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pdf
《文言虚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3.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2)或异
3、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
4、”“那么”“就”“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文言虚词“与”的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
5、宴)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1.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三)动词 1.给予,授予。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2.结交,亲附。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对付。庞煖易与耳。(史记燕世家)4.参加,参与。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介词 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而君幸
6、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文言虚词“因”的用法 (一)介词 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二)副词 1.于是,就。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 1.根据。故事因于世,
7、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余与四人拥
8、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 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已”,止。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
9、事)(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文言虚词
10、“焉”的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 1.相当于“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2.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虚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