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纸质文献防霉措施研究.pdf





《古代纸质文献防霉措施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纸质文献防霉措施研究.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纸质文献防霉措施研究 霍艳芳;何思源【摘 要】自从纸张和印刷术普及以来,纸质文献成为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影响其耐久性的众多因素中,霉变一直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为了使纸质文献得以长久保存和利用,有意或无意地在防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之进行研究,可以消除今人关于古人只防蠹不防霉的误解,可以更清楚地认识防蠹和防霉的关系,而且其中有些仍然值得今天的纸质文献保护工作借鉴.【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5 页(P100-104)【关键词】纸质文献;文献保护;防霉措施;古代【作 者】霍艳芳;何思源【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
2、0;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G253.6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材料先后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等,甲骨、金石、竹木比较笨重,缣帛非常昂贵,都不便于推广使用。纸张以其轻便、价廉、取材广等优点,发明之后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献能够化身千百,社会上纸质文献的数量大大增多,渐渐居于主导地位。然而与其他载体材料的文献相比,纸质文献的耐久性面临着更多因素的威胁,霉菌腐蚀即是其中一个方面。霉菌对纸质文献的破坏作用潜移默化,使它逐渐地受到损坏,然而时间久了,霉烂程度也是非常严重的。古代收藏家意识到这点,在防霉方面慢慢摸索一些保护
3、方法,采取了一定的防霉措施。不过由于时代因素,他们对有害微生物的认识有限,这制约着他们在防治技术方面的继续深入。古代关于纸质文献防霉措施值得今天的研究者注意,进而消除今人关于古人只防蠹不防霉的误解,更清楚地认识防蠹和防霉的关系,其中有些措施还值得今天的纸质文献保护工作借鉴。文献的耐久性首先取决于制成材料本身,对于纸质文献而讲,制成材料包括载体材料纸张和字迹材料墨、印泥两个方面。在长期的实践中,古人对纸张、墨和印泥积累了一定的防霉经验。古人为了防蠹和改善纸张性能,对用于书写、印刷的纸张进行药物处理。同时,这些物质会起到一定的防霉作用。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将纸张浸渍在黄色的黄蘗溶液中,晾干后
4、再用于书写,故书卷又有“黄卷”之称。唐宋时期,黄纸更为流行,官方文献多以此为载体。染纸原料黄蘗是一种开黄绿色小花的芸香科落叶乔木,皮和根中含有小檗碱、棕榈碱和黄柏碱等多种生物碱,其中小檗碱是主要有效成分,它不仅对蠹虫具有趋避和杀灭作用,对细菌、真菌、病毒、病原体微生物也有抑制作用1。如此,黄蘗不仅具有防虫杀虫功能,对纸质文献的防霉也具有良好的效果。黄纸盛行之时,古人发现可以用雌黄灭误,这是因为雌黄呈柠檬黄色,可以覆盖掉原来的字迹,使被改处与原纸同色。沈括梦溪笔谈故事记载雌黄灭误法跟刮洗、纸贴和粉涂的改错法相比,显示极大的优越性:“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
5、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2雌黄的化学成分是三硫化二砷,是一种有毒物质,用之涂纸可以起到杀虫灭菌的作用。据潘吉星中国的造纸术载,古人为了改善纸张的性能,发明了涂布技术。涂布技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黏剂均匀涂刷在纸面,既能增加纸表的白度、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表紧密,吸墨性好。20 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威斯纳化验的新疆出土南北朝纸张,1973 年潘吉星检验新疆出土的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8 年)文书纸和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的用纸,都是表面涂布纸。涂布常用的白色矿物粉有白垩土、石膏、滑石粉、石灰,后来又
6、用瓷土或高岭土等3。古人在纸张表面涂矿物质白粉,是为了增加纸张的平整光滑性,但某些矿物质白粉具有杀菌消毒性能,如石灰,从而使纸张具有抗霉性4。墨是我国传统的书写材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烟料、动物胶和一些特殊辅料:烟料有松烟、油烟等,炭黑是其化学成分,其理化性质稳定,耐久性好;动物胶有鹿角胶、猪皮胶等,用来调和及固定炭黑颗粒,在纸张表面结膜,使字迹牢固耐久;加入的各种辅料是为了防腐、改善黏度、硬度、色泽及气味。中国古代制墨工艺之精湛,堪称一绝。不同时代墨的制作方法有所差别,添加的辅料也有所不同。据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载: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韦诞造墨时“烟一斤已上,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可下去黄鸡子白五
7、枚,亦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皆别治细簁”,加入的配料是秦皮、蛋白、珍珠和麝香;南朝冀公的制墨配方是“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作挺,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末色碧,其色俱可爱。”5加入的辅料是丁香、麝香、干漆、紫草末或秦皮末。南唐制墨名家李廷珪的配方是“每松烟一斤、真珠三两、玉屑一两、龙脑一两,和以生漆,捣十万杵”6,加入的配料是珍珠、玉屑和龙脑。宋代墨谱法式记载多个油烟墨法配方,其中用桐油制墨颇具代表性:“桐油二十斤此二十斤可出煤一斤。秦皮二两,巴豆、黄蘗各一两,栀子仁、甘松香、陵零香各半两,皂角五梃,细槌碎,以水五升浸一宿”7,加入的配料有秦皮、巴豆、黄蘗
8、、栀子仁、甘松香、零陵香和皂角。明代沈继孙墨法集要浸油记载:“每桐油十五斤,芝麻油五斤。先将苏木二两,黄连一两半,海桐皮、香仁、紫草、檀香各一两,栀子、白芷各半两,木鳖子仁六枚,右剉碎,入麻油内浸半月余。”8可见,其配料更多,有苏木、黄连、海桐皮、香仁、紫草、檀香、栀子、白芷和木鳖子仁。清代内务府墨作造墨供给皇室使用,不同墨种添加的辅料也不同:制作朱砂墨,“用朱砂一觔,广胶六两,冰片三钱”;制作独草墨过程中,“炖胶用白檀香十二两、排草八两、零陵香八两”,“合墨用飞金六百张,熊胆四两,冰片十两,麝香五两”;制作三草墨过程中,“熬水用白檀香十二两,排草四两,零陵香四两”,“合墨用猪胆八十个,冰片六
9、两,麝香三两”;制作搨墨是在三草墨的基础上加工,“熬水用白檀香十二两,合墨用猪胆五十个,冰片三两二钱,麝香一两六钱”9。墨中由于动物胶、胆的存在,最易生霉,而以上添加的辅料虽多,真正起到防霉作用的是麝香、黄蘗、朱砂、檀香等。麝香是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其有效成分是巨环麝香酮,具有杀菌防腐和除臭增香的功能。黄蘗即黄檗,前已叙述,它具有杀菌防腐和驱虫防蠹的作用。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它具有防霉抗蠹的作用。檀香,又名白檀香、真檀等,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香气,但也具有抗菌的作用。许多古代纸质文献墨迹依然如故,不霉不腐,既与其色素成分稳定有关,又与其中
10、含有防腐剂密不可分。古人重视盖印为凭证,印迹是古代文献中一种常见的字迹。随着纸张的普及,纸上用印取代了以往的泥封。印泥最早是用水调和朱砂而成,但时间一久,朱砂易从纸上脱落。南宋时用蜜调朱砂,虽比水调的耐久,仍会脱落。元代开始用油调朱砂,效果要好很多。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用朱砂、艾绒和蓖麻油制作印泥,漳州府“丽华斋”业主魏长安精选麝香、珍珠、猴枣、玛瑙、珊瑚、金箔、梅片、琥珀等八种名贵原料研磨成粉,再加入陈油、洋红和艾绒,精心加工成“八宝印泥”。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改良,以其夏不吐油、冬不凝冻、色泽鲜红、芳香扑鼻等优点而享誉中外。乾隆帝也曾创制“八宝印泥”,不过“所谓八宝者,一珠粉,二辰州朱砂,三真
11、腊红宝石,四赤金粉,五石钟乳,六珊瑚屑,七车渠粉,八水晶粉”,均为不易得到之物,而且“珠粉、珊瑚、车渠磨细后皆无色”,“珊瑚更易起霉”,“宝石坚度仅次金刚石一等”难以磨粉,这种八宝印泥是否存在尚有疑问10。印泥中色素成分朱砂本身即具有一定的防霉作用,漳州八宝印泥的原料中,珍珠、玛瑙、琥珀等不会生霉,珊瑚虽易起霉,而麝香具有防霉作用。经卷、字画、书籍、档册等是在书写、绘制、印刷之后,经过装潢工艺才告完成。而且,这些文献破损之后,为了长久保存和恢复原貌,又需要对之修裱。装潢时如书匣、函套、包角、夹板等保护外壳的制作及装潢和修裱时浆糊的使用,这些环节恰当与否都会影响到防霉效果的好坏。古人为了追求精美
12、、厚重及更好地保护藏品,会给书籍和档册装上外壳。不过,古人认识到在追求美观和大气的同时,也要注意防霉,明代周嘉胄用切身实践指出他收藏的“碑帖册页之伟观而能历久无患者”,功劳全在其亲手制作的硬壳,制法是:“糊用白芨、明矾,少加乳香、黄蜡,又用花椒、百部煎水投之,纸用秋闱败卷,纯是棉料,价等劣纸,以之充用,可谓绝胜。间用金膏纸,择风燥之候,用厚糊刷纸三层,以石砑之,叠叠如是,曝之烈日干。以大石压之听用,其坚如木,但装者艰裁,而可永无蠹蚀脱落等患。”118 同时期的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指出:“藏画以杉、桫木为匣,匣内切勿油漆、糊纸,恐惹霉湿。四、五月,先将画幅幅展看,微见日色,收起入匣,去地丈余,庶免霉
13、白。”12193 他认为收藏书画的匣内不能涂油漆,不能糊纸,以防发霉潮湿,四五月间将书画略微晾晒后,收起放入匣内,搁置在距离地面丈余的高处,以免生霉。其实,将纸质文献装入壳内可以隔绝空气中的水分,避免其泛潮起霉。此外,还能避免它与灰尘直接接触,而霉菌孢子常常附着在灰尘中到处传播,落在书页上,如遇温湿度适宜,就会生长发育,将它放在匣或套内就降低了感染霉菌的几率。浆糊是装潢和修裱过程必需的粘接剂,其质量的好坏同样会关系到纸质文献寿命的长短。古人发现使用普通的浆糊容易使文献遭受损害,因为其中的淀粉及少量的蛋白质、无机盐等是蠹虫和霉菌的营养物,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很容易生虫长霉,于是经过慢慢地探索,发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纸质 文献 防霉 措施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