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浙教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pdf
《八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浙教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浙教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word 1/12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过程与方法:1.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某某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教学设想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
2、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 12 自然段开头和第 2 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
3、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 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word 2/12 2.介绍写作背景:故乡作于 1921 年 1 月,最初发表于同年 5 月 1 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鲁迅于 1898 年第一
4、次离开老家某某,“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 12 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某某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大致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 年 9 月,鲁迅卖掉了某某的老屋,添了些钱买妥了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 月修葺完毕,同年 21 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同月 26 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 月 1 日由动身回乡,4 日晚“抵某某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约住了二十来天。12 月 24 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某某”。29 日中午抵,“下午俱到家”。往返共计约 29 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
5、经历演绎而成的。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因此,“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
6、说。3.作家、作品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某某某某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全部作品结集成鲁迅全集。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4.知识积累:语音 1 阴晦 hu,不能念成 hu 2 篷隙 pngx,篷不能念成 fng 3 萧索 xiosu,不能念成 s 4 断茎 jng,不能念成 jng 5 凄凉 q 6 寓所 y,
7、不能念成 y 7 捏 ni 8 猹 ch,不能念成 zh 9 胯下 ku,不能念成 ku 10 祭祀 js,“祀”不能念成 j 11 弶 jing,不能念成 qing word 3/12 12 毡帽 zhn,不能念成 zhn 13 竹匾 bin,不能念成 bin 14 秕谷 b,不能念成 p 15 缚 f,不能念成 b 16 罩 zho,不能念成 zhu 17 獾 hun,不能念成 gun 18 鹁鸪 bg,“鸪”不能念成 g 19 刺猬 wi,不能念成 wi 20 畜生 ch,不能念成 x 21 伶俐 lngl 22 潮汛 xn 23 凸颧骨 tqun,“颧”不能念成 gun 24 髀 b,
8、不能念成 bi 25 伶仃 dng,不能念成 dng 26 愕然,不能念成 27 鄙夷 by,不能念成 p 28 嗤笑 ch,不能念成 zh 29 惶恐 hung 30 瞒 mn,不能念成 mn 31 絮 x,不能念成 r 32 应酬 chu,不能念成 zhu 33 瑟索 s 34 磕 k 35 寒噤 jn,不能念成 jn 36 廿 nin,不能念成 gn 37 苛税 kshu,“税”不能念成 ru 38 深黛 di,不能念成 hi 39 惘然 wng 40 潺 chn,不能念成 chn su,“恣”不能念成 z,“睢”不能念成 j 字形 1.“篷隙”的“篷”不能写成“蓬”或“逢”。2.“潮汛
9、”的“汛”不能写成“讯”。3.“伶仃”的“伶”不能写成“玲”。4.“惘然”的“惘”不能写成“罔”。词语 1.苍黄:灰暗的黄色。本文形容天色不好。2.悲凉:悲哀凄凉。word 4/12 3.瓦楞:某某人习惯用“楞”指称那种格子状的狭长凹凸的东西,如“一畦菜地”说成“一楞楞菜地”。屋瓦沟脊相间,也是“一楞楞”的,故称为“瓦楞”。4.易主:改换主人。易:改变。5.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6.神异:神奇,不同一般。7.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8.祭祀:旧时备供品向神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9.无端:无缘无故。端:头,引申缘由。10.伶俐:动作灵活。11.景况:
10、光景,情况。本文指生活状况。12.秕谷:空或不饱满的稻谷。13.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14.惶恐:惊慌害怕。15.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16.定规:成规,一定的规矩。17.潺潺:象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18.偶像:原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神像。也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19.切近:靠得很近。20.茫远:渺茫、遥远。21.大抵:本文是大都的意思。5.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6.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11、:“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 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
12、):“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word 5/12 7.完成表格: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2.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第 12 自然段30 自然段;第 55 自然段)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
13、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明确:(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 个省略号(5 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中年闰
14、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 个省略号(5 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word 6/12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
15、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4)小结: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
16、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3.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朗读 39 自然段52 自然段)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 她
17、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乡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学 设计 浙教版浙教版 初中 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