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教学大纲.pdf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教学大纲.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责任教师 万平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美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教冇汉语言专业本科段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 统服课程。本课程教学各环节均由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负责。“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 艺术实践发展到一龙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槪括。美学是一 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 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 高(美冇),从而提髙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
2、、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而发展奠泄基础。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美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较之相关的文学槪论,它更多一些心理学和哲学的 内容,关注的对象涵盖了文学艺术、自然、社会中的美:较之于艺术欣赏.作品分析,它又 多了一些理论性。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它是相对独立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学员实际,考虑到实际应用的需要,本课程重在简述美学的一般基础理论。它从人类社 会历史的发展历程揭示美和美感的产生与发展,而与一般的文学艺术发展史相区别:它的研 究对彖涵盖了文学艺术.自然、社会中的美,而与一般具体的文学、艺术、社会学相区别:它注重研究美和
3、美感的本质特征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性,而与一般的文艺赏析相区别:它强调实践的观点,强调文学艺术实践,又与哲学、心理学有区别。三、教材与教辅资料 本课程教材采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概论(董学文主编)。省电大教学处责 任教师将编写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下发。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讲授要简明而有系统,重在联系实际理解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髙对美学理论问 题的理论思维能力。2.美、美感的本质特征,艺术美以及美的分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要突岀适用性,明确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领会其不同特点的同时启发学员的思维,提髙其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研究审美中的具体问题,并随时代发展在实践中开拓创新的能力
4、。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结合对美的具体形态的了解,促 进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提髙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五.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实际开展自学为主。2.可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条件,提供多种方 式的学习支持服务。3.而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淸思路与方法。学习方法的 指导要突岀重点,可采用作品分析(艺术美)、旅游观光(自然美)、社会调査(社会美)等 方法,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4.安排好实践教学环巧。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考察和撰写文学评论、影 视评论、游
5、记。5.创造条件帮助学员运用好音像课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指导学习教学录音带,开展自 学音像教材后的学习交流活动。六、教学要求的层次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识记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槪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3.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4.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成人学员业余自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而授、音像课和双向视频等手 段进行教学辅导。学员自学文字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复AL练 习作业、专题研讨、实践考察等相应的环节。理论教学
6、重在自学,结合审美实践和美的创 造的实践,提髙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各教学班点应结合当地实际,适当组织专 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在审美实践、美的形态等的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自学,在明确一般理 论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强化理解有关教学内容,并结合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社会调查等活动来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本课程所下发的平时作业,有自测综合练习题,是必须完成的实践性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 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将尽可能全而、灵活,充分体 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的设计规立。二 S 教学内容各环节课时安排 教学
7、环节 教学内容 课内 学时 双向 视频 学时 面授 辅导 审美 创美 实践 练习 作业 导论 3 第一章 6 1 2 V 第二章 8 0.5 1 V 第三章 7 0.5 3 V 第四章 7 0.5 2 V 第五章 7 1 2 V 第六章 6 0.5 2 V 余论 3 复习 4 机动 3 学时总数 54 4 12 二、教材说明 文字主教材按教学内容分为导论、美论(第一章)、美感论(第二章)、美的形态论(第 三章)、艺术美论(第四章)、审美论(第五章)和美育论(第六章和导论)等八个专题教学 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若干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包含有对 于学习的具体教学内容中重点
8、知识的提示,以及学习难点的进一步解释。本课程参考辅导资料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自行独立开发制作美学原理CAl课件光盘,可以作为本课程文字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料。该课件的主要内容是包括重难点解析、自测题、美的巡礼几大部分,可以帮助学员学习理解、强化记忆:设计了大量的练习题,以帮助学员 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测试学习效果。美的巡礼既勾勒了美的产生发展过程.又梳理了艺 术的分类和特征,这部分由大量精美的图象资料构成,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教学内容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槪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二)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认识学习美学的意义和学习美学的方法,了解美学
9、产生的大 致过程、美学课程的性质。美学的研究对象 自从鲍姆嘉通建立美学以来,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四种意见: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科学。2.康徳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3.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4.近代心理学派的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教材认为:应当全而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教育。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1.时代的需要。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学习美学的方法:1.方法论原则: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体方法:艺术学的方法;心理学的
10、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发生学的方法;科学实 证的方法。第一章美论美的本质和特征,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化自然。审美关系、美的属性。(二)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本质和特征、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与生活的 本质、人化自然的关系。2.理解美的几种模式。3.美的属性。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探索。黑格尔的美学观:(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岀发去考察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岀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11、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岀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美学史关于三个论美的模式:答:美学史关于三个论美的模式主要有:(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达。芬奇:(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如柏拉图:(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如狄徳罗、车尔尼雪夫斯基。如何理解美的本质?答:关于美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进行界说:(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首先,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英次,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质呈:、形态和功能等方而发生了一系 列的生理变化:再次,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并且创造了一个人
12、格化 的世界。(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首先,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英次,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首先,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英次,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所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审美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审美关系中的多重属性:(1)个体性和集体性。(2)民族性。(3)阶级性。第二章美感论(一)教学内容 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与发展槪况、美感的心理结构、美感的特征、美感的生理和心理 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 概论 教学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