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与翻译.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断句与翻译.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一、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 2004 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代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 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 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
2、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 分)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
3、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 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代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
4、更应如此。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代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代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全代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
5、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1代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代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首先要通读全代,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代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
6、的地方断开来。2 全代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代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代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代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上下代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代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7、。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代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2009 年高考题 1.(09 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
8、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09 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阅读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学问则古 不为 难 到 古 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
9、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3.(09 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馀而补不足人 之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是 以 圣 人 为而不恃功成 而 不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
10、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2008 年高考题 1.(08 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美者自美吾不 知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
11、于韩非子说林上)答案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 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义和结构,正确断句。2.(08 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曰其是吾弟与 嗟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史记刺客列传)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
12、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解析 先整体阅读,弄懂文意再断句。2009 年联考题 1.(北京市西城区 2009 年 5 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孟 子 曰 言 近 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也 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带 而 道存焉君子之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而所 以自任者轻。【注】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答案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 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
13、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2.(北京市海淀区 2009 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 邻 曰 商 咄不 若 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 恶 也 商咄至美也彼以 至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 然 后 能 知美 恶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答案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 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3.(北京市丰台区 2009 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诗 人 多 用
14、 野 老 字 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 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 注 云 六 国 时 人在齐楚间应邵 曰 年 老 居 田 野 相 民 耕 种 故 号 野 老 则 二 字 所 出 最古矣。(陔余丛考野老)答案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 七 篇/注云/六 国 时 人/在 齐 楚 间/应 邵 曰/年 老 居 田 野/相 民 耕 种/故号 野 老/则 二 字 所出最古矣。4.(北京市崇文区 2009 届高三二模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取材于晋徐
15、广弹棋经)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答案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5.(北京市朝阳区 2009 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答案 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
16、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2009 年 9 月更新 1.(2010 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这个句断句。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何必多取细弱 以增 虚 数 乎!答案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2.(广东顺德伦教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
17、其对年老卒官。答案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3.(湖南省浏阳一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用/给文中句子断句。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 以 善 雍 齿 雍 齿 高 祖 之 仇 陵 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 以 故 后 封 陵 为 安 国 侯。答案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以 善 雍 齿/雍 齿/高 祖 之 仇/陵 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以 故 后 封 陵(/)为 安 国 侯。4.(重庆市一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用斜线()断句:刘 俯 身 窥 之 见 十 数 人 儿 女 杂 坐
18、罗 列 盘 馔 环 绕 之而 共 食 见 其 妻 在 坐 中语笑。答案 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文言断句翻译习题 阅读下列语段,用/线给画 线处断句,并翻译画 线的句子。1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识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5 分)颜氏家训勉学 08 年海淀高三一模 2、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2 分)0
19、8 年西城高三一模 3有 国 者 不 可 以 不 知 春秋 前 有 谗 而 弗见 后 有 贼 而不 知 为 人臣者 不 可 以不知春秋守 经 事 而 不 知 其 宜 遭 变 事 而 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08 年崇文高三一模 4人 主 贵 正 而 尚 忠 忠 正 在 上 位 执 正 营事 则谗 佞 奸 邪 无 由 进矣譬 犹 方 员 之不相 盖 而 曲 直 之 不 相 入 夫 鸟 兽 之 不 可 同 者 其 类异也;虎鹿之不同游者,力不敌也。是故圣人得 志
20、而 在 上 位 谗 佞 奸 邪 而 欲犯 主 者 譬 犹 雀 之 见 鸇而 鼠 之 遇 狸 也 亦 必 无 余 命矣是 故 人 主 之一举 也 不可不慎也。(5 分)(取材淮南子主术训08 年东城二模 5 夫 缀 文 者 情 动 而 辞 发 观 文 者 披 文 以入 情 沿 波 讨源 虽 幽 必显世 远 莫 见 其面觇 文 辄 见 其 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5 分)(选自文心雕龙知音)08 年崇文二模 6齐王好衣紫,齐人皆好也。齐国五素不得一紫。齐王患紫贵。傅(太傅)说王 曰 诗 云不 躬 不亲 庶 民 不 信 今王欲 民 无 衣 紫 者王 以 自 解 紫 衣 而 朝 臣 有 紫
21、 衣 进 者 曰 益 远 寡人恶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国中莫衣紫;是岁也,境内莫衣紫。(5 分)08 年宣武二模 7 20070120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事私利,枉主法,猎农民;以官为威,以地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于操白刃劫人者也。初试官,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罔主上,用居上为右;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 歌 儿 不 顾 于 亲 犯 法 害 民 虚 公 家 此 夫 为 盗 不 操 矛 弧 者 也 攻而不 用 弦刃 者 也 欺 父 母 未 有 罪 而 弑 君 未 伐 者 也。何以为高贤才乎?(5 分)(取材于史记日者列传)
22、07 年东城高三期末测试 8 世 皆 称 盖 君能 得 士 士 以 故 归 之 而 卒赖 其 力 以 脱 于 虎 豹 之秦嗟 乎 孟 尝 君特鸡 鸣 狗 盗 之 雄 耳 岂 足 以 言 得 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难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之也。(5 分)读孟尝君(王安石)断句在原文上进行(3 分)。翻译画线的句子(2 分):9、虽 有 嘉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 是 故 学然 后 知 不 足 教然后知困 知 不 足 然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学记
23、)10、太 宗 曾 罢 朝 怒 曰 会 杀 此 田 舍 汉 文 德 后 问谁触 忤 陛 下 帝 曰 岂过 魏 征 每 廷 争辱我使我 常 不 自 得 后 退 而 具 朝 服 立 于 庭 帝 惊 曰 皇 后 何 为 若 是对 曰 妾闻主 圣 臣 忠今 陛下 圣明 故魏 征 得 直 言 妾 幸 备 数 后宫安敢不贺 文德后贺太宗 11、史 官 曰交 友 之 道 难 矣 人 当 意 气 相 得 时 以身 相 许 若 无 难 事 至事 变 势 穷 不 能蹈其所言 而 背 去 多 矣 况 既 死而 能 养 其 亲 乎 吾 观 杜 环 事 虽 古 所 称 义烈 之士 何 以 过而 世俗 恒谓 今人 不 逮
24、 古 人 不 亦诬天下士人哉 (2006 年高考广东卷)12.钟 毓 钟 会 少 有 令 誉 年 十 三 魏 文 帝 闻 之语其 父 钟 繇 曰 可 令 二子 来 于 是 敕见毓面有 汗 帝 曰 卿 面 何 以 汗 毓 对 曰 战 战 惶 惶 汗 出 如 浆 复 问 会卿 何 以不 汗对 曰 战战栗 栗 汗不敢 出 1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越 之 于齐楚扞蔽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越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显名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断句 翻译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