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含答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含答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含答案 一、高考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语出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季鹰指晋朝吴地人张翰。世说新语记载,他在洛阳做官,西风起即想起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B.“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出师说。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C.初七下九,语出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
2、是妇女欢聚的日子。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著。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B.“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C.“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D.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B.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3、,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C.战国策是春秋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年间大约 3000 多年的历史。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B.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C.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D.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
4、编年体史书。5下列关于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指爵位。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B.箕踞以骂曰:箕踞,两脚张开而坐,是一种不敬的坐态。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紧挨着脚后跟,相当于跪坐。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乘,指四匹马拉的车。D.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古人很重视祭祀,如君主会祭社(谷神)稷(土神)。6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B.修禊事也。修禊:古代
5、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C.期功强近之亲。期: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D.余自束发。束发:古人成人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7下面诗中空缺处填一个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又是一年寒岁至,更深月落满河星 A.白露 B.立冬 C.寒露 D.霜降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氓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总角”指六七岁的小孩。B.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
6、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之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半夜。C.“拙荆”是 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市人家妇女的穿着。“拙荆”又作“山荆”“荆室”。D.“令”含有美好之意,所以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对方的女儿为“令爱”;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对方的叔父为“令坦”。9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A.中秋 重阳 除夕 元日 B.重阳 中秋 除夕 元日 C.重阳 中秋 元日 除夕 D.中秋 重阳 元日 除夕 10下面各项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
7、的一项是()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B.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C.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D.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
8、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11下列对划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刺秦王)宫殿的台阶下面。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台阶下面的人,请他们转达。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古代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在古代,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C.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舒缓优柔。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9、,分掌各司事务。12下列对联中,全是写泰山的一组是()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一条界破青山色,万古带疑白练飞 卧龙两表酬三顾,岱岳千寻接九霄 谈经云海花飞雨;说法天都石点头。A.B.C.D.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B.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曾在白帝山筑城,名白帝城。C.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
10、帝发布诏令的专称。D.青衫,黑色单衣,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D.“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B.“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例如出师表陈情表等。C.骈体
11、文的对仗(即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 主,其中也往往掺杂其它句式。而到了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D.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周是继 老子之后的另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1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17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C.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D.谩说投诗赠汨罗,
12、身今且乐奈渠何。18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A.中秋;除夕;端午;元宵 B.中秋;元宵;重阳;七夕 C.重阳;七夕;端午;元宵 D.重阳;除夕;元宵;中秋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二星的分野。B.“朝菌不知晦朔”中“晦”为阴历每月第一
13、日,朔”为阴历每月最后一日。C.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称谓,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按顺序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三秋”指季秋是秋天的第三个月。D.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是用干支纪年。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庆历四年。20下列对课本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常用籍贯和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还有用官职来称人的,如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B.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
14、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又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姑娘们最为重视。这天晚上,妇女们看牵牛织女星,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C.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D.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如:“岁在癸丑”“壬戌之秋”。【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高考文化常识 1 B 【解析】【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高考 文化 常识 专题 复习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