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综述.pdf





《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综述.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综述 段似膺【摘 要】2000 年以来,国内的新媒体艺术研究经过了起步和发展的十多年历史,先后有一千多所高校创建了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专业或学科,产生了十几部介绍新媒体艺术的专著和上千篇期刊论文,并形成了年度研究论坛。从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来看,图像、影像、计算机/电脑、网络、数码、交互/互动艺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生成艺术和虚拟艺术是近几年来的增长点,而像沉浸、遥在/网真、全息、软件、智能、人工生命、生物艺术这样比较新的艺术类型则几乎无人关注。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泛泛而谈的概述性著作过多,基础性的理论译介、技术研究和实践梳理不足的问题。【期刊名称】云梦学刊【年(卷)
2、,期】2015(036)001【总页数】10【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 从 2000 年黄鸣奋 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的问世算起,国内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已经有十多年之久。在这十多年里,先后有一千多所高校创建了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专业或学科,产生了十几部介绍新媒体艺术的专著和上千篇期刊论文,并形成了每年举办一次的国内新媒体研究论坛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面对发展如此迅猛、规模如此庞大的新兴学科领域,本文将先从高校角度来考察国内新媒体研究的主要分布情况,再以关键词分析方法对期刊论文近五年的有关研究进行面上的梳理,进而试图对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现状进行述评。一、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状
3、况概览(一)高校及相关学者的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都是最早一批建立有关学院和专业,并开展研究活动的高校。早在 1980 年代,中国美术学院的媒体艺术探索即成为中国新兴媒体艺术史的先声,该院的张培力、邱志杰都是国内具有奠基意义的新媒体艺术家,前者于 1989 年在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展出的录像作品3030cm是目前公认的新媒体艺术实践的发端,后者曾先后出版了 影像与后现代(2002)、重要的是现场(2003)、摄影之后的摄影(2005)、跨媒体艺术读本系列:总体艺术论(2012)等研究著述。此外,由该院出版社出版的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许江、吴美纯,2003)是为数不多的对国内
4、新媒体艺术实践做出细致梳理的研究专著。在 2001 年成立了新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后,中国美术学院又进行了内部资源整合,创立了专门的跨媒体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专业成立于 2000 年,现有影像、声响、动画、影像和视频五个工作室,出了用三位数字影像再媒介油画开国大典的探索与研究(梁岩,2009)、数字媒介中传统造型语言表现形式的探索与研究(戴砚亮,2012)、影像画面拼接的类型研究(白云泽,2012)等多篇理论结合实践的硕士论文。此外,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艺术学、美术学、壁画和雕塑等专业也都对新媒体在艺术中的渗透及其相关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影像装置艺术表达多元形态的研究(谭铁志,
5、2008)、感悟“真实的虚幻”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虚幻感觉的探索(孙煜珑,2009)、数字立体影像的视觉语言与美学意义(蔡韵涵,2010)、新媒体创作与我 的版画研习(穆智飞,2011)等。在综合性大学中,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在新媒体艺术研究方面都有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两块,实践方面有专门的工作室,研究方面主要在传播学院。2002 年,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成立了媒体实验与实践中心,该院王荔于 2009 年出版了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一书。此外,学院还于 2008 年承办了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论坛主题为“新媒体新观念新生活”,并举办“新媒体新观念新生活”系列作品艺术展。艺术实践方面,同
6、济大学的王小慧于2006 年在“艺术工作场”基础上筹办了TIMAC(同济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2001 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设立了专门的“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并拥有新媒体研究方向的博士硕士点。该院的陈玲于 2007 出版了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并主持翻译了奥利弗格劳的虚拟艺术。清华大学的新媒体艺术实践方面则有依附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的 TASML(艺术科学媒体实验室)。TASML 与 V2 实验室、帕森斯设计学院以及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媒体与设计实验室三家国际媒体艺术和设计机构有合作关系,在学科融合和国际交流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此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分别于 2004、2
7、005 和 2006 年主办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世纪对话: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系列。美院的鲁晓波发表过飞越之线信息艺术设计的定位与社会功用(2005)、新媒体时代的物联网信息设计与展望(2005,与姜申合写)等研究文章。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于 2006 年设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并拥有前身为1999 年建立的“多媒体与网页设计工作室”的数字媒体实验室。该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博士点分别于 2011 年、2012 年和 2013 年交出了 交互式媒体 叙事研究(孙为)、新媒体装置艺术的观念与形式研究(马晓翔)、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丁蕾)三篇研究成果。马晓翔在南京艺术学院攻读学位期
8、间曾出版了 新媒体艺术透视(2008)、数字媒体艺术概论(2010)、网络媒体艺术(2010)、数字媒体艺术实践学程(2010),并发表了国内新媒体艺术展览与高校新媒体艺术学科发展刍议(2010)、“新媒体艺术”之语义内涵试论(2010)等多篇研究论文。厦门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虽然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的专业,但是都有研究者注意到了新媒体艺术这一研究领域。厦门大学的黄鸣奋是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先驱,他不仅在期刊上发表了近三十篇相关论文,还先后出版了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2000)、数码艺术学(2004)、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2009)、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2011)。其中新媒
9、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一书是为数不多的单从西方新媒体艺术理论梳理和介绍的角度来切入的重要著作。而西方数码艺术理论是一套从数码编程的艺术潜能、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数码媒体的艺术功能等六个方面构成的六卷本全史。此外,由他所指导的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向玲玲,2006)、影像与时空观念新媒体艺术本体论(鲍远福,2007)、中国新媒体艺术刍议(陈瑜,2006)等三篇硕士论文也是同类成果中较有新意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学专业也对新媒体艺术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同为张晓凌指导的博士论文 新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刘立宇,2010)、硕士论文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兴起和演变(朱其,2006)都为国内新媒体艺术现状
10、的具体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的许鹏曾从概念辨析、内容与方法等多个角度对国内的新媒体艺 术研究状况做过论述,如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2007)、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理论课题(2008)、道是无情却有情论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历史演进兼析对新媒体艺术的技术误读(2010)等,他也有自己的研究专著新媒体艺术论(2006)。此外,国内新媒体艺术方面的主要研究者还有北京电影学院的刘旭光(专著 新媒体艺术概论(2012),论文 中国当代艺术新学院方式现状考(2006)等),北京服装学院的李四达(专著数字媒体艺术概论(2006),论文数字媒体艺术的符号学解读(2009)等),北
11、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龙泉(论文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形象的构建(2011)等),北京师范大学的肖永亮(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2009)等),中国传媒大学的廖祥忠(专著数字化与现代艺术(2006),论文 何为新媒体?(2008)等),中国科技大学的张燕翔(专著新媒体艺术(2005)等),齐齐哈尔大学的姜在新(论文新媒体形态构成研究(2008)等)。(二)期刊论文情况 为了把握还处于对象不统一,发展速度快的新媒体艺术研究状况,许鹏采用了关键词方法对 2008 年前的期刊论文做了梳理,并得出“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经历了命名的困惑、对象的辨析,正在从自发分散的研究阶段向自觉整合的研究阶段发展”的结论。那么,近五
12、年来的研究发展情况又如何呢?对此,笔者参考了基本新媒体艺术概论类的专著,把新媒体艺术相关的关键词分为整体性研究、审美效果特征和媒体技术类型三类,分别把2008 年至 2013 年在中国知网上搜得的论文情况列为下表:首先来看整体性方面的研究,在 2008 年前逐步趋于融合的“新媒体艺术”概 念进一步得到认可,研究也基本呈现出递增的态势。同时,以“多媒体艺术”为概念的研究则保持着它的一小块研究范围,每年都保持着一定量的研究成果。“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虽然总量上不及“新媒体艺术”,增长率却很高。“跨媒体艺术”则是新近出现的概念。审美特征视角下的研究总体上要大大低于整体性方面的研究,其中,交互/互动艺
13、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生成艺术和虚拟艺术是近几年来的增长点,沉浸、遥感、遥在和网真等一些比较新的审美特征概念则还几乎无人关注。最后从创作技术类型来看,图像、影像、计算机、电脑、网络、数码艺术几种广泛为人所接受的技术类型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研究态势,装置艺术则发展得比较快,反映出这种原先属于“地下”的当代艺术样式正在得到认可。视频、信息、电子艺术的研究维持着虽不多,但还稳定的研究数量。然而,像全息、软件、智能、人工生命、生物艺术这些比较新的技术类型则面临着与新的审美特征相同的乏人问津的境遇。二、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成果 从前文所述的高校研究分布和期刊论文状况来看,国内新媒体艺术的学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
14、展的态势,几乎每年都有概述性的专著或教材问世,也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西方经典文献的翻译,以及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近年来,国内有关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首先,学者们对新媒体艺术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有些定义比较宽泛,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新媒介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为一种跨学科、多媒介、综合处理、重表现、重过程体验的艺术形式”,或指“20世纪以来 使用除绘画、雕塑等传统媒介以外的其他媒介的艺术,包括摄影、电影、霓虹灯管、电子机械装置等当代新媒体艺术一般包括:万维网艺术、网络艺术、运用数字化媒材创作的实验性电影、录像艺术、数字摄影、声光装置、计算
15、机游戏、多媒体艺术、远程信息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机器人艺术、交互电视/电影、生物技术艺术等”,也可以按照目前新媒体艺术现状分为“观念摄影、录像艺术和网络多媒体艺术”三大类型。更多的学者则从计算机技术运用的角度来界定新媒体艺术,认为“在当今新技术背景下所产生的新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支持下所创作的媒介艺术形式,是一门数字化的交互媒体艺术。”主要由电路传输结合计算机来进行创作,“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首先提出创作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巧妙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也有学者综合了上述两种看法,认为“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应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首先,新媒体艺术是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从传统艺术中发展而来
16、。因此从广义上来讲,新媒体艺术就是指一切建立在新媒体技术上的具有艺术性的事物,包括那些被以数字技术大量复制并传播的传统艺术作品。第二,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是新媒体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狭义上的新媒体艺术可以看作是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进行创作、传播、鉴赏,并进一步带来全新感受、思考和审美的新型艺术形态。”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无论是新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以现代影像为基本的艺术表达手段,因此可以使用“影像艺术”对新媒体和数字艺术进行总称。”(二)新媒体艺术的研究 在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对象上,有学者认为应该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泛艺术层面的要素,即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第
17、二,广义层面上的要素,即新媒体上负载的一切艺术类节目;第三,狭义层面上的要素,即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11)在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方法和资源上,“20世纪社会思潮为新媒体艺术理论提供了观念来源,人文科学计算则为新媒体艺术研究提供了运用新手段的经验。”(12)“媒介理论是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艺术本质的钥匙。建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必须理解虚拟的含义,而符号学和语言学正是人们借以理解虚拟世界的工具。根据媒介理论、语言学、符号学以及传播学、艺术学的原理和观点,可以进一步梳理数字媒体艺术的
18、基础理论的研究课题。”(13)而在当前的研究重点上,“应将中国新媒体艺术及其理论研究的总体性特征作为研究重点,主要课题应集中于 对象方法、发展规律、艺术形态、民族特色和学科建设等理论范畴,并强调学科整合、多向度比较和创作、欣赏、批评、研究互动的研究方法。”(14)(三)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 在新媒体艺术研究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吸引了不少学者参与讨论。多数学者强调二者缺一不可,“前者强调手段和技术,而后者则强调了创作的自发性和观念性。就像人脑和电脑的比较一样,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技术只是被利用而已。”(15)“技术不是绝对的,拥有真正的创意才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最重要的。但是
19、,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设计师对技术、对 科学有一定了解的层面上的。”(16)“新媒体艺术的技术性与艺术创作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谈到新媒体艺术时不能简单的夸大或否定其中任何一方因素。因此将技术的因素纳入到新媒体的审美特征中是非常有必要的。”(17)更有学者强调了技术在新媒体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数字技术充分有效的运用,不但会增强数字新媒体艺术在使用过程中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更能增强体验作品时艺术效果的丰富性。然而,当前国内的一些数字新媒体艺术作品,对数字技术中特有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手法掌握不够,没有充分发挥新数字技术的优势,使好的艺术创意和构思流于表面和简单,成为一种遗憾,使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无法
20、在人们内心激荡起强烈的审美感受。”(18)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观念中,科学与艺术、工学与文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虚拟、大批量与个性化之间被普遍认为存在着明显差别,甚至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信息艺术在发达的数字科技的支撑下,致力于在它们之间建立密切的关联。”(19)(四)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首先,新媒体艺术带来了审美观的变化,一是现代性,“通过对各种传统艺术所进行的美学观念的改造,确立了自己现代性的美学方法和原则,形成了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主要体现在其突显的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这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维度中又分别包含有机联系的若干个重要维
21、度。在精神性维度中,新媒体艺术又包含了人的主体性的立体维度、解放维度、体验维度;在制度性维度中包含公共领域的自律化维度和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维度。”(20)二是虚拟性,“传统的再现性的模仿概念让位于当代美学的创造性的虚拟的概念,再现性的模仿只是对于过去的再现。它所再现出来的现实是过去的、已知的,创造性的虚拟却是对于未来的幻想。”(21)三是民主性,“新媒体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虽然带有鲜明的高科技特征,但其主流分支却脱胎于 20 世纪初期的观念艺术。因此,从一开始,新媒体艺术便根植于人人平等的网络平台,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科技手段平易近人。其创作动因或是知识分子的社会反思,或是艺术家的情感
22、激荡,或是技术精英的未来畅想,或是嬉皮士的闲暇游戏古典艺术中创造纯美的动机已经不再是艺术家考虑的主体因素,传统的美学体系甚至在此难以适用。”(22)因此,要“以作者权的转移、新写真主义、视觉信赖的丧失、非线性叙事逻辑、未完成的美感来探讨数字时代的新美学观。”(23)不少学者为新媒体艺术归纳了几种新的特征,如“数字化、虚拟性、交互性、全球性与实时性”(24)与“互动性、虚拟性、观念性、记录与反记录、媒体依赖性、现场感”(25)。此外,新媒体艺术的“造型与展示能力得以大大拓展和丰富,它不仅承续着传统艺术对空间的占有欲望,而且还吸纳了影像艺术中运动和声音两个构成要素,也就是说在表现力上增加了听觉感知
23、与时间流动两个新型的审美维度。新媒体艺术透射出来的对高科技技术的依赖、移借拼贴、奇观本性、原创与鲜活四个品性具有强大的涵盖与包容能力。”(26)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新媒体艺术的互动特性,指出“参与和互动、丰富媒介表现性和包容性是新媒体艺术美学的基本特征”(27)“交互特质作为新媒体艺术的显著特征,是区别于其它后现代艺术门类的关键。新媒体艺术作品创作的完整性正是通过时空、人机以及媒体交互参与的逻辑关系完成的。”(28)“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是同时具有着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并且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的远程传输成为现实。在这诸多特点中,它的最大 特点就是交互性,这种交互性是基于信息科
24、技与艺术的整合之上的。”(29)甚至有学者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过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30)“新媒体艺术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实现了艺术表达语汇的变化,形成了新媒体艺术审美趣味的特征。新媒体艺术实时交互的参与式艺术交往机制实现了艺术活动方式的变化,形成了新媒体艺术美感激发模式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瞬时远程的传播机制不仅造就了新型的艺术交往方式,而且改变了艺术存在的环境模式,并将导致人们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31)(五)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契机和历史渊源 在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发展问题上,学者们主要从新的技术契机和艺术自身发展两方面追溯
25、了新媒体艺术的起源。技术上来说,“回顾20 世纪 60 年代末,借助大众电视网,电子媒体深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使大地艺术、身体艺术、观念艺术等非传统的新艺术形式获得空前的活跃。”(32)“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不知不觉中人们已进入了这样一个沟通环境:视觉形象、声音与文字、广播与传播、个人沟通与公共沟通,所有这些都融合成一个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整体,从而形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环境。”(33)“互联网络的兴起,是艺术的传播媒介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它极大地加速了艺术的平民化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对艺术展品有兴趣的人,在网上只需鼠标一点,就能够在一夜之间游遍卢浮宫、故宫博物院、纽约现代艺术馆。”(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 媒体 艺术 研究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