴赏 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变化。1、观景抒情,景趣之美 我们先来探讨作者的“乐”乐在何处?这一段是情和景的交融,以诵读为主,力求入其境界。合作探讨:兰亭集序属于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写自然风
9、景的语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作者以最少的笔墨,创设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便是全文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关自然风景的两句描写。写山高林茂竹修长,水清流激映兰亭的和谐与疏朗。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缘何山崇林峻,只因清流映带。环境优美,天气融和;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正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一样,看似简单,其实有趣,这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所在,也是
10、时代审美精神的体现。魏晋时期,思想界崇尚老庄,高谈玄理,在山水描写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清淡空灵的意象美。作者是以留白的方式,为兰亭盛会中曲水流觞的禊祓之事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背景,有利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体情趣与理趣的阐发。2、叙雅事 情趣之美 作者在“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美景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适宜气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这是多么大的乐事呢怎么忽而有了感伤有了痛苦之情呢?(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本文情感呈现“乐”“悲”“痛”“悲”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有张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写景记事,意在抒情。流觞曲水,畅叙幽
11、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亦视听之娱。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产生的生理上的一种快感,是一种比较浅的感官享受,所以作者感到“信可乐也”。比这种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种认识社会的情趣美,无论静躁,无论内外,人之相与,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过境迁,感慨万千。由此及彼,不难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随化,终归于尽。面对无奈的死生,“岂不痛哉”!紧承其怀,想到死生,顿生痛感。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简单地对前面“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强调,而是对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伤。3、论理之锐 理趣之美 由“痛”转为“悲”又是怎么变化的?“悲”和“痛”区别又在
12、什么地方呢?(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讨: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临文嗟悼、世殊志一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文价值。“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者本身就是对生命本体有限的社会活动的极限概括。无论谁,不管什么样的人,其生命的过程之短暂,简直就像抬头俯首一样,瞬间而已。尤其是当我们“欣与所遇,暂得与己”,处于一种“快然自足”乃至忘我的兴奋状态中,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亡往往不易察觉。等到快乐过后相对处于一种疲倦懈怠的状态时,我们会明显产生一种回味咀嚼、余味无穷的感受与情随事迁、感慨万千的叹息。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的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
13、理性思索。比第二段乐倦相伴、人生苦短的理趣美更难得的是,作者在第三段从自己面对昔人文章“临文嗟悼”的不解出发,在结尾处得出了“世殊事异”,但人们兴怀作文的情致却有着古今同一的人文价值。这就把对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死生规律的思索,进一步推向对难以名状、不可捉摸的认识现象的悲叹。四、拓展探究 兰亭诗(其一)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探究参考:三月三日,正是暮春天气,万物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群品”即指万象。这天气候宜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诗人们自然可以寄情山水,畅叙幽情。“寄畅在所因
14、”一句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冥契,说明人与外物的联系,富于哲理。同时逗出下文,“仰望”以下就是“所因”的对象与“寄畅”的内容。仰望是朗然无滓的万里晴空,俯首则低徊于清澈见底的曲水之滨。诗人的俯仰所见包蕴天地万象,一切都生机盎然,令人想到造化的伟大,这两句与序文中所说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段所描绘的意境相似,只是更加凝炼而形象,这正是诗与散文的不同之处。面对着如此寥廓朗畅、一望无际的景观,于是诗人由此悟出了自然与人生的真谛。这是王羲之由眼前景物所激起的,并不是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因而接下来的不是抒情,而是陈理。伟大啊!造化的功绩,
15、它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不偏不倚的,它赐给万象的生命,在这春光融泄之中,诗人感到了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虽千差万别,正如 兰亭集序 中说的:“崇山峻岭”“茂林休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各有其美,但对我来说无一不是新鲜而充满生机的。他的思想与盛行于当时的玄学家之言不甚一致,他虽任性率真,放浪形骸,然于人生、于现实并未失去希望,也未忘情于人世。王羲之反对玄言家的清谈误国,而主张切实地为国家做点事。因而他在 兰亭集序 中也批评老庄哲学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满老庄齐死生、等寿夭的消极思想。在此诗中他既肯定了造化的伟大,也强调了自然对人的影响,强调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这正是他本身的人格与思想的真实反映。此诗造语清新,虽旨在说理,然畅达明白,不故作玄虚,在玄言诗中是比较成功的一首。五、课堂小结: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尘埃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回复平静,使原本堆积的烦恼渐渐融化。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用“俯仰”一词,将景美、情美、理美,三者贯穿于这一起,使得文章脉络层次清晰,学生也可以在清晰的结构理解中深刻的把握三个情感脉络,进而能吃透文章,则本课也就能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的要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