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一年级上册 P34跳绳(8 和 9 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 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 1 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 8 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 B 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断:出示挂图。提问题。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 1:我看见了房子?师:你真能干。生 2:我发现了红旗。生 3:我发现了树木。生 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 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 5 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 8 的加减法?”案例分析(主要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答:从问题的
2、目的来讲,教师提出的问题缺少目的性或者说太过于开放,没有一定的指向性,教师要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开放了,但是在开放的基础上,没有了指向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只是讲出自己看见的,但与本课的教学却是没什么关系的一些零碎信息,教师在学生表现出这一倾向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纠正,而是任其发展过了五分钟还是没讲到教师所讲的点上,这样虽说有了开放性,有了民主性,但是对本课的教学失去了可用性。我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开放性,但也要适当的要有指向性,比如“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他们各有多少个?”,这样的提问才有目的性与开放性。A1 案例描述 平行四边
3、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断: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学生合作交流不到 2 分钟,当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再等量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后,就立即宣布合作结束。案例分析(主要从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因素的角度上加以分析)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探索算法多样化。师:买 3 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生:153=师:应该怎样算呢?生
4、1:我用加法 15+15+15=30+15=45(元)生 2:我用乘法 103=30 53=15 30+15=45(元)生 3:把 15 看成 3 个 5,共有 9 个 5,得 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 1:用加法。师:用加法也可以。生 2:用乘法。师:好的。练习 133 705 242 135 313 342 24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 7 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 4 位是采用加法的 案例分析(主要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算法多样化就是鼓
5、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由于学生不同的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能力水平,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常常找到不同的解题策略。在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教师的模仿者,而是独立探索的求知者。同时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是不矛盾的。两者可以而且应该统一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应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主动寻找更好的方法的过程来展开,不要追求全班算法的高度统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应当加以肯定与鼓励。但是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差距,从而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来解题,达到算法最优化。A6 因此,本案例中
6、,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屏弃学生自己低水平的解题策略,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来解题,实现算法优化,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A7 九年级寒假作业答案数学 九年级寒假作业答案数学 12 页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B;4.B;5.A;6.D.二、填空题 7.120;8.37.5;9.90,5;10.AB、BC、CA;BAC、C、B;11.略;12.A,60;13.全等.三、解答题 14.旋转中心是 A 点;逆时针旋转了 60;点 M 转到了 AC的中点位置上;15.略;16.B;C,B,A;ED、EB、BD.35 页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A;4.C;5
7、.B;6.C.二、填空题 7.答案不唯一,如由和甲;8.90;9.三,相等;10.2 三、解答题 12.六,60,两种;13.点 A,90,等腰直角三角形;14.旋转中心是 A,60,ADP 是等边三角形;15.图略.68 页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B;4.D;5.D;6.B.二、填空题 7.略;8.略;9.-6.三、解答题 10.点 A;30;AM 上;11.略;12.AE=BF 且 AEBF,理由略;12cm2;当ACB=60时,四边形 ABFE 为矩形.理由略.910 页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A;4.D;5.A;6.C.二、填空题 7.2,120;8.ACE
8、,A,42,CAE,BD;9.A1(-3,-4),A2(3,-4),关于原点中心对称.三、解答题 10.(2,-3),(5,0);11.,;12.提示:证ACEBCD;以 C 为旋转中心,将ACE 旋转一定角度,能与BCD 重合,这说明通过旋转这两个三角形可以相互得到,其旋转角为 60,故将ACE 以点 C 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 60可得到BCD,将BCD 以点 C 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 60可得到ACE.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
9、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这个问题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误区一: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
10、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11、。误区二: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
12、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 1 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反思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 1 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甚至能贴上几
13、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 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装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
14、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误区四: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
15、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髓,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成长,我们必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尴尬境地。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正逐步深入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使小学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但是,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退,必然存在一个从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转变的过渡时期,在实际
16、教学过程中,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出现了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小学生最为欠缺的,所以,上述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行新课程改革时表现尤为突出,二、正视问题,探求原因 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持续推进新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环节,1.新旧思想碰撞导致的客观阵痛 我们必须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螺旋式前进的过程,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退,新课程改革也不会一蹴而就,必然存在一个逐步从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这个
17、过渡期内,新旧思想会存在激烈的碰撞,上述问题是这种激烈碰撞的结果。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阵痛,2.错误思想导致的教学误区 新旧思想激烈碰撞这一客观现象的主观表现就是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透彻,通过对我校新课程改革初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人反思,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师简单的将新课程理念等同于丰富新颖的教学形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这些新颖的教学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中逐渐迷失了方向,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学生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三、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是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带来了新理
18、念和新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存在本质的区别,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认清每名学生的优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开发潜能,它也要求教师不要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 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须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四、提升教
19、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科,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提升教学理念,1.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提供一把直尺和一辆自行车,要求学生用最快的方法估算出操场的大致长度,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还能让学生拥有数学思维,在数学和实际问题之间建立联系,能主动地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
20、正确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数学课堂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小组成员,让每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知道该做什么,指导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从而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过程本质上的“互动”,3.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中创造中学会数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数学化”的过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
21、”、“圆的面积”时,通过转换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通过整理,使学生体验到求平面图形的面积,运用切、割、补、拼等方法,从而掌握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如学习“百分数”、“利息”、“纳税”等知识前,先让学生收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使学生体验到“百分数”、“利息”、“纳税”等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联系,提高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积极性,4.承认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认清每名学生的优势,因材施教,开发其潜能,培养
22、其特长,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才能让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五、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正确的理念。并没有设定固定的模式,更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本文从我校新课程改革初期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依据一定的教材,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连续过程。小学数学作为新一轮课改下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心学科,探明它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要素与结构、实施程序与步骤,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个传统课题,同时更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教学 设计 案例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