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左传.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校勘左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勘左传.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文献学作业 校勘古文 学号:1102404011 姓名:杨丽芳 左传校勘 这是以四部丛刊初编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阮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为对校本,景刊唐开成石经春秋左传为参校本,结合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敦煌写本春秋经传集解、春秋左氏传集解、春秋左传杜注 等残卷,文选 李善注、原本玉篇残卷以及其它后世典籍征引左传的相关材料,对左传白文进行了系统校勘,今择取六则,整理成文,以就正于方家。文中左传引文皆据四部丛刊本。第一则:纳桓叔 左传桓公二年: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纳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纳”,十三经注疏作“立”,景刊唐开成石经作“纳”。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下
2、简称“阮校”)未出校记。按:“纳”有“立”义,即国君即位之义,但是和“立”又有不同。公羊传庄公六年:“其言入何?篡辞也”。何休注曰:“国人立之曰立,他国立之曰纳。”更为重要的一点不同是:“纳者,内弗受也”,这句话在谷梁传多次出现,分别见于谷梁传僖公二十五年、谷梁传宣公十一年等处,就是说被“纳”的国君一般都是不受国内人欢迎的。比较这些对“纳”和“立”理解的区别,虽说桓叔是依靠晋大夫潘父的力量登上君位的,并非“他国立之”,但更非“国人立之”,且桓叔的即位是不受国人拥戴的,很快晋人就立了孝侯,杀了潘父。因而,此处用“立”远不及用“纳”确切。用“纳”,还能与下文“不克”以及“晋人立孝侯”形成照应,凸显
3、“纳”和“立”的意义差别。另,考之其它文献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亦有可资旁证者,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潘父杀昭侯,纳成师(笔者注:成师即桓叔),不克。”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平王三十二年亦载此事:“晋潘父弑其君昭侯,纳成师,不克。”第二则:而使行 左传 文公十六年:尽以其宝赐左右而使行。“而”,十三经注疏 作“以”,景刊唐开成石经作“而”,敦煌写本斯 85春秋左传杜注亦作“而”。阮校曰:“石经、宋本、淳熙本、岳本、足利本右以作右而。按:“以”有“而”义。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第六礼论:“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念孙案:“以犹而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周易下:“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引之谨案:“下以字 而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勘 左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