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化.pdf
《桂林文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文化.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地市和梧州地区北部操官话的城乡,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道光、咸丰年间,祁剧传入。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桂剧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
2、调。其“弹腔”则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桂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它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
3、“官话”地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剧种相似。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几种戏曲声腔,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的剧种。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声腔音乐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弹腔,分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两大系,其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略带凄婉悱恻,背弓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惨的情绪。高腔,源
4、于弋阳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曲调高亢、悲壮,其演唱特点是仅用锣鼓伴奏和人声帮腔,不用管弦乐器。昆腔,即昆曲,曲调委婉低回,格律比较严格。吹腔,即安春调或安庆调,男女不同腔,男腔端庄、潇洒,女腔流利、活泼;用笛子伴奏,以唱为主,唱念结合,曲调诙谐、轻快,多插入弹腔使用。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质朴细腻,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桂剧在表演上侧重做工,。即便武戏也多是文做,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桂剧的伴奏乐队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
5、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这些乐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剧各声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道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殊不知,桂林还有一样东西也是闻名天下的,那就是桂林的摩崖石刻。我们通常把文字镌刻在山崖石壁上称为“磨崖石刻”。自南朝的芦笛岩石刻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桂林的石刻(包括摩刻,壁书和造像)多达 2000余处,是我国摩崖石刻数量最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素有“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说。桂林石刻景观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学士以桂林特有的石灰岩为载体,以勒石刻字为手段,反映了各历史时期人类思想印痕的物质文化现
6、象,是研究地方志及中国石刻文化的重要珍贵资料。桂林摩崖石刻历史悠久,代代有佳作,自南朝以来就不断有摩崖石刻出现,历隋唐五代,宋元与明清。故清代学者叶炽昌语石称:“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大夫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据桂林市志文物志90 年代的调查,自南朝至民国时期共有石刻壁书 1643件,除无年数的 183件之外,南朝齐 1 件,隋唐 37 件,宋代 457件,元代28 件,明代 412件,清代 479件,民国 36 件。数量之多,实为罕见。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桂林石刻。独秀峰石刻 独秀峰位于我校王城校区内,是我校校徽的主要图案,王城-独秀峰景区现已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 AAAA级风景区。广
7、西师大是我国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独秀峰自山麓至山顶遍布石刻,他特殊的一风独秀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桂林的群山中有了独尊的地位。南麓读书岩的上面有靖江王撰写的游独秀岩记。文中说:“夫独秀者,据岭表之胜,控藩国之雄。高插半天,势压鸿尻”诗显示出独秀峰在桂林群山中的王者形象。最早赋予独秀峰诗意色彩的是南朝的颜延之。今南麓洞口上有“颜公读书岩”的题额,就是为了纪念颜延之的兴学之举。然而,最有名的要属南宋嘉泰初王正功题刻在读书岩石刻壁上的千古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他对桂林山水的品位给了高度的评价。在近 800年来,这一千古名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拥入独秀峰的怀抱,独秀峰正是甲天下桂林山水的代表。环珠洞
8、石刻 伏波公园位于桂林城中心东北部,东邻清澈的漓江,北领绮丽的叠彩山,西近挺拔的独绣峰,是一坐秀丽的山水风景公园。在伏波山南麓钟亭旁,有一山洞,名叫还珠洞,洞内景色优美,景观奇特,石刻众多。据初步统计,伏波山现存石刻 100余件,造像 200余尊,其中石刻绝大多数分布在环珠洞,在众多石刻中,题诗占了较大比例,有 30 余刻,这些诗大都描绘了环珠洞及伏波山的景色,感叹伏波将军马援往事,以及“还珠”,及“状元石”的传说。其中不少诗文辞优美,写景状物传神,诗人得以美的享受。明广西巡抚杨芳阅还珠洞诗云 几年魂梦绕将军,此日南来访旧闻。标柱尚留关塞绩,满车那见夜光文。手披断简情何限,目极残碑慨自殷。展眺
9、倚栏行且止,归途不觉夕阳曛。这些诗的作者以宋、明两朝居多。在当时,实行的是文人治边,大批文人学士南下汇聚桂林。他们在公务之余,游山玩水互相赋诗,探江山幽秘,感人世风情,并开发桂林的风景点,为桂林的旅游风景开发做出了贡献。在还珠洞石刻中,最有名的要属宋代米芾的自画像和题名:米芾,字元章。他的诗华都很有名,书法性草字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蔡襄齐名,同被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他在熙宁十年(1074)年到桂林任县尉时年仅 23 岁,当时桂林的山水给他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因此他在还珠洞中留下了自己的题名石刻。米芾的自画像高 0.45米,全身立像,栩栩如生,飘洒自然。像左边还有他的儿子米友仁的题跛,跛曰
10、:“先南宫戏自作此小像,真迹今归于御府”米芾的作品,真迹存世不多,这件石刻笔法秀丽,画像线条简明流畅,神态自然,实为世间珍品。象鼻山石刻 象鼻山位于桂林城南漓江西滨,在桃花江和漓江的交会处,象鼻山历来为旅游胜地,是外地游客有桂林的必游之地,也是桂林市市徽的主要图案。象鼻山摩崖石刻主要是在歌咏山水名胜。如南宋淳熙乙未(1175年)中秋节,张敬夫水月洞题名石刻:“薄暮自松关放舟水月洞,天宇清旷,月色佳甚,因书崖壁以记胜概”。又如张釜水月洞题名石刻:“泛舟龙隐,遂过訾家洲,访水月洞,登慈氏阁。从客竟日而归,桂林山水之胜,冠绝西南”,写出了象鼻山幽雅的景致。在象山东端的水月洞内外,历代石刻文物很多,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桂林 文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