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pdf
《影视美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美学.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什么是美学?一、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为什么学习美学:时代的需要,发展社会文艺的需要,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三、怎样学习美学: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学习美学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 影视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一、影视艺术的发展催生了影视美学,人类传播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影视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影视传播目的和审美的相容性,影视传媒的审美表现。影视美学的学科性质,影视美学的研究对象 三、影视美学的形态与发展 影视美学的基本问题 三、影视美学的形态与特征 1、影视传媒的概念 2、电影的发展历史 3、电视的发展历史
2、4、后现代影视发展趋势 三、影视传媒的形态 1、影像传媒形态概述 2、传达形态,传达形态影像概述,传达形态影像的主要类别 3、演示形态,演示形态影像概述,科教类节目的类别 4、表现形态 三、影视传媒的特征 1、影像传媒的美学特征:逼真性、运动性 2、影像传媒的传播特征:传播理念的特征”符号生产“;传播体制的体制”产业化,经济化;“传播方式的体制”复制“;传播内容的特征”虚拟化“3、影像传媒的社会特征:影像传媒的互动性特征;影像传媒的个性化特征;影像传媒的大众化特征 四、特殊的影像:动画 1、动画艺术及其发展 2、动画艺术的发展 五、动画艺术的虚拟性特征:虚拟性的影视效果;虚拟性的创作手段;虚拟
3、性的美学解读 第一章“影视美学”概念之提出 如同“影视文化”,“影视语言”这类较宏观的命题一样,“影视美学”概念之提出势必带来许多的疑惑,如影、视合称是一种什么概念?能否将电影、电视视为同一种艺术?如何界定和阐释影、视的异同及其规律性?第一节 从“影视分说”谈起 “影视分说”由来已久,较普遍也较平和的理由是,电影与电视分别属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它们在制作手段,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恰恰相反,电影与电视的最大共性是:它们都是一种面对大众的艺术或传播媒体,它们的发展都有赖于现代科技的开发和具体运用,更不用说众所周知的声画合一和“运动”之与影视的一致性了。而凡此种种,又正是影视与其
4、他传统艺术的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而到了今天,电影也不再是纯机械的了,尽管胶片、拷贝,仍是主要的物质手段,如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影视行业已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中国的影视制作也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相信随着对影视业投入的加大和电子技术的不断推广,不久,我们也会大踏步进入数字领域,所以制作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小。20 多年前,斯皮尔伯格就已经在大白鲨、第三类接触等影片中运用了电脑技术。90 年代出现的侏罗纪公园被誉为“遗传工程的神话,史前生物的奇迹”,不仅恐龙模型是计算机控制的,而且斯皮尔伯格将电影与电脑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银幕上的当代童话。1984 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二号,就已经使
5、计算机图象技术代替了明星效应。在终结者中,由施瓦辛格扮演的未来型机器人,不仅能屈能伸,可自由变化,而且借助三维技术,使人们看到被大火烧得只剩骨架的合金机器人并没失去“生命力”,“他”照样健步追去,拼死击杀目标,烧化了的液体合金也可死而复生,再现人形。1994 年卡梅隆再度轰动世界影坛的真实的谎言,更是利用了各种高技术构造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的大场面。至于说到传播途径,一种传统的区分是,电影是在电影院里集体欣赏的,电视是在家里自己看的,所以看电影本身就具有一种仪式性,而看电视是纯休闲的,随意的。但实际上这种差别的心理机制今天也在逐渐淡化。不仅电视的电影频道经常在播放过去的经典片,就是最新
6、的影片,也可通过几乎与拷贝同时出现的 VCD、DVD 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家庭影院”的诞生进一步促使影视合流成为一种事实,而且人人都可在家里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片子独自或与家人一起观看,而过去进电影院的那种所谓“仪式”感,如集体接受教育或独立的欣赏,现今也正在趋于淡化。当然,在电影院看电影和在家里看录象、VCD 仍是不同的,在影剧院中“看”本身就是一种“在场性”,在场的“开显”和被感动与看电视时的状态和接受迥然有别,而且电影不是电视,电影的探索性、意味性比电视更强,电视则比电影更贴近现实。就“在场性”而言,美国影视美学家波.凯尔说:一部影片刚出来以后你没有看,一年以后再在电视上看,那就看不 到在
7、电影院里看到的东西了。在电视上,它失去了视觉美感,空间的概念,声画的结合失去了所有这些使电影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东西。但是,这并不等于不能将电影和电视视为相似的或同类型的艺术,更不等于不能将影视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类别或一种范畴。因为不仅从本体论意义上看,电影、电视(尤其是电视剧)都有相同的属性,都是视听艺术,而且它们所处理的物质材料,通过摄像机、镜头来作叙事的原则也基本相同或相似,尽管叙事手法和结构可以不同(也可能近似),但美学属性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1、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2、人类认识和掌握艺术的方式。3、艺术形象的物化形态。4、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5、逻辑分类与自然分类相结合。其
8、实,“分说”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对立情绪,即电影圈内许多人认为电视不是艺术,至少不全是艺术。且是的话,档次也较低,更无所谓美学可言。电视人则力图使电视的美学地位独立,凭借拥有最多观众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定要建立起一套与电影完全不同的话语系统和美学体系。这当中显然存在着行业偏见和理论上的悖论。首先,电影在刚问世时,许多文艺界人士也认为它不是艺术,只是一种“活动照相”,就连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也认为“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手段一样,与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后来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电影语言、思维、蒙太奇及制作、拍摄、录音等各种技巧,尤其是电影作为社会生
9、活的反映,受到一定社会思潮,哲学、美学思潮及审美方法的影响,进而出现了电影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哲学、诗学等等,电影的艺术地位和美学价值才被世人所认同。那么,电视是否也会同样如此,从不成熟到走向成熟,从没有理论到上升为美哲学,亦即所谓渐成“学问”。应该说也是完全可能的和必然的。电视节目相对稳定的程式:电视连续剧;情景喜剧;综艺节目;肥皂剧;谈话类节目;儿童节目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说电视理论家们为了提升电视的品位和层次,一再强调黑格尔所言之“美学是艺术哲学”,但目前所见到的论及“电视美学”方面的书和文章,似大多仍只停留在对画面、拍摄、声响、用光等方面的美的描述,或多所仍属应用类的技术美学范
10、畴,换言之,电视美学的涵义尚不明确,有些所谓的高头讲章,仅仅只是将美学的基本知识和术语,套在电视研究中,有时往往套不上,更遑论达到哲学的层面。而所谓电视符号美学、接受美学,不是搬电影符号、接受理论而来,就是所讲的只是符号学、接受理论在电视中的浅层次表现。这就难怪有着“影象本体论”、“表现主义电影”、“电影手册派”、“新浪潮”、“精神分析学电影”、“电影语言学”等丰富积累和诸多流派的电影圈内人士对“电视美学”不屑一顾。如果我们跳出影视间的门户之见,则不难看出,虽说电影、电视是两种不同样式的艺术但二者间的相同或相似处则更多。电影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技术和美学积淀及其共通成分,本来就适用于电视。而
11、电视作为艺术的层面,在美学范畴中也不可能脱离电影的影响和某种规定性。第二节 影视审美的同质属性 从影视本体的角度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属性定位,首先遇到的就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是什么”一类的基础问题。而美哲学告诉我们往往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是最难回答,也最不易界定的。例如“人”是什么?要阐释清楚亦非易事。如果说电影艺术是一种以电影技术为手段,凭借画面和音响为媒介,通过银幕上不断运动的时空来创造形象,再现或表现生活的艺术,基本上能得到人们认同的话。那么,电视艺术是什么,自一开始就有很多歧义。贝拉巴拉兹在他的电影的精神(1929 年)一书中,将电影艺术的三个表现元素,特写镜头、蒙太奇、拍摄角度视为电
12、影艺术的独特特点。前苏联著名的电影理论家维塔里日丹则指出:“被人们说成是电影的光荣和骄傲的特写镜头的概念,在文学中也是早已有之的,更不必说绘画、雕塑以至音乐了。”为此,前苏联的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影视理论家们认为电影与电视是同一种艺术。虽说将电影完全等同电视不甚确切,但从艺术本质和审美的角度看,它们又的确是“同构”的,它们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依据“视觉暂留”原理,并且有相似的音画操作系统。都与现当代的文化思潮、文化形态有关。所以,它们美学理念的基础也应当是基本相同的。这就好象中国传统的诗文、绘画、书法尽管是不同门类的艺术,但书论、诗论、文论、画论、甚至乐论、舞论等可以互用互证一样,
13、许多美学理论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是共通的,具有普遍的通约性,有的审美理论和方法几乎关涉到一切中国艺术,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规范着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想象、思绪、感情、直觉,而且对中国影视艺术标举本民族的特性,也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证明,电影所具有的特质,今天的电视的确也都具备。如一般认为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规定性表现为:综合性,电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它既象时间艺术那样,在时光的流逝中展示画面,构成延续的艺术形象,又象空间艺术那样,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地点、画面上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展开形象。它吸纳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
14、艺术元素,并使之相互融合,构成一个具有全新特质的有机整体。视象性,电影是诉诸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镜头、画面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镜头、光影、色彩、音响直接构成形象生动的感性形式。电 影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本身也都须有强烈的视象意识。逼真性,既能纪录现实生活中人与物的空间状貌,又能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还能表现人的深层心理变化,无意识和梦。尤其是特写镜头更能反映形象的细部特征,正如路易斯贾内梯在比较替身演员和野孩子两部影片的镜头时所言:“在大全景镜头中,只有大的运动才能看见,而特写镜头中,眼睛的一闪都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野孩子中男孩眼泪流过的距离比替身演员里飞行员跳伞降落时所占
15、的空间还要大。运动性,运动是电影的命脉,电影正是通过不断变换着的画面来表现运动着的人和事件,并在运动中获得时间延续性的叙事功能,通过摄像机的运动(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多种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景别和角度,层次和空间。蒙太奇,它是电影最重要的构成方法。即可通过分切,选择和概括,按照特定的创作构思把镜头有机组成一个连续,完整的运动整体,使画面上的直接形象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象征等作用,深化艺术审美的视觉效果。群众性,电影是直观艺术,相对其他传统艺术更为通俗,甚至能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国籍的人都能看懂,电影的商品属性要求盈利,所以必须顾及群众的审美趣味和观赏水平,群众性是电影工
16、业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之一。技术性,电影自诞生之时起,就是借助现代科技来创造形象的。电影的发展也有赖于高技术的开拓和引进。电子技术,全数字化的 HDTV 系统正在改变着传统电影的创作,也为电影制作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些特性电视都具备,而且也都缺一不可。而目前认为电视的特性,如兼容性、多样性、参与性等等,在现代电影中同样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如除了银幕上的故事,人物、情节、氛围会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使观众不由自主地与影片中的角色同悲喜,共命运外,观众还会自觉不自觉地设想情节的发展逻辑、戏剧矛盾的合理性,故事应该有个怎样的结尾等等。红高粱上映不久,反响热烈,尤其是张艺谋在国际上得了大奖,评论文章
17、纷至沓来,广大观众也积极参与,“张艺谋神话”首次掀起高潮。赞美的认为红高粱“体现了我们的祖辈和民族的神气”成功地建立起“异于传统中国电影的现代形态”。否定的指责它是以奇异文体来丑化中国人的形象,是为了夺奖,取悦于外国评委,认为是美学上的严重堕落。又有人认为,这是后殖民语境中的“征服”中国的结果。接着秋菊打官司和开禁后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又一次产生轰动效应,形成了“文化转型期”自一开始起,观众、学者和影视创作人员对电影和文化的自觉参与的热闹场面。涉及到的问题也已远远超出了电影本文的界面,如文化语境、弑父与从父、原始情调与边缘化、中国电影的出路和文化格局、娱乐性与艺术性等等。不难看出电影不仅也有
18、参与性,而且这种参与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以往习惯性思维的突破。与电视一样,电影美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关怀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当然,也有人认为电影与电视是相异的,如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认为电影、照片是以高清晰度延伸人的感觉的,可称之为“热媒介”,电视是低清晰度延伸人的感觉的,应称之为“冷媒介”。但如前所言,高清晰度电视已经出现,HDTV 的扫描线数已达 1500 根以上,而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种观点亦已不攻自破。国内也有人为了强调电影与电视的不同,或为了在理论上标识电视艺术的独立,对电视艺术的特点,电视是什么作了种种界说,出发点当然都是好的
19、,但有些定义似乎下得太过匆忙,而又缺乏科学性。又如,对电视下的定义:“电视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技术。”“就本质来说,电视是一种技术的产物,是根据人眼视觉特性以一定的信号形式来传达活动景象的技术。”这样的 定义似乎太武断,太简单化了。还有人认为“电视艺术是一种即时传真的艺术。”把电视看作一种传真媒介,这当然没错。但电视和电视艺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如有些一时不能播放的电视剧和复现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等,就不可能都那么“即时”,却反而往往是“过时”的,即过了段时间才会播出的。就对电视艺术的界定来说,我比较同意张凤铸先生的看法:“电视艺术是电视的派生物,主要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运用电视艺术
20、手段塑造审美对象(形象)的各类文艺节目。”其前提是“电视和电视艺术是两个概念,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电视是母体,它包括新闻节目群,又包括艺术节目群,它具有新闻属性,又具有艺术属性。”但同时还应指出的是,今天,电视不仅仅只是传播工具或一种大众艺术,它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不可或缺。另外,电视的再现性本身就具有审美效应和审美价值,而至远远超越了亚里斯多德所言之“求知”的界面。屏幕上的强化真实和再现生活具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审美效果,其观照的张力不仅刺激着人们的视听机制,而且也会加深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而从符号学原理的角度看,电影与电视的本质更是一致无
21、疑了。且不说卡西尔的构型理论和苏珊朗格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就是拿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的一般原理作对照,其实也都适用于电视艺术。为此,我们认为共同的质性是影视美学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硬要将二者拆开,既不科学,(电视很难构筑起一整套完全不同于电影的理论和美学体系),也不利于电影和电视的拓展,而且在生产、制作和理论上都必然会出现重复建设叠出的弊端。更难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配合,艺术门类间应相互渗透的必然趋势。只有排除门户之见,消除影与视的人为对立,电影与电视的互动和互补的必要性才会真正得以体现。第三节 影视互动是大势所趋 无人怀疑影、视都既是一种传播工具,同时又都是现代人的传
22、播方式。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就是信息”和“地球村”的概念,今天已成为客观事实。在现代通讯,交通越来越发达的地球上,各种不同民族、种族、国家间的交流,融合和理解已变得越来越方便。就此而言,世界正在变小,而人的活动和思维空间却被不断拓宽。在由“第三次浪潮”带来的信息社会中,数字化技术已开始渗进各种不同行业的大公司,大企业,蔓延至几乎所有广播、电影、电视、通讯领域。不仅使影视媒介在传播形式上愈益显现出多维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民众的参与意识,而且影视自身也在商品竞争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着现代信息的传播,特别是文化型态、哲学观念、艺术潮流的传播和扩散,并由此而影响着广大民众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电视,这
23、个曾经象“穷亲戚似的”,从各种艺术,尤其是电影艺术中东借西凑而拼装成的集娱乐与信息于一体的媒介,发展到 20 世纪末,却反成了比电影更为普及,更受人欢迎的“新上帝”。为此,昔日电视借用电影的某些原理、技巧进行制作的尴尬,而今似乎倒了过来。电影倒反而要从电视,确切地说是从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那里借用更多的技术和创新思路。80 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与电视的喜结良缘,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影视话语和影视操作体系,而且,多媒体的参与和网络信息的高速传播,又让电影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这就使得影视合流、影视互动,不仅显示出其必要性,并且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使人们对影视文化产生了新的兴趣,投入了更多的热
24、情和关注。美国微软公司制作的96 电影百科就已收编了 2056 部电影的各种信息。同时还配有相应的评论,存储了大量剧照、对影片对白、音乐的分析及部分电影片段。可以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得上年度的各类的相关资料。97,98,99“电影百科”也已制成或正在收编中。为使电影拥有更多的观众,更易为大众所接受,美国的太平洋贝尔公司已发明了一种不用拷贝,通过光纤通讯直接向全国各影院播放影片的技术。先进的电脑绘画(CG),更是让习惯于看传统影片的人们一下子惊得目瞪口呆,大开眼界。它包括能创造“奇迹”的电子计算机编辑图象和数字图象程序。如今,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不仅在电视节目和广告中已大量使用 C
25、G,而且在电影中也已开始展示其无穷的魅力。1973年,美国影片西方世界首先采用了 CG 镜头,1976 年的未来世界和 1983 年的影片托隆又进一步推广了 CG 技术,电脑绘画合成的人像和某一人体器官可在银幕上任意变形、转向,加上电影音响效果和混录技术的逼真,使假的比真的还真。日本电视片聪明的一休也是用电脑制成的,美国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和中国的宝莲灯等,都采用了三维技术。而 90 年代初轰动美国的侏罗纪公园,更是将巨型木偶制品和电脑动画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复活”了的恐龙栩栩如生,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史前古生物的感性形象,影片中为险境所迫而逃亡的众多角色所产生的紧张感、恐怖感,又一次向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视 美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