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本质的新思考.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审美本质的新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审美本质的新思考.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 关于审美本质的新思考 作者:王朝元 来源:大学教育2013 年第 15 期 摘 要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关键词美的本质 审美主客体 情感价值关系 社会生活实践 形象性显现
2、 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34-03 审美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重要行为之一。审美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形象性显现。审美对象是指审美主体观照的对象,包括具体呈现于眼前或被耳朵欣赏到的非音乐物质性对象与音乐性对象,以及具体存活于审美主体想象、联想甚至幻想之中的精神性对象即审美意象和审美幻象,是审美主体属人的本质力量,例如人的智慧、才能、意志、理想、欲望、想象等的投射并交流互化的对象。审美主体是指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也就是说,具有相应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成为审美主体。审
3、美主体即审美的人,是整个审美活动中最为关键的活跃因素。审美活动的本质内涵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进行双向交流、对话融合的自由发展的精神性状态或对象化活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构成双向交流、自由和谐的精神性存在境界。有必要强调指出,审美对象和美不能直接等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柏拉图所指出的,美的或美德、美的事物即审美对象并非美本身。在我们看来,美即美本身,当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审美关系之中,产生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那么,美的本质是什么呢?一、审美活动的客观形态性 美具有客观存在性。美的客观性是指人类所欣赏的、追求的、创造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先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
4、的理念。美的客观性根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性,以及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审美需求的客观性。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离开人类社会的事物,无所谓美、丑。客观派就是将美归结为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这就是说,美的客观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完全一样的,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美就客观存在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社会产生之后,美依然是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美或者不美在于事物的龙源期刊网 http:/ 客观属性本身,与人无关。因此许多美学家在自然事物本身寻找美的标准,找出了“黄金分割”“数的和谐”“形态的均衡统一”等标准。他们企图证明美是存在于客观事物的这种简单的
5、机械的数学比例、物理结构、形态式样中,把美归结为这种简单的低级的机械、物理、生物的自然条件或属性,认为客观物体的这种自然属性、条件本身就是美。显然这种纯客观的美学观并不能真正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反而给唯心主义者留下了攻击的借口。美是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它一方面体现着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动创造的结果。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客观审美对象的这些属性。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只是激活和诱发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审美的基础,但不是“美本身”。审美活动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产生,审美离不开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万事万物美,其根源在于客观对象。那种把客观审美对象的属性当作美本身的看法是错误的
6、,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花的美当然与花的形状和色彩相关,但花的美不等于花的形状和色彩本身,而是因为花形状和色彩和主体发生联系,产生情感关系,对我们具有某种情感价值。这种情感价值透过花的形状、色彩形象性地显现出来,这花就成为审美对象了,就是美的了。二、审美活动的主观思想性 美具有主观性。美的主观性就是指客观的美必须通过人们的审美活动才能得到肯定。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无法欣赏音乐之美,没有美术感的眼睛无法欣赏图画之美,没有美的心情,无法欣赏任何美。美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种体验,一种意境,因而美又具有主观性。美与主观审美情感思想有关,但不是单纯的主观情感思想的直接表达,而要借助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描
7、绘来间接表达。美不是绝对的理念,不是抽象的存在,不是固定不变、独立绝缘的。它既受主体情感价值取向的制约,同时又因审美主体鉴赏力的不同而异。在美学史上,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对“美是主观的”进行了卓越的探索和思考,得出深刻的结论。但由于不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看待美的本质,也就无法避免陷入“美在主观”说的唯心主义的窠臼。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竭力强调美的主观性,认为美的问题根本不是美的客观问题,而是审美判断,即人在如何的情况下作出美的判断的问题。也就说,审美判断是由于主观决定而不是客观存在着美。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就认为:“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审美 本质 思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