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彝族歌谣语言的文化蕴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彝族歌谣语言的文化蕴涵.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略论彝族歌谣语言的文化蕴涵 王雪婷【摘 要】彝族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彝族歌谣颇具特色,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各种文化特质。本文选取了云南禄劝、武定境内广为流传的彝族纳苏支系的民间歌谣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对象,试从彝族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特质等方面来探析彝族歌谣的文化蕴涵。%Yi has the most branche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minority groups and its folk ballad is of
2、 unique features.Folk ballad is a special language and a culture as well.Sinc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folk ballad language mirror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Based on the form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of Nasu(one of the branches of the Yi inhabited in Luquan and Wuding in
3、Yunnan)folk ballad,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Yi folk ballad.【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6)012【总页数】7 页(P26-32)【关键词】彝族歌谣;语言特质;文化蕴涵【作 者】王雪婷【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92【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I277.291.7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纳苏(na33su33)是自称,也称黑彝,是人口最多,文化较发达的一个支系。这里主要以居住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楚雄
4、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境内的彝族纳苏支系作为研究对象。罗婺,原是一个部落酋长的名字,据罗婺谱系推算约生活在唐代,到了宋代,其后裔以罗婺做部族名。1(P178)据记载,彝族罗婺部以“雄冠三十七部”崛起于宋代,鼎盛于明代,深得明王朝宠爱,官至云南省布政司右参政,明代末叶改土归流始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渐衰落直至消亡。2(P34)罗婺后裔以纳苏为代表的彝族支系一直在其故地(禄劝、武定等地)顽强地生息繁衍着,源远流长的罗婺,缔造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在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彝族纳苏歌谣最具特色。勤劳、朴实的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他们常常以歌代言,来歌唱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
5、感悟。彝族民间歌谣是彝族聚居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凡节庆祭典、婚丧嫁娶、起屋建房,少不了或神圣或抒情的口头歌谣叙唱。在广大彝区,长老、毕摩、巫师能昼夜滔滔不绝地演述洪水泛滥、开天辟地、六组分支等神话古歌,即使是普通的彝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离不了歌谣。3(P66)彝族纳苏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罗婺文化,在他们看来,没有歌声,就好比做菜没有调料,佳肴没有美酒,生活就会过得平淡无味。1.禄劝、武定彝族纳苏歌谣的主要类型 禄劝素有“三河一江地,彝歌苗舞乡”的美誉,彝族歌谣种类繁多,从适用场合来分,总的可以分为两类:家歌和山歌。家歌是在家里演唱的,它是彝族的古老曲调,歌词和曲调都有一
6、定的格律,内容古朴庄重;山歌则是男女青年在社交、恋爱场合唱的歌,即兴随意,曲调轻松自由。据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民宗局编写的禄武歌谣选及笔者的田野调查,家歌可以细分为劳动生活歌、叙事古歌、事理歌、婚俗歌、酒歌、喜庆抒情歌和新民歌。家歌是彝族的古老曲调,一般在嫁娶、节庆等欢乐的日子在家里演唱,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年轻人的古彝语能力较低,所以几乎只有长辈演唱,也只有上了一定年纪的人群才听得懂其中的含义。人们一般在晚饭后围着火塘,边喝酒,边吟唱,曲调古朴典雅,用词精炼,意味深远。内容大多是叙述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英雄故事、民间传说、生产生活等。家歌由一人唱或两人唱、多人附和的形式,歌头句尾一般有“唠哎”
7、、“啊留哎唠”等虚词镶嵌于其中。婚俗歌可细分为定亲歌、婚礼歌和哭嫁调,其中以哭嫁调最为动人,每逢罗婺人婚嫁的吉日,姑娘们在堂屋围成似莲花一样的圆圈蹲坐在新娘周围,凄凄地唱起哭嫁歌谣,表达了难舍新娘、抱怨姐妹出嫁的心情,和着一丝忧怨的笛声,沉浸在喜庆中的亲友们也跟着伤感的歌谣不禁悲戚起来。山歌又称情歌,是彝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慕之情和互相逗乐为主的小调,演唱时一般选在夜晚的野外,避开家人演唱,这类歌曲,旋律自由、抒情流畅、缠绵婉转,曲调欢快明亮,句式短小、灵活多变、语言生动,充满生活情趣。多数情况下,也有彝语汉语互相掺杂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两种形式,有时用树叶伴奏,无伴奏也可。新民歌是由一些禄劝
8、本土的歌手把搜集到的民歌进行整理、改编,并加入了摇滚风格等流行元素的民歌,曲风自由、通俗易懂。有些歌曲原本曲高和寡,且古彝语较多,晦涩难懂,但是经过改编做成音像制品后,一些歌曲广为传唱,尤其备受青少年的喜爱,这也是对彝歌的一种传承和挽救。2.禄劝、武定彝族纳苏歌谣的曲调句式、语言特点及语言风格 彝族民间歌谣从最初始于生产劳动,渐渐深入到了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了彝族人社会劳动生产和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4(P36)劳动歌:彝族劳动歌是伴随劳动演唱的民歌,是演唱反映和表现各类农事劳动内容与情感的调子,由采歌、狩猎歌、农事歌、牧歌、伐木歌、建造歌等组成。5(P33)这类民歌调子品种繁多,如在
9、耕种时唱的探地歌,妇女刺绣时唱的针线调等,这些曲调的句式结构严谨、用字精炼、内容广泛,山水花草、飞禽走兽都有涉及。歌词绝大多数三段为一首,一唱三叠,多用比兴手法,节拍缓慢而悠长。乌蒙雪山顶,不长其他树。长三丛巨松,这三丛巨松。不伐做其他,伐来做柱子,砍九棵柱子。九棵柱子中,加七棵椽子,来唱椽子歌。这是伐木时唱的一首伐木砍竹歌很有特点,句式短小,平仄整齐,在最后一段才点明题意,以高亢悠长的音调为主,表现了彝人面对青山秀竹伐木时怡然自乐的劳动情趣。叙事古歌:叙事古歌用语具有诗体的格律,所以也称叙事诗,语言质朴,琅琅上口,多押韵脚,蕴涵着深邃的哲理。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于演唱有关创
10、世造物、民族历史,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从楚雄的梅葛这一古老的叙事诗中就演绎出许多优秀的民歌来,这些民歌在民间成为彝族群众中流传的调子。6(P72)另外,彝文古籍训迪篇,征集于禄劝皎西乡,全书700 余行,五言诗体,为清嘉庆年间无名氏传抄本,反映了古代彝族人民对自然界和社会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在滇东北彝区,彝族老人多喜欢于聚会场合用其内容进行说唱教诲青年人,父母教育儿女,也往往用其中的语句。7(P190)事理歌大体上沿袭了古彝歌的传统,其语言特点和风格与叙事古歌相似。婚俗歌:包含求亲歌、婚礼歌和哭嫁调。演唱场合不同、演唱人不同,有不同的曲调,求亲歌曲调欢快明亮,句式短小、语言或直白或
11、婉转,大多属于即兴创作。婚礼歌大多由长者演唱,曲调抒情流畅,缠绵婉转,表达了对日后远嫁他乡的姑娘的担心和爱怜之情。哭嫁调由新娘首唱,众女伴应和,表达的是姑娘出嫁时难舍家乡亲人又抱怨亲人将自己远嫁的复杂心情,同时对将来婚后生活的担忧,曲调凄美抒情,用简单的两句旋律反复配唱多段歌词,一般只唱固定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夫婿骂难忍 阿妈的姑娘,在家的时候,睡醒不起床,嫁到他家后,鸡叫起炊火,天亮就早餐。阿妈的姑娘,找菜有黄叶,明理的会说,春天黄叶多,不通情的说,懒人采黄叶。阿妈的姑娘,找柴有腐柴,明理的会说,夏天腐柴多。不通情的说,懒人拣腐柴。阿妈的姑娘,挑水有浑水,明理的会说,雨天浑水多,不通情
12、的说,懒人挑浑水。阿妈的姑娘,实在难做人,老人也要咒,夫婿也要骂,老人骂也罢,夫婿骂难忍。喜庆抒情歌:喜庆抒情歌与酒歌实际是相联系的,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亲朋好友相聚一堂,把酒欢唱,句式一般三句四句为一首,句子可长可短,或流畅委婉,或抑扬顿挫,有唱有和,气氛热烈,是喜庆场合少不了的一个“节目”。新民歌是在原有的民歌基础上进行整理、改编,并加入了摇滚风格等流行元素的民歌,语言通俗易懂,画面感强,既有流行元素又不失彝族歌谣传统的曲风,可谓新颖独特。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彝族歌谣传唱到今天,原因不仅在于它有着独特的语言特征,还在于它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寓意与良好的
13、群众基础。以彝族歌谣的语言为视角,有利于我们揭示语言的文化内涵,加深对语言文化价值的认识。1.语音层面上的文化蕴涵 张公瑾先生在文化语言学发凡一书中说过,语言表层的文化价值主要指词汇部分,也包括一些语音现象。8(P51)他认为语音的层面能反映出文化现象,语音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印迹。禄劝、武定纳苏彝语属于滇东北方言,声母有47 个,韵母 24 个,声调 3 个。音节的构成是辅音+元音+声调,少量是元音+声调。禄劝彝语音节约 666 个,如果包括借汉和声调不同的,则可达 1600 多个音节。9(P34)我们都知道,西方语言是没有声调的语言,它的语音层面只包括了元音和辅音,如英语、法语。而东方语言
14、大多为有声调的语言,其语音层面包括了声、韵、调三个部分,如汉语、彝语。马鑫国曾说过,语言的语音层面的各个部分能折射出某种文化的内蕴。10(P223)语音的各要素都是区别意义的音素,尤其是声母。现代汉语声母只有 21 个,b、p、m、f、d、t、n、l、g、k、h、j、q、x、z、c、s、zh、ch、sh、r。彝族纳苏语中的声母多达 47 个,从发音部位看,有双唇音:p、b、ph、mbh、m;齿音:f、v;舌尖前音:ts、tsh、n h、s、z;舌尖中音:t、th、d、ndh、n、l、;舌尖 后 音:t、th、nh、Th、h、Th、nThh、;舌 面 音:、h、n h、;舌根音:k、kh、h、x
15、、;声门音:、h。从发音方法看,既有塞音,塞擦音,又有鼻音和边音。正因为声母如此发达,其同音异义的现象就越少。可见彝语对声母分得非常精细,反映出了彝民族具象性思维在语音上的反映。彝族纳苏语的韵母较声母显得贫乏,其结构简单,从量上看只有 12 个,元音:()i e o u (i );紧元音:(紧元音即紧喉元音,最早提出松紧元音特征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马学良教授。他在禄劝彝族聚居地区对彝文文献及彝语做调查时,发现禄劝彝语的元音有松紧元音对立的 现 象。11(P152)声 调 有 三 个,为 55、33、21。彝语里一个音素可能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也有可能由两个以上的音素构成,12(P9)这一属性
16、和定义于彝族纳苏语同样适用。语言音节结构类型较多,具体来看,有辅音+元音+声调的类型,如:h55(要价)n h55(抹脸)。元音+声调,如:21(鹅)e55(骗)(肾脏)。由于都是单元音韵母,缺乏复合元音韵母和鼻音韵母,从听觉感知上,给人明快、干净、利索的感觉,尤其是紧元音,因为紧元音的音调比松元音调响亮而且高一些,所以,听起来显得干净有力,给人一种直爽大方的感觉。尤其在彝族酒歌里的劝酒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如:这首歌,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直白简单,韵律上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这正是彝族人刚强、豪爽、直来直往的刚性品格的真实写照。通过声、韵、调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在民族的思维特征方面,彝
17、族的具象性思维;在民族的品格特征方面,彝族具有直来直往、不拘小节的刚性品格。2.词汇层面上的文化蕴涵 词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彝族歌谣的词汇反映了彝族的文化特征。自明弘治凤英回禄劝后,“开辟田野,教民稼穑”,推动了禄劝农业生产的发展。罗婺部彝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从牧养方式过渡到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13(P9)这样的生产方式体现了彝族的农耕文化。选一升谷种,谷种浸泡好,撒种好像蜂群舞,出芽好像豪猪毛。捆秧好像扎袋口,甩秧好似春燕飞,栽下如拉线成行,返青时候映彩虹。打谷场上连伽响,晒谷粒粒金灿灿。把谷装进粮仓里,仓里陈粮伴新粮。先民们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内容涉及面很广,有开荒、打石、
18、伐木、种植,还有农事风俗、传唱节令等等,这些歌谣情感厚重,思想丰富,在彝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远古时期的彝族先民,同其他民族一样,对其本身生活的自然环境、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产生了对天、地、山、水的自然崇拜。彝族先民还具有图腾崇拜,在近代的彝族社会中,还能查到彝族共同的虎图腾。彝族先民认为,人死了,却灵魂不灭,因此会在特定的日子进行祭祖活动。在歌谣中也有自然崇拜、虎图腾和祖先崇拜的文化印迹。如:远古的时候,宇宙门不开。天也不知地,地也不知天,天降下浊气,地清气上升。天地由此分,是因清浊气。另一首:猪虽长得矮,新年属虎月,猪肉祭祖灵。猪心献妣礼,福禄亮堂堂。运气笑吟吟。彝文古籍训迪篇、劝善
19、经和教育经典,同是以彝族古代社会礼俗及其社会内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行为准则、伦理观念、道德规范为宣教说理,用以传授知识,教育后代。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深受社会礼俗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主要体现在彝族的仪式歌谣中。“礼俗歌”是仪式歌谣的主体,“礼俗歌”主要包括事理歌、喜庆歌、祝酒歌和婚俗歌,包括了求亲、定亲、迎亲、送亲等内容。下面这首事理歌,告诉了那些班门弄斧的人,应培养自己谦虚谨慎的良好品德。蓝天白云间,白雁不鸣叫。并非不会鸣,翼劣难飞快,因此不鸣叫。博识者聚处,雅者忌言语,并非无言语,寡闻见识短,因此不言语。3.语法层面上的文化蕴涵 禄劝、武定彝族纳苏语的语法相似,在语法上,主要
20、以语序和虚词表达各种语法意义。人称代词分为单数、双数和复数,单数人称还有主格、宾格、属格和反身形式,如 na33(你主格)、na21na33(你、宾格)、na21(你的、属格)。na21b21na21(你自己、反身)。有一定的语法曲折形式:动词、形容词的重叠表示疑问。14(P257)在歌谣里这种语法曲折形式:同样,彝语歌谣语言的动词有自动态和使动态,在动词和形容词后用各种不同的时态助词,上一首歌中,(ma21dzo21 u21du55)山若无绿树,u21 表完成时态。句子的语序为主语宾语动词。竹和藤并生,砍竹藤心痛,古来就这样,竹子生来砍。砍竹藤心痛(mo33 e55n h55 i33 no3
21、3)在彝语里语序为:竹 mo33 砍 e55藤 n h55 心 i33 痛 no33。4.修辞层面上的文化蕴涵 彝族歌谣的语言绝大多数是五言句,善于运用比喻、起兴、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比喻:比喻是修辞格中最为传统最为普遍的一种表现技巧,在彝族歌谣中,不但大量运用这一表现手法,而且用得也非常巧妙细腻。如:甩秧好像燕飞舞,薅秧就像水蛇跑,返青就像映彩虹,出穗就像凤凰毛 起兴:即先托物再言志,山水花鸟,无可不比,寓意深刻。开块荒地来种豆,春风一吹花就开。豆子花开一片白,眼望花开心想他。排比:姑娘伴相约,女伴约三十。舀水三十桶,挑水三十桶。马樱三十枝,水泼迎亲人。这种排比手法的运
22、用,表现出了彝家姑娘在娶亲队伍来前准备吉祥水的情景,表达出对众女伴对好姐妹出嫁的不舍和故意捉弄娶亲队伍的俏皮瞬间。夸张:在彝族歌谣中,夸张手法也很常见。稻谷堆满仓,绸缎装满箱。衣着不愁换,焦愁只一桩,缺个女当家。5.语言的文化气质 气质的本意是指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一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有如一个人的气质一样,从建筑的风格,饮食的习惯,服饰的特点,交通的方式、宗教礼仪、绘画、艺术到语言、文字等都会形成内部相对统一和谐的共同特征,从这些共同特征中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15(P44)语言是民族文化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具有鲜明
23、的民族特点,彝语辅音多,由于都是单元音韵母,缺乏复合元音韵母和鼻音韵母,从听觉感知上,给人清脆、明快的感觉。其次紧元音的音调比松元音调响亮而且高一些,所以,听起来显得干净、利索,给人一种性格直爽的感觉,可划入敦实型的文化气质。另外,语言的文化气质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具有最根本的影响。如江浙一带的鱼米之乡,人们生活在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地理环境,话语温和、声调起伏大,其语言气质显得娇柔细润。彝族先民大多聚居在横断山脉南部、哀牢山脉、乌蒙山脉和金沙江、红河、南盘江流域,其人文风貌,培植于山,拓宇于山,展示着山区农业文明的粗犷古朴,自然与人在这里体现出一种平等
24、共生的和谐关系,人们开荒辟野,刀耕火种,话语声调起伏小,其音也沉浊,质朴自然。在这样的生态自然美的氛围中,彝族人民创造了让我们咏叹、沉醉的民间歌谣。如:咱们来唱歌 一年十二月,正月行春风,二月鸟唱歌,三月布谷叫,四月草莓红,五月尝新馍,六月火把节,七月把祖祭,中秋尝新谷,九月稻谷黄,十月秋收忙,冬月把谷打,腊月宰年猪,过年又一周。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彝族的语言反映了彝族的文化,而语言又先于文化存在,文化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一个民族的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彝族歌谣和彝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彝族歌谣
25、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创作,而这些歌谣有反映着彝族历史文化的印迹。在感知的世界里,彝族歌谣丰富了彝族语言的表现形式,深化了人们的语言认识,彝族歌谣推动了罗婺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彝族文化的价值。优秀的彝族歌谣契合主流文化,影响了主流文化的演进,如彝文古籍训迪篇、劝善经等和事理歌虚心向人学、礼仪要周全等,阐述了彝族古代社会礼俗及其社会内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行为准则、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等内容,在很多地方,一些彝族老人还会在聚会场合用其内容进行说唱,谆谆教诲青年人,这些礼俗及道德观引导了民众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符合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彝族纳苏语言瑰丽多彩,歌谣奇异迷人,歌谣的语言富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蕴
26、,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其文化特质。彝族歌谣推动了罗婺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彝族文化的价值,具有宣讲历史、强调道德、传承风俗、表达爱情及喜怒哀乐等社会功用。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彝汉文化交融将促使彝族歌谣出现彝汉双语现象,彝汉杂居促使彝族歌谣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彝语汉语互相掺杂的演唱形式在彝族歌谣中出现,而市场的消费主体要求彝族歌谣与汉文化相交融,所以才有了新式民歌的出现。(责任编辑 刘祖鑫)【相关文献】1张纯德.罗婺婚俗解说词A.彝学研究文集 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2张仲仁.罗婺部历史文化初探A.彝学论集 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3黄龙光,杨晖.彝族民间歌谣及其
27、歌诗传统 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4陈岳琴.浅论楚雄彝族民间歌谣的产生和发展 J.音乐天地,2008,(3).5靳丽芬彝族音乐文化 J.民族音乐,2006,(2).6宋晋云.云南彝族地区民族音乐的地域特色 J.民族艺术研究,2010,(4).7朱琚元.言近旨远的哲理诗篇浅说彝文古籍训迪篇 A.彝族文化研究文萃 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8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9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五十九.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0马鑫国.语音层面上的文化蕴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1马学良.倮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 A.马学良民族研究文集 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12丁椿寿,朱文旭等.现代彝语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1.13张仲仁.凤氏土官始末 A.彝学论集 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4王兴中,王渝光.语言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5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