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下册综合题全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下册综合题全集.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与无脊柱动物相比,脊柱动物的进化特征有哪些?1 神经系统发达,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前端分化出脑和眼。耳、鼻等重要感觉器官,加强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2 脊柱成为支持身体的中轴结构,保护着脊髓,其前端发展出头骨保护着脑。3 原生的水上种类以鳃呼吸,次生水生种类而后陆生种类仅在胚胎期有鳃裂,成体以肺呼吸。4 除圆口类,均具有上下颌,增强了捕食和防卫的功能;消化能力大大增强。5 循环系统出现了能收缩的心脏,循环效率大大提高,代谢水平进一步提高。6 结构复杂的肾脏代替了简单的肾管,排泄机能提高,使代谢废物有效的排出体外。7 除圆口类外,都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即水生种类的偶鳍、陆生种类的五指性附
2、肢,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提高了摄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 神经系统发达,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前端分化处脑和眼、耳、鼻等重要感觉器官;2 脊柱代替了脊索,称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结构;3 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此生水生种类和陆生种类仅在胚胎时期有鳃裂,成体用肺呼吸;4 除圆口纲,均具上下颌,增强了捕食和防卫的功能;5 循环系统出现了能收缩的心脏,循环效率大大提高,代谢水平进一步提高;6 结构复杂的肾脏代替简单的肾管,排泄机能提高;7 除圆口类外,都出现了成对的附肢,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提高了摄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8 几乎全为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卵生或卵胎生;9
3、身体大多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颈或比明显,为或不存在。鱼类的进步性特征 1.出现了上下颌。有了上下颌,动物就能主动去追捕咬牢食物,扩大了食物来源,同时,上下颌也具有防御、营巢、钻洞、求偶、育雏等作用。因此,颌的出现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2.有了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具有维持身体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的作用。偶鳍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动物的游泳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3.具有一对鼻孔,内耳有三个半规管,这些结构加强了它们的嗅觉和平衡能力,而这也是脊椎动物嗅觉与视觉的最基本结构类型。4.脊柱代替了脊索。脊柱成为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的主要结构。脊柱的形成同时也加
4、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的机能。试述鱼类洄游的概念、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鱼类在其一生的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移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为洄游。其类型有:鱼类在冬季水温下降时,避开寒冷环境,游到温度适宜的区即越冬场度过寒冷的冬季,为越冬洄游;在生殖季节鱼类从越冬场地或索饵场成群的向产卵场地进行迁移,为生殖洄游;鱼类因寻取食物为主的洄游称为索饵洄游。鱼类洄游的意义表现为:洄游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类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适应行为,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本能行为。为什么说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适应水中生活的一大类群?1多为纺锤形体型,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头和躯干固结不动
5、,以利水中前进;2 以鳍作为水中运动平衡器官;3 皮肤粘滑并有鳞片,具有细胞粘液腺,可减少水中的摩擦并其保护作用;4 骨骼、肌肉以利于鳍分而分化,肌节与肌隔套叠,利于躯干、尾部的左右屈伸,为主要的运动动力;5 适应水环境及水中获食的消化系统,口位多样,有腮耙等;6 以鳃进行呼吸;7 以鳔调节身体比重;8 具与以鳃呼吸相适应的单循环;9 排尿器官既泌尿,维持渗透压的恒定;10 适应水环境的生殖方式,有体外受精、体内受精的,有卵生、卵胎生、假胎生的等;11 具对水环境特殊适应的感觉器官。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皮肤裸露,富有细胞粘液腺。(2)骨骼分化明显,有了颈椎和荐椎,肩带间连有脊柱,腰带直接
6、连于脊柱上。典型的五指型附肢。(3)幼体用腮呼吸,成体用皮肤呼吸。(4)出现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双循环。(5)舌能伸出,并有蛇骨支持。(6)脑较发达,眼有眼睑,耳具内耳和中耳。(7)体温随外界而改变,有休眠现象。(8)多体外受精,卵生,幼体在水中发育,变态后长为成体。(9)成体排泄器官为背肾,雄体的肾管有输尿和输精双重功能。两栖类对陆生生活表现出那些不完善性?(1)生殖上尚未摆脱水的束缚。(2)肺呼吸不健全,还需皮肤呼吸补充。(3)体温随外界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4)没有解决在陆地防止水分蒸发与皮肤呼吸的矛盾。(5)皮肤通透性大,分布范围狭窄。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表现在那些方面?1 五指
7、行附肢,适于陆上运动,颌骨与脑颅为自接型。2 口咽式呼吸。3 双循环来调节代谢。4 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且颈椎与腰带相连,加强了牢固性和支持力,锥弓的前后方,都有关节突,加强了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5 肾小管和膀胱冲吸水功能。6 感官的变化有了骨膜和中耳,有眼睑、瞬膜、泪腺等都适于陆地生活。7 皮肤的轻微角质化,真皮相对厚而致密,开始有蜕皮现象。为什么说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在躯体结构和机能等方面有比两栖类更适应陆生生活的进步特征:1 体被鳞片或盾片,防止体内水分蒸发;2 结束了皮肤呼吸,全为肺呼吸,胸廓出现;3 运动系统使之适应陆地爬行寰枢椎分化,带骨与五趾形附肢更完善,具爪
8、;4 具有交配器,出现羊膜卵,使之获得陆上繁殖的能力 5 具高级排泄功能的后肾,排难溶于水的尿酸 6 出现心脑皮,神经和感官更发达,更适于陆上生活。爬行纲的特征 1 体被干燥、角质化的皮肤,通常有起源于外胚层的鳞片或角质盾片。有的有真皮性骨板,除少数有股腺外,缺少皮肤腺。2 一般附肢两对,典型的五趾型附肢,且指(趾)端具爪,水生种类的四肢呈浆状,蛇类和一些蜥蜴类缺少附肢。3 骨骼完全骨化。头骨一个枕髁;脊柱分化更明显,颈椎已有了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有的种类躯干椎已经分化成为胸椎和腰椎,荐椎至少有 2 枚,绝大多数躯干椎连有肋骨,有的肋骨与胸骨相关节,形成胸廓。4 肺呼吸,一些种类的泄殖腔和咽壁可
9、辅助呼吸。5 两心房,心室已有了不完全式几乎完全的分隔,为构造上的不完全循环。6 后肾 1 对,雄的输精管与输尿管完全分开,排泄物主要是尿酸。7 大脑背壁出现新脑皮;脑神经 12 对。8 雌雄异体,雄性一般具有交接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外膜;发育无变态。9 变温动物,许多蜥蜴可以从行为上调节体温。羊膜卵的结构及其脊椎动物演化史的重要意义 结构:羊膜卵的卵外包有卵膜(蛋白膜、壳膜和硬壳)。其卵壳坚韧,是石灰质的硬壳或韧性纤维质厚膜,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蒸发,该卵壳具有透气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内有丰富的卵黄,能保证发育时有丰富的养料
10、。尿囊则既可以储存代谢废物尿酸,又当胚胎呼吸器官。羊膜卵在胚胎发育时可形成羊膜、绒毛膜及羊膜围成的羊膜腔,胚胎悬浮在羊水中,能防止干燥和机械损伤。意义:羊膜卵的出现,使胚胎在恒定优越的液体环境中生活发育,完全摆脱了水的束缚,解决了陆生繁殖问题,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适应,这为陆生脊椎动物征服陆地提供了空前的机会。试述鸟类在外形和内部构造是如何适应飞翔生活的。体成纺锤形,减少阻力;具眼脸、瞬膜、巩膜骨板;具尾羽、飞羽;2、皮肤薄而松韧利于飞翔时羽毛活动及肌肉收缩,羽裸区之分利于飞翔时肌肉收缩;3、骨坚、薄、轻、愈合,无齿,寰枢椎、异凹形椎体利于头活动,V 字形叉骨、肋骨有钩状
11、突、龙骨突、愈合荐骨、尾综骨,腕掌骨愈合,仅三指,前肢特化为翼,髁骨与愈合荐骨愈合,腓骨退化为刺状,胫跗骨与跗遮骨构成跗间关节,4、胸大肌、胸小肌发达;5、消化系统发达,有腺肌胃之分,直肠短不贮粪便,;6、具气囊、复杂支气管网络系统肺,双重呼吸;7、完全双重循环 8、神经和感官发达,纹状体发达,视叶发达,眼大且为视力的双重调节 9、高级后肾,排尿酸,无膀胱,与粪便一同排出 10、磁性绝大多数只有左侧输卵管和卵巢。试述鸟类分类所依据的主要特征。1、喙的形状,不同的喙形和它们的食性有密切联系,如食肉的鹰隼类,喙尖锐而钩曲;食鱼的雁、鸭类,喙扁平具缺刻,露类喙长直而有力;空中飞捕昆虫的家燕,喙短基部
12、宽阔;啄食种子的麻雀则喙粗短呈圆锥状。2、羽的外形排列和羽数。主要是指飞羽和尾羽。翼外形有尖长者,如家燕;翼外形有短圆者,如鸡;尾羽数目一般为10-12 枚,尾后部形状有平形、圆形、尖形、楔形等。3、跗跖部被鳞:跗跖前部有盾状鳞(鳞片横列)、网状鳞(鳞片呈鱼鳞状)和靴状鳞(整片鳞)之分 4、跗跖的数目及排列:一般常态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对趾足是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后(如啄木鸟);异趾足是三、四趾向前,一、二趾向后(如咬鹃);并趾足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三、四趾的基部合并(如翠鸟);前趾足是四趾全向前(如雨燕);5、蹼形:四趾间全有蹼相连者为全蹼(鸬鹚);前三趾间有蹼者为满蹼(鸭);蹼的中
13、部凹入者为半蹼(鸥);趾两侧有瓣状蹼者为瓣蹼()6、胸骨:胸骨有无龙骨突起。平胸类无龙骨突起,突胸类有龙骨突起7、腭型:头骨的上颌骨向内侧有一对突起伸到腭部,称颌腭突。根据颌腭突可将鸟类分为下列几种腭型:裂腭型,左右两侧颌腭突较小,在中央不合并,腭部中间有裂缝,犁骨很发达,呈尖形,如鸡形目;鹤形目、鸽形目等。索腭型,左右两侧颌腭突在中央合并(又名合腭型),犁骨小或退化,如雁形目;鹳形目等。雀腭型,基本上是裂腭型,但犁骨呈平截状,如雀形目。蜥腭型,基本上是裂腭型,但犁骨是 2块,为啄木鸟类特有。8、雏鸟:幼鸟出壳后眼就睁开,有羽毛,能行走和独立取食者称为早成鸟;幼鸟出壳后无羽毛,不能独立生活者称
14、为晚成鸟。动物体恒温有什么生物学意义?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及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稳定。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城代谢水平。在高温下,机体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速而有力,显著提高了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和避敌。恒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的地区生活。从而保证恒温动物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更有利于其进化发展。简述哺乳动物的进化性特征。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跗
15、关节后转,膝关节前转 3、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 4、具高而恒定的体温 5、胎生,哺乳。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新陈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是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低程度。以高营养价值的乳汁哺乳幼兽,时后代在较为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加之哺乳类对幼体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哺乳类具有比其他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使其在生存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比较原兽亚纲、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的主要特征 1 原兽亚纲:卵生;无子宫阴道,具泄殖腔,仅以泄腔孔通体外,称单孔类;肩带似爬行类
16、;成体无齿,代之以角质鞘;具乳腺无乳头;体温低,在 26-35C 为现存最原始的类群。2 后兽亚纲;胎生,无真正胎盘,仅借卵黄囊与子宫壁接触;雌雄具育儿袋,发育不全的幼仔需在袋中进一步发育,育儿袋中有乳腺、乳头,雌具双子宫,双阴道,雄阴茎顶端分叉;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具异形齿,门齿数且多变化;体温较高,在 3335C 介于真兽亚纲与原兽亚纲之间;又称有袋类 3 真兽亚纲:胎生,具有真正胎盘,幼仔发育完全;乳腺发达,具乳头;不具泄殖腔,雌具单阴道;大脑皮层发达,具胼胝体;具异形齿,为再出齿;肩带由一肩胛骨构成,乌喙骨退化乌喙突;体温一般恒定在 37C,是哺乳类中最高等的类群,又称为有胎盘类
17、。比较鱼、蛙、蜥蜴、鸽、兔的皮肤及其衍生物,并总结脊椎动物皮肤系统的演化趋势。1、皮肤:均有表皮、真皮结构。鱼、鸽真皮薄,蛙。蜥蜴较薄,兔的发达最厚且有皮下脂肪层。挖的皮肤裸露,表皮开始轻微角质化。蜥蜴皮肤干燥缺乏腺体,鸽皮肤干、韧、松、软,缺乏皮肤腺。2、衍生物:鱼为单细胞粘液腺,有盾鳞、硬鳞和骨鳞;蛙有多细胞粘液腺;蜥蜴有角质鳞,具爪;鸽具羽毛、角质鳞、喙、距、爪、尾脂腺;兔有毛、爪、蹄、甲、角、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3、演化趋势:表皮的变化是由单层到多层细胞,由不角质化、轻微角质化到高度角质化;真皮由薄到厚;外骨骼变化是由水栖鱼的骨质鳞到陆栖羊膜类的角质鳞,两栖类骨质鳞消失而角质鳞未
18、形成,呈现裸露状态,羊膜类形成角质鳞及由其发展的羽毛和兽毛,真皮衍生物趋于退化。腺体的变化由单细胞腺发展为多细胞腺,由位于表皮陷到真皮,哺乳类的腺体极大发展。试述单循环、不完全双循环和完全双循环 1 单循环:像园口类、鱼类的循环。即心脏的的缺氧血向前由腹大动脉入鳃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后的富氧血经大动脉送至全身,经组织间气体交换后的缺氧血经主静脉回心脏,这种血液循环身体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循环叫单循环。2 不完全双循环:像两栖类、爬行类的循环。即血循环身体一周需经两次心脏,路径有两条,一条称体循环,即富氧血、混合血自心室左侧、中间压出颈动脉、体动脉弓,到全身各部,在组织间气体交换后成缺氧血经前后
19、大静脉回右心房;另一条称肺循环,即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心室右侧,由于心室内具有混合血,体循环、肺循环的血液不能完全分开,故称不完全双循环。3完全双循环:像鸟类、哺乳类的循环。体循环指左心室压出富氧血经体动脉弓到全身,气体交换后的缺氧血经过多级体静脉汇到右心房;缺氧血由右心房入有心室,经肺动脉入肺,在肺内气体交换流回左心房,此即肺循环。心脏和血管中无混合血,体循环与肺循环完全分开,故称完全双循环。试述路岐脊椎动物呼吸系统演化的趋势。1 肺吸氧面积的逐渐扩大:有尾两栖类开始有肺,构造极为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内壁光滑或仅基部稍有隔膜;无尾两栖类的肺内壁呈蜂窝状,但肺的表面面积还不大,皮肤呼吸仍占
20、重要地位。爬行动物的肺虽然和两栖类一样仍为囊状,但其内壁仍然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小室,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大为扩大。鸟肺为一对海绵状体,肺的内部有各级支气管形成一个彼此吻合相通的网状管道系统,这种结构完全不同于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空心囊状肺,体积虽然不大,但是和气体接触的面积极大,是鸟类特有的高效能气体交换装置;鸟肺的另一特点是有许多气囊,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哺乳类的肺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支气管树,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最后微支气管的末端膨大成肺泡囊,囊内壁分成许多小室,每个小室称为肺泡,肺泡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肺和气体的接触总面积;2 呼吸的机械装备愈益完善:两栖类的呼吸动作是借助于口咽底部的上下
21、动作来完成的,这种口咽是呼吸方式类似拉风箱的原理。爬行类开始形成了胸廓,依靠肋间肌的收缩是胸廓扩大与缩小,从而改变胸腔的容积,使气体吸入或排除。鸟类的呼吸,在静止状态时是以肋骨的升降致使胸廓的动作来进行的;在飞翔时由于胸肌处于紧张状态,胸廓不能活动,因而不能改变胸腔进行呼吸,这是利用翼的震动,使前后气囊进行收缩与扩张,这就是鸟类所特有的“双重呼吸”。哺乳类出现了肌肉质的横隔,依靠横隔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动作,使胸腔扩大与缩小,;横隔的出现使呼吸机械装备进一步完善化。3 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腔处形成交叉。爬行类的鳄和哺乳类,由于形成了完整的次生腭,内鼻孔后移,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4 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生器渐趋完善:两栖类的呼吸道仅为短的喉头气管室,喉头和器官的分化不明显;自两栖类开始有声带作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声器官。爬行类的器官长,呼吸道有了明显的器官和支气管的分化;支气管始于爬行类。鸟类的器官以完整的骨质环支持,发生器位于支气管分叉的地方,鸣管外侧负有特殊的鸣肌,鸣肌的收缩可以调节鸣莫的警张程度,而使鸣声多变。哺乳类的喉头构造复杂化,支持喉头的软骨除环状软骨外,新增加了甲状软骨及会厌软骨;声带位于喉部;吞咽食物时,喉门为会厌软骨所盖,避免食物误入器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