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古汉语语法共时专书.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一讲古汉语语法共时专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古汉语语法共时专书.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第一讲 古汉语语法共时专书、专题研究 研究类型:最基础的研究;材料性质的研究;前提:知识准备;能力准备。【问题:1同一时间层次叫共时还是断代好?2时段、时间层次有区别吗?共时的“时”解释为“时点”对吗?】一 专书、专题语法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1.1 专书、专题语言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石 汉语史研究必须探求汉语在各个时期的特点,总结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因而对各个时期代表作的专书研究就成为建造汉语史大厦必不可缺的保证。吕叔湘1979 年他在写给古汉语研究人员的一份建议书中写道:“要对古代汉语进行科学的研究,就要注意时代和地区的差别。对于这些差别,现在还只有一些零碎的认识,还缺少系统地探索的成果
2、。要进行研究,现在还只能先拿一部一部的书做单位。一方面在同一作品中找规律,一方面在作品与作品之间就一个个问题进行比较。”杨伯峻先生1986 年在为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撰写的序言中,一开始就提出这个问题:“我始终认为写一部汉语语法史虽然是必要的,却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写好的。它不仅需要作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还要在某些地区方言中作特异的语法研究;在上古、中古文献中,也有必要作专书、专 2 题的研究以及综合某些方面的比较研究。就是这些研究,无论专书的厚薄、专题的宽窄、比较范围的大小,而要求做得资料充实、分析细密、真能反映客观语法现象,又能抓住其特点,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是不容易的。近年来有不少同志在这
3、方面作了努力,这是可喜的现象。”“给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奠下基石。有无数块这类基石,便铺砌成建筑汉语语法史的坚实地基。不这样,汉语语法史的高楼大厦便是建筑在泥沙之上。”1993 年郭锡良先生在四十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述评一文中再次强调“汉语语法史需要建立在专书语法研究、断代语法研究的基础之上。”1.2 专书、专题研究是建立新的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发现真理、建立新的理论可以通过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客观、全面、认真的求证来实现。更可以通过先进行深人调查第一手资料,然后归纳、上升为规律而建立理论。无论前者或后者,它们都必须以事实作为最重要依据。专书语法研究就是在扎扎实实调查分析第一手资
4、料的基础上探求规律,提出理论。在这方面,我们的老前辈曾一再谆谆教诲。3 王力先生说:“怎么研究呢?就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越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1.3 专书语法研究的成果是检验自己或前人成说的有力武器 我们可以利用专书研究的成果去检验和修正自己或前人由于没有来得及进行全面、穷尽的调查研究而于有意无意之中形成的片面性和误差。比如何乐士(史记语
5、法特点研究一文中曾对左传、史记动词谓语结构情况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汉语句子中作为核心的动词谓语,它的基本发展趋势是谓语结构的逐步扩展,也就是谓语结构的复杂化。”。如果这一结论适合于汉语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那么由史记到世说新语,句法结构的变化特点就应该是动词谓语结构的进一步扩展和复杂化。但据两书的调查比较,动词谓语结构的复杂化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也就是说,在语法特点 4 研究一文中提出上述结论时犯了主观片面性的错误。这一结论可能适合于某种历史阶段句法结构的发展特点,但却不能代表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因为谓语结构的扩展和复杂化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它必然会受到语言交际内部规律的制约。人们在交
6、际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量不能超越理解和记忆的一般承受能力,因而每一个“谓语读”的平均字数不能过多;到一定的阶段,句法上的发展就会自动调节,转换方式。至于转换为什么方式,则要根据各个时期语言发展的具体条件而定。总的来看,可能有以下几种方式:谓语结构本身的扩展,单、复句主要是复句内“谓语读”的增加,语段的发展和完备等等。由史记到世说新语,句法结构上最重要的变化有二,一是句子(主要是复句)所含“谓语读”的增加;二是语段的发展和完备。通过对史记和 世说新语(特别是世说新语)的专书研究,检验出我以前结论的片面性,加深了我对句法结构发展特点的认识,并初步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自己据李学颖礼义之邦(上海古籍出版
7、社,1991)认定“X万福”类问候语主要为女性使用。后据宋代至清代各朝代语言调查发现存在问题。因为男性亦多用。俟奏班齐,舍人喝拜,东西班殿侍两拜,奏圣躬万福,喝各祗候。次舍人通馆伴使副某甲以下常起居,次通契丹使某甲常起居,次通副 5 使某甲常起居,俱引赴西面立。次通宰臣以下横行,通某甲以下,应喏,奏圣躬万福,喝各就坐,应喏,两拜呼万岁,分升殿东西向立。(宋史卷一百一十九)各祗候毕,可矮墩以上引近前,问“圣躬万福”。传宣问“跋涉不易”,鞠躬。(辽史卷五十一)见一老僧曰:“唐皇帝万福。”(逸史卷二)】二 专书、专题语法研究的步骤 一、选好专书、专题,并明确解题。1、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的首要工作是确
8、定断代,选好专书。确定断代,是从汉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横切一刀,选定一个横断面。这同汉语史的分期不是一回事,但是进行断代研究无疑有助于汉语史的科学分期。选好专书。每个横断面通常都包括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代,要从中选择适当的汉语书面语料。是否“适当”,需要看三个条件:第一、要看口述或著作某部专书的作者是否属于该断代,这需要作一番专书及其作者的辩伪的工作。例如尚书一书,经考证只有大诰等十三篇属西周作品,其余为后人拟作,则不能选为研究西周语言的依据。第二、要看专书的语言是否接近或反映该断代的口语,6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因为有书面记载以来的整个汉语史都是口语和文言并存的历史,只有接近或反映口语的书面语
9、言才能比较真实地记录汉语的历史面貌。例如,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立足于“疾虚妄”、“求实诚”的进步主张,提倡“文字与言同趋”,“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乃至“直露其文,集以俗言”,以力求达到“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赌”,因此其语言虽经作者书面加工,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口语面貌,选择论衡作为专书研究对象是适当的。第三、要看专书的篇幅大小是否具备相当的语言容量。篇幅太小,不足于对词汇、语言、语音各要素进行描写和分析,则不宜确定为专书研究的语料。如明代刘基撰诚意伯文集,卷首收录了朱元璋召见刘基子刘仲憬的口语谈话,按前两项标准衡量却无问题,但因其份量有限,则不宜确定为专书研究的对象。根据上述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讲古 汉语 语法 共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