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安全论在民航安全管理中的应用.pdf
《本质安全论在民航安全管理中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质安全论在民航安全管理中的应用.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质安全论在民航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霍志勤【摘 要】为明确民航安全管理思路,总结了本质安全的内涵,指出了民航业本质安全化的目的是不断降低系统的风险.在分析民航安全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从最小风险设计的源头管理、风险控制技术、纵深防御体系建设、防御体系之间的协同交互、安全文化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民航系统本质更安全的建设策略.强调了安全保障要素问的替代关系,并探讨了优先选择顺序.其可行性已被安全管理中的初步应用所证实.【期刊名称】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28)003【总页数】5 页(P49-53)【关键词】本质安全;风险;控制;安全文化【作 者】霍志勤【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
2、学院,南京,210016;中国民航局航空事故调查中心,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X913.4 长期以来,各安全生产领域一直在综合运用技术、规章及管理手段防范系统的隐性和显性失效。本质安全论是系统安全理念在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概念始于 20 世纪60 年代电气设备的防爆构造。在一定状态下,电气设备通过自身设计的跳开关,可以控制火花、电弧、热效应等不至于引燃爆炸性气体。这种不依赖任何附加安全装置的设计从根本上实现了自我保护功能。随着该思想的升华以及在各类安全生产领域中的扩展应用,逐渐形成本质安全论。本质安全的核心目标是驱动系统趋向更安全状况,因此称之为“本质更安全”较为恰当。安
3、全度可表述为 S=1-R,式中:S 为安全指数,R 为风险指数。当系统风险趋于0 时,其安全度趋于最大值1。客观系统中的风险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所以本质安全化是人们不断追求系统风险趋于0 的动态逼近过程。由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控制能力有限,绝对安全并不存在,本质安全亦不是绝对安全的代名词。与其它安全生产行业比较,民航的风险常表现为“0无穷大”的“极向性”特点,即航空事故发生的概率(p)低(趋于“0”),但后果(s)往往极其严重(趋于“无穷大”)。该特点似乎暗示着民航业改进安全应着重于减轻事故后果。事实并非如此。事故常是能量的意外失控和释放,由于飞机在运行中承载着巨大能量,试图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亦
4、即在事故发生后在管理失控状况下的能量,难度极大。尽管航空事故发生的概率已经很低,但继续降低事故乃至事故征候的发生概率使,仍是民航业控制风险的重要思想。本文将应用本质安全理念,探讨民航系统的安全管理策略。1 本质安全的内涵 狭义的本质安全主要是针对硬件而言,在特定环境下,设施、设备、技术工艺等通过设计手段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风险。“失误-安全”功能1。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使系统具备避错、纠错、容错功能。例如,传统剃须刀锋刃暴露,技术娴熟的理发师也难免对人造成伤害;改进后的剃须刀在刀片两侧设计保护夹具,对人的伤害大大降低;而电动剃须刀的刀片外安装了结实细密的金属网,使刀片和皮肤相互隔离,从而避免对人造
5、成伤害,实现本质安全。“故障-安全”功能。即使系统出现故障、失效、超限等非正常状况,其自我调节、转换、保护、自检、修复等功能也使之在降级模式下仍然维持一定裕度而安全运行。例如,对于多雷达信号覆盖的空域而言,即使某一个雷达信号中断,雷达的冗余使监视功能并不受影响。“内置-前瞻”功能。无论是“失误-安全”还是“故障-安全”都是系统本身固有的功能,在其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才对风险进行弥补性围堵。广义的本质安全指通过系统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人员、硬件、软件、环境、管理等系统要素的本质更安全化建设,减少人犯错的可能性和危害,实现诸要素和谐统一的融合,使系统处于安全状态成为必然,处于不可接受
6、的风险状态成为偶然。2 民航系统本质更安全建设策略 2.1 注重源头上的最小风险设计 系统的前期设计和实时运行中都可能隐含威胁,但设计本身带来或遗留的威胁危害更大。通过源头管理,可以实现在系统规划、设计、制造或建设之始充分预测威胁和风险,基于系统观和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对系统进行战略谋划。源头管理大到驾驶舱、机场、管制室、维修车间的设计,小到插头、手柄、螺栓、灯泡的制造。以改进后的起落架为例,当飞机着陆后,起落架控制手柄的内锁装置将手柄锁定在“放下”位,即使发生误操作将手柄上提,也不可能放到“收上”位,于是从根本上防止了飞机在地面滑行或停放时起落架被意外收起。源头上一个微小的设计失误,都可能带来灾
7、难性后果,这在中国民航史上并不鲜见。1992 年“7.31”事故中,-42 唯有针对起飞前检查工作未完成的警告,而没有真正意义的起飞外形警告,当驾驶员按压“起飞未准备好按钮”就可以取消该警告,以致起飞过程中无论水平安定面在什么角度警告信号都不再激活;1993 年“4.6”事故中,MD-11 的襟翼/缝翼操作手柄设计不当,易于诱发误操作;1994 年“6.6”事故中,TY-154 的倾斜阻尼与航向阻尼插头完全一样的设计,机务维修人员出错概率是 0.5;2004 年“11.21”事故中,CRJ-200 的性能对机翼表面的污染高度敏感,裕度太小,为运行埋下了隐患;2007 年华航“8.20”事故中,
8、B737-800襟翼前缘条内滑轨上的止档螺帽设计太小,其脱落只是个时间问题。2006 年 9 月29 日,一架 B737-800 在亚马逊地区与一架 Embraer Legacy 600公务机空中相撞。事故原因很可能是 EMB135/140/145 的设计存在缺陷,飞行员把脚放在脚蹬上会无意间改变无线电频率或者将应答机设置在备用模式上。源头管理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还需要充足的资源予以支持。成功的源头管理往往永久性拥有系统的安全属性,失败的源头管理则需要在运行中反复缴费,甚至付出安全代价。2008 年胶济铁路上发生了“4.28”事故。调查发现,为了不占民房,降低成本,铁路部门将该段铁
9、路的弯道设计成几乎呈90,不得不在运行中采取限速措施2。中国民航的一些建设工程亦然存在面对矛盾做出不当妥协的问题,为运行环境制造、遗留了无谓的风险。例如,有的新建、改建机场的活动区被建筑物遮挡,管制员无法目视飞机在地面滑行的动态,不仅抑制了运行效率,而且增加了飞机之间的碰撞概率;有的机场将提供航向指引的导航台(NDB、VOR、LOC)设置在跑道侧方,导致飞机仪表进近的最后进近航径与跑道延长线保持夹角,无法尽早实现稳定进近,容易诱发跑道的安全问题;有的机场由于导航台设置不合理,导致飞机进近过程中必须保持大角度下滑,增加驾驶员的操作难度。不合理的设计可能频繁诱发不安全事件,为其买单者未必就是始作俑
10、者,很多时候一些无辜的利益相关者先是掉进了系统的陷阱,后是被迫承担责任。1 倍的系统设计安全性1 000 倍的系统应用安全性3。所以,安全隐患应尽可能通过设计手段予以解决,而不要轻易转移到运行阶段。2.2 采用风险控制的技术 系统只有通过采用有效的风险控制技术才能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降低不安全事件的严重程度。风险控制技术4一般有消除、替代、减缓、隔离、程序和加强人的意识等。如图 1 所示,以上风险控制方法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依次衰减,所以应尽可能采取高级别的风险控制方法,并进行多级控制。采取以上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系统的所有风险,安全管理只能追求本质更安全。安全
11、管理还应遵从安全投入最大效益原则5,如图 2 所示,当安全效益在优选范围 S1 和 S2 之间,特别是靠近 S0 点时,系统具有较好的安全效益;安全投入不足必然导致安全效能和安全效益都较差,但毫无限制地加大安全投入,固然可以提高安全效能,但是总体安全效益却呈下滑态势。因此,采用风险控制的技术应该兼顾到安全效能、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关系。2.3 加强纵深防御体系的建设 对于系统全寿命周期而言,“纵深防御”的事故预防和减灾思想从时间序列上应贯穿于系统投入使用前的安全设计和制造、系统运行中的风险控制、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的系统改进等环节,从空间序列上应该综合使用“硬保障”、“软保障”
12、和“人的效能”等立体防范手段。“硬保障”是指在航空系统建设中依赖工程和技术的改进来提升航空设施、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可靠性,尤其是通过自组织、自适应、自控制等有形手段来建立防错、容错、纠错的功能以控制风险,例如:安装安全装置、设置告警功能。上文所说的源头管理应着重通过“硬保障”提升系统的本质更安全特性。“软保障”是指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通过制定、健全航空法规、规章标准等规范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制度保障体系来控制风险,例如:制定工作程序、规范书面要求等。由于“软保障”的失效,民航业也付出了代价。1969 年 11 月 15 日,一架 IL14 在江西与太平山相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机组和管制员使用的航图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质 安全 民航 安全管理 中的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